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根据世卫组织下属的IARC在2018年9月发布的统计资料表明,全球食管癌每年新发病例57.2万,死亡50.9万,而无论是新发病例还是死亡病例,我国都占了55%左右。
男多于女,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由于慢性咽炎的较早期症状跟食道癌的症状非常相似,所以经常会被患者误认为一般性疾病,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那么,食道癌早期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如何与咽炎区别?
哪些人是高危人群?
如何检查和有效预防?
2019年1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2015年登记资料),数据显示:
2015年全国男性食管癌发病占主要恶性肿瘤比例为8.23%(2014年为8.77%),位列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第5位;
全国女性食管癌发病占主要恶性肿瘤比例为3.88%(2014年为4.29%),位列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第8位。
而死亡率数据统计:2015年全国男性食管癌死亡占主要恶性肿瘤比例为9.26%,位列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第4位;
全国女性食管癌死亡占主要恶性肿瘤比例为5.94%,位列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第6位。
一、食管内异物感
病人因某一次吃了粗糙的食物而将食管擦伤,类似细小的鱼骨头,或者疑为误将异物吞下而存留在食管内,有类似如米粒或者蔬菜碎片贴附在食管上,吞咽不下,无疼痛,即使不作吞咽动作,也仍有异物存在的感觉。异物感的部位多与食道的病变位置相吻合。
二、咽部干燥感和紧迫感
常感到下咽食物不顺畅,并有轻微疼痛,有点干燥、发紧的感觉。特别是在吞咽干燥或粗糙食物时,这种干燥、发紧的感觉更为明显。另外,这种早期症状的发生与情绪波动有关。脾气暴躁的也会导致气管道发紧,影响食欲,引发食道癌。
三、吞咽哽噎感
在此病的早期阶段,由于病变常表现为局部小范围食管黏膜充血、肿胀、糜烂、表浅层溃疡和小斑块病变,当食物通过时,就会出现吞咽不适或吞咽不顺的感觉。
如病情再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哽噎感,多半是因为吞服类似烙饼或其他不易彻底嚼碎的食物时才能发现。
四、食物通过缓慢并有停留感
常有食管口变小,食物下咽困难并有停留的感觉。这些症状只出现在下咽食物时,进食之后即自行消失,且与食物的性质没有关系,甚至在饮水时也有烧灼的疼痛。
五、胸骨后有闷胀不适感
但这种只能隐约地感到胸部不适,既不能指出不适部位,也难以叙述不舒服的具体情况。
只是感到烧灼样刺痛,轻重不等,多出现在下咽食物时,食后减轻或消失,也有的为持续性隐痛。
六、胸骨后疼痛感
这种表现在早期食道癌病人中比较多见。常在咽下食物时胸骨后有轻微疼痛,并能感觉得到疼痛的部位。疼痛的性质可为烧灼样痛、针刺样痛、牵拉摩擦样痛。
疼痛的轻重与食物的性质有关,吞咽粗糙、热食或有刺激性的食物时,疼痛比较重。
吞服流质、温热的食物时,疼痛比较轻。咽食物时疼痛,进食后又有所减轻甚至消失。这种症状大多可用药物治疗,暂时获得缓解,但数日或数月后病情又会复发,且反复出现,存在较长时间。
一、有消化道症状者
有消化系统症状的人群更容易患食道癌,比如胃食管反流等;
这是因为不良症状长期刺激食道可引起食道细胞在增殖过程中受到致癌物质的影响而发生癌变,因此有消化道症状的人其发病风险会比一般人高。
二、慢性食管炎伴不典型不增生
其食道内壁黏膜细胞因为炎症而处于活跃的代谢状态,容易发生癌变,此类人群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并尽快治疗相关症状。
此外,糜烂性食管炎,巴瑞特食管、食管白斑等也是高危因素。
三、有食道癌、胃癌家族史
有食道癌家族史者,其发病风险要比常人高出许多,食道癌有一定的家族聚集现象,因此此类人应定期检查,遇到不良症状及早就医。
四、不良生活习惯
有不良生活习惯,如抽烟、喝酒的人,或者爱吃腌制、过烫饮食、烧烤、熏制食物,缺乏维生素摄入的人群容易得食道癌,因此生活中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五、隐血试验阳性者
患有食管炎的患者及原因不明的食管或胃内隐血试验阳性者,其发生食道癌的风险比一般人要高很多,应谨防食道癌的发生。
六、高危年龄组和高发地区
<30岁食管癌患者比较少见,仅占0.5%~1%;
>30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明显上升;
45~65岁的中老年人发病机会最大,占67.3%,是食管癌的高发年龄。
七、高发地区
已知我国食管癌的主要致癌因素是致癌性亚硝胺和真菌毒素。这些致癌物广泛暴露于高发区居民的生活环境中,与人们的不良饮食生活习惯有密切的关系。长期居住在高发区,暴露于致癌物的人群,以及非高发区长期接触致癌物的人群具有较高的患癌风险性。
八、食管癌手术治疗后的患者
食管癌常多点发生,其癌灶周围有广泛的上皮细胞增生改变,即癌前期病变。
在手术切除的癌旁细胞中常可见到不同程度的上皮细胞增生病变。
手术后复发的患者,往往不是癌灶残留的复发,而是原癌旁上皮增生病因灶在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癌变。所以,食管癌手术后的患者也属于高危人群,应当接受定期检查。
作者:郭建华 博士 副主任医师
文章首发自胃肠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