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弄懂肝脏疾病9大误区,让您科学呵护肝脏

2025-10-27作者:论坛报马山资讯
非原创

肝脏作为人体代谢、解毒与免疫调节的核心枢纽,其健康状况与人体机能息息相关。然而,公众在肝脏疾病认知上普遍存在诸多偏差,这些误区不仅影响疾病的早期诊断,还对科学治疗造成了干扰。因此,澄清这些认知误区,对肝脏健康的维护意义重大。一文掌握常见肝脏疾病相关误区及科学解读。


误区1:脂肪肝等同于“亚健康状态”,无须医疗干预


很多人觉得脂肪肝只是体重增加或饮食过量所致,只要没有明显症状,就无须在意。



科学真相: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取代病毒性肝炎成为全球第一大慢性肝病。10%~20%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可能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其中15%~25%在10%~20年内发展为肝硬化,甚至恶化为肝癌。轻度脂肪肝通过合理饮食与适度运动可以实现逆转,BMI下降3%~5%,可改善肝脂肪变;下降7~10%可逆转非酒精性脂肪肝及轻度纤维化,但快速减肥(>1.6 kg/周)反而会诱发炎症。建议采取地中海饮食模式(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膳食纤维),配合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但中重度脂肪肝则需配合药物辅助治疗,否则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肝脏损伤。



误区2:乙肝病毒携带者等同于肝炎患者


部分人认为,只要携带乙肝病毒(即便肝功能正常),最终都会发展成肝炎。


科学真相:乙肝病毒携带者与肝炎患者的关键区别在于是否存在肝脏炎症活动或组织学损伤。乙肝病毒携带者:感染乙肝病毒但肝功能正常,无显著肝脏炎症或纤维化;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导致肝脏炎症(ALT升高)或组织学损伤(如肝活检显示炎≥G2或纤维化分期≥S2)。若乙肝病毒携带者若肝功能正常且病毒载量较低,病情可长期保持稳定,通常无需治疗,但需定期监测(每半年进行肝功能、HBV - DNA、AFP及超声检查)。当转氨酶持续升高(男性>30 U/L,女性>19 U/L)、出现显著肝纤维化等肝炎活动迹象时,则需启动抗病毒治疗。肝癌、肝硬化病人无论载量高低,都需要长期抗病毒治疗。



误区3:转氨酶正常意味着肝脏健康


在体检中发现转氨酶(ALT/AST)指标正常,就错误认定肝脏毫无问题。


科学真相:转氨酶正常并不完全等同于意味着肝脏健康。在脂肪肝或早期肝癌阶段,转氨酶可能仅轻微升高甚至处于正常范围。临床上约30%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检查完全正常。肝脏具有强大的代偿能力,单纯依赖转氨酶指标可能延误病情,因此需结合胆红素、白蛋白、血小板及肝脏超声等多项指标综合判断肝脏健康状况,建议高危人群(如乙肝携带者、肥胖者)定期进行肝脏超声和弹性检测。



误区4:“小酌养肝”,少量饮酒无害


有人坚信每天饮用少量红酒或药酒,能够起到“活血护肝”的作用。


科学真相

1.酒精是肝硬化的第二大诱因,酒精代谢产物乙醛可直接损伤肝细胞线粒体,引发脂肪肝、肝炎,进而纤维化。女性对酒精更为敏感,风险更高

2.安全剂量:

  - 男性:<14 g乙醇/日(约350 ml啤酒)

  - 女性:<7 g乙醇/日

3.风险人群:

  - ALDH2基因缺陷者(亚洲人群40%携带)

  - 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



误区5:中药天然无毒,不会伤肝


过于片面地认为中药源自天然,相较于西药更为安全,不会对肝脏造成损害。


科学真相中药是引发药物性肝损伤的常见原因之一。

1.高危中药:

  - 单味药:何首乌(生品)、雷公藤、土三七

  - 复方制剂:消咳片、壮骨关节丸

2.损伤机制:

  直接毒性(如吡咯里西啶生物碱)

  代谢异常(CYP450酶抑制)

3.预防措施:

  避免自行长期(>3月)连续服用中药

  用药期间监测ALT(每4周)(医师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盲目服用)



误区6:肝硬化不可逆转


一旦确诊肝硬化,便认为病情只能持续恶化,无药可医。


科学真相:肝硬化确实无法逆转,一旦进入失代偿期,只能通过肝移植治疗。但是肝硬化早期通过积极治疗,控制肝硬化病因,可以推迟进入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时间并提高生活质量,因此早期诊断和积极管理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误区7:所有肝炎都会传染


一概而论地认为所有肝炎都具有传染性,从而对肝炎患者避而远之。


正确区分

1.具有传染性:甲肝、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

  乙肝和丙肝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及性传播,日常接触(如共同进餐、拥抱)并不会传染;

  甲肝和戊肝通过消化道传染,要注意加强食品卫生。

2.不具备传染性:酒精性肝炎、脂肪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等非病毒性肝炎。



误区8:肝癌无法预防,只能听天由命


忽略肝癌的3级预防,觉得肝癌是不治之症,根本无法预防。


科学真相严格落实三级预防体系,肝癌实际上是可防可控的。

一级预防:接种乙肝疫苗可有效预防乙肝,进而降低肝硬化、肝癌的发病风险;丙肝通过抗病毒治疗,治愈率超过95%;

二级预防:对于乙肝携带者、肝硬化患者等高危人群,每半年进行肝脏超声与甲胎蛋白(AFP)检查,早期肝癌的5年生存率可超70%。

三级预防:根治性切除术后辅助靶向治疗复发风险可降低37%。



误区9:“保肝药”能修复肝损伤


认为长期服用“保肝药”(如护肝片),就能修复肝脏损伤。


科学真相:“保肝药”仅具有辅助作用,比如降低转氨酶、减轻肝脏炎症,但无法逆转肝纤维化,也不能修复已经坏死的肝细胞。掌握合理用药的原则。

1.适应证:

  急性肝损伤(ALT>3倍上限)

  慢性肝炎活动期

2.药物选择:

  抗炎类:甘草酸制剂

  解毒类:谷胱甘肽

  促再生类:促肝细胞生长素

  一线药物:双环醇(ALT复常率68.3%)、水飞蓟宾(AST改善率59.7%)

3.使用禁忌:

  不明成分"保肝保健品"

  多种制剂联合应用(>2种)


肝脏疾病的种种误区,大多源于对疾病机制的了解不足以及过度恐慌。科学呵护肝脏,需做到以下几点:

1.病因预防:积极戒酒、控制体重、及时接种疫苗等。

2.定期筛查:特别是针对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肝脏相关检查。

3.合理用药:避免滥用中药及保健品。

4.及时就医: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切勿轻信“偏方”或自行盲目诊断。


image.png



 作者|邹婷 肝胆胰外科 主管护师 

 审核|张尊义 肝胆胰外科、副主任医师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