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出现哪些情况需要考虑透析不充分?影响因素有哪些?

2024-03-07作者:壹声资讯
非原创

作者:南阳市中心医院血液净化中心 王晓


我们的肾脏每天24小时工作,每周工作168小时;而透析每次4小时,每周3次总共也就只有12小时。此外,血液透析对毒素的清除以小分子物质为主,对于中大分子毒素清除不理想。所以,透析本身解决不了尿毒症的所有问题,只能起到部分排泄毒物、纠正电解质和酸碱紊乱及排水的功能,如果透析做得不好,上述功能更是会大打折扣,会引发透析不充分,导致更多的并发症。


图片

什么是透析充分性?



透析充分性是个相对概念,并不是真正的充分。


只是通过透析治疗,在正常饮食的情况下,能够保证透析间期各项指标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达到充分透析,可以有效降低尿毒症患者的死亡率。


透析充分性常用以下主客观指标进行判定:




患者的主观感觉

充分的透析,患者常自我感觉良好,透析前饮食、活动和睡眠没有什么不适感觉。如果不充分,会出现食欲下降,甚至恶心、呕吐等症状。



毒素清除情况

小分子毒素以尿素氮为代表,通过测定透析前后的对比,可以测定尿素清除分数Kt/V和尿素下降率URR,以Kt/V达到1.2~1.4和URT达到65%~70%为充分。中分子毒素以β2-微球蛋白为参考。



电解质和酸中毒情况

透析前没有明显的高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为宜,如果存在常提示透析不充分。



干体重

透析后体重达到“理想”的体重,即体内没有多余水分时的体重。干体重的评估比较困难,但可以借助于仪器如人体成分分析仪(BCM),通过生物电阻抗技术测定体内的水、脂肪和肌肉情况,比较准确地反映体内容量问题。



血压情况

充分透析情况下,血压比较容易控制,透析前血压以140~150/90~100mmHg为宜,透析过程中和透析后不发生低血压。如果出现顽固性高血压,多种降压药很难控制,提示透析不充分。



贫血情况

充分透析时,贫血很容易纠正,甚至使用的促红素剂量很低,血红蛋白维持在110~120g/L为宜。如果使用大剂量促红素和铁剂仍不能改善的贫血,需要考虑透析不充分。



营养状态

充分透析能够保证营养状态良好,白蛋白水平维持在35g/L以上。如果出现白蛋白降低,也说明透析不充分。


图片

影响透析充分性的因素有哪些?





透析时间

根据残余尿量决定。如果残余尿量每天800ml以上,每周透析时间可以10小时;如果每天800ml以下,每周需要透析12小时。残余尿量越多,生存质量越高。



血管通路的优劣

充分性与透析时血流量密切相关。如果血管通路能够提供充足的血流量,那是透析充分的前提条件!如果通路流量不够,常导致透析不充分。



透析器通透性及面积

透析器的通透性和面积大小是影响透析充分性的又一关键因素。在个人耐受(包括经济和体能)的情况下,建议使用高通透析器和大面积透析器。长期使用低通透析器容易发生中分子毒素潴留。



透析器凝血情况

透析过程中抗凝剂剂量的把握也很重要。如果经常发生透析器凝血,再好的透析器也发挥不了它应有的功效。所以透析过程中要力争透析器不发生明显的凝血。同时,也要避免因抗凝剂剂量过大引起的出血或止血困难等问题。



治疗依从性

依从性也是很重要的。个别依从性不好的患者,经常会以各种借口减少透析次数或者缩短透析时间,不按安排的透析时间来透析。依从性受个人认知和家庭支持的影响因素较大。


来源:肾脏学术前沿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