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守护新生之声 中摩携手开创新生儿听力筛查新纪元丨中国援外医疗步入新时代

2025-08-28作者:论坛报岳岳资讯
原创

235-1.png

中国援外医疗步入新时代

为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奋力开创援外医疗工作新局面,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的指导下,中国医学论坛报开辟“中国援外医疗步入新时代”主题宣传专栏,展现中国援外医疗队在受援国因地制宜开展临床和科研工作,使更多的医疗卫生专业人员了解中国援外医疗队“一流医生”在外开展的专业性工作,鼓舞医疗队员士气,增强中国援外医疗队员的使命感、归属感与荣誉感,激励更多优秀卫生健康工作者加入援外医疗事业。


01
回应质疑,中国方案助力从“流动”到体系的跨越


2024年1月,摩洛哥主流媒体《今日摩洛哥》的一则报道引起了第196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本格里分队队长刘峰的注意——马拉喀什地区启动医疗义诊,首次为偏远地区提供听力健康筛查。活动中,大量群众蜂拥而至。这次流动筛查反映了摩洛哥民众对于听力健康防治的需求,但同时也暴露了筛查体系的短板:摩洛哥全国新生儿听力筛查覆盖率低,偏远地区更是近乎空白。这些情况与中国在20多年前面临的困境如出一辙。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进行了长期的努力:2002年,上海市率先推行新生儿听力筛查系统化干预措施;2010年,中国将新生儿听力筛查纳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先天性耳聋防控网络;2012年,据上海市残联统计,聋哑学校新生人数从年均50人锐减至不足5人。


“流动筛查只能救急,系统化筛查才能治本,要是能把中国经验推广到摩洛哥就好了。”第196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沙小苹总队长获悉后给予了点评。受此启发,刘峰迅速行动,结合中国“早筛早诊早干预”的成功经验,草拟了项目策划书,计划联合摩洛哥卫生部、本格里卫生厅及本格里中心医院,试点摩洛哥首个长期新生儿听力筛查合作项目。


然而,在项目申报初期,摩方提出了质疑的声音:“为何不等患儿症状显现再治疗?中国设备能否适配非洲条件?院内没有专科医生怎么办?”刘峰用数据与事实回应这些疑问:国际研究证实,耳聋儿童语言的发育优劣取决于干预时间的早晚,最有效的干预开始于出生后6个月内;听力损失患儿若未在6月龄前干预,致残率高达70%;通过适当的干预,90%的先天性听力损失患儿可以获得正常交流的能力;中国已经开展了成体系化的筛查工作20余年,有完善的流程和丰富的经验。刘峰表示,通过本次试点医疗合作,中国医疗队将会为摩洛哥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最终,摩洛哥卫生部将项目纳入合作目录,承诺配合完善相关工作。


02
从零基础到标准化,中国经验完成本土化落地


2024年10月2日,合作协议正式签署(图1),但挑战才刚刚开始。首先要解决的是设备跨国采买与运输问题。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经过统筹协调,在国内援外药械目录外加购了便携式耳声发射仪。历时4个月的海运,设备完好无损地抵达摩洛哥。设备到位只是第一步,听力筛查需要在噪声≤45分贝的专用房间进行,而产科病区均为4人间且紧邻喧闹的急诊大厅,人声嘈杂。为此,医疗队在产科病区单独开辟一个房间专用于筛查,门窗加装密封条,使检测环境达标,成功为听力筛查创造了条件。


图1 中摩本格里先天性听力障碍筛查项目签约仪式


但更棘手的是,摩方医护人员对听力筛查的认知近乎空白。医疗队多管齐下,邀请上海市普陀区妇婴保健院新生儿科专家线上授课,讲解筛查原理与早期干预价值;将中文版《设备操作指南》翻译为法语版,标注要点;制作详解设备使用与维护步骤的实操视频(图2)。通过这些“听得懂的语言”,医疗队成功破除认知壁垒,在3个月内让4名摩方护士从“零基础”蜕变为独立操作骨干,筛查数据录入准确率达到98%,确保了筛查的标准化。


图2 中国医疗队为摩洛哥医护人员讲解操作视频


从设备跨海到场地改造、从人才孵化到流程打磨,经过一道道难关,中国经验成功完成了本土化落地。本格里中心医院院长不禁感慨道:“中国医生的专业与执着,让我们看到解决问题的另一种可能。”


03
从非洲筛查样本中听到希望新声


2025年3月3日,在“世界听力日”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日子里,项目正式运行。首月完成74例新生儿筛查,24小时内初筛通过率达到52%,与中国数据高度吻合,印证了设备与技术的可靠性(图3)。阳性患儿全部纳入随访目录,并在6周后复筛,仍未通过的疑似病例转诊至专科医院进行进一步诊断。这组数据背后是多重突破:筛查时间从流动义诊时的不确定提前至出生后48小时内,覆盖了所有新生儿;建立“筛查-登记-转诊”随访系统,实现结果当日反馈;更关键的是,项目首次将高危新生儿纳入长期跟踪范围。


图3 刘峰带教摩洛哥医生,为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


项目的成功不仅体现在数据上,更在于其深远的社会影响。中国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自2002年于上海试点,在中央和各地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下,经过多年努力顺利推广至全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如今,摩洛哥也看到了类似的成功模式。护士长萨勒玛(Salma)讲述了一位特殊患者的经历:“本院社工在上学时检查发现双耳重度听力损失,致使继发语言障碍,社会适应能力低下。但现在,这样的孩子的人生将被改写。”本格里卫生厅厅长也表示:“中国方案证明了系统性筛查的可行性,我们要将它变成非洲样本,推动纳入公共卫生优先事项,争取覆盖摩洛哥更多的助产机构。


04
生命与友谊的双向奔赴


2025年4月8日,中摩签署医疗设备捐赠协议时,妇产科医生伊曼(Imane)特意赶来祝贺。40年前,她经中国医生接生平安降生;如今,她也是掌握筛查技术的摩方骨干。医疗援助不是单方面拯救,而是共同成长。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闻大翔表示:“项目的深层价值远超技术输出。医疗队高质量完成援外工作,积极推动中摩卫生合作,得到当地政府的充分信任,可喜可贺。”


未来,项目仍将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摩洛哥偏远地区推广听力筛查?如何提高复筛随访率?如何完善后续治疗?但刘峰对这些考验充满信心,并表示中国医疗队已经做好了充足准备:一支由中摩医生组成的“医疗大篷车”团队将定期巡回周边区域,开展义诊与技术培训活动,还将制作、分发阿拉伯语版的科普海报,以提高当地居民对听力筛查重要性的认识;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的专家团队已表示愿意为摩方医护人员提供学习交流机会。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罗蒙也建议:“听力筛查的受众不仅可以是新生儿,更可以辐射至老年人群体。”


50年前,第一支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带着药箱,跨越山海,开启了半个世纪的援外篇章;50年后,新一代医者用听力筛查设备与技术守护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为摩洛哥带去了系统的听力筛查体系与实践经验,患儿耳畔的微弱振动必将汇成充满希望的律动,传递出的不仅是医疗技术,更是对生命的尊重。


版面概览


424a1_00.jpg

424a3_00.jpg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记者 胡岳


END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