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日新月异,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新型药物的研发上市显著改善了疾病预后,肿瘤治疗已呈现精细化、个体化、全程化的精准诊疗发展趋势。加快肿瘤精准防治体系建设,建设医防结合的肿瘤精准防治模式,肿瘤精准支持治疗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日举办的会议中,南京天印山医院秦叔逵教授在会上进行精彩讲话以及学术主题汇报。现将亮点内容整理如下,供读者交流讨论。
专家简介
开场致辞
当前,肿瘤治疗已经呈现出精细化、个体化、全程化的精准诊疗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把握最佳治疗机会,所有肿瘤领域同道应共同努力,加快肿瘤精准防治体系建设,建设医防结合的肿瘤精准防治模式和精准支持治疗。支持治疗是生存获益之外的重要治疗方向,有必要在这一领域尽早规范,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不仅要依赖于医院、医生,更有赖于企业和领域内所有同道的共同努力。肿瘤全程管理既需要有效的治疗药物作为发动机和加速器,也需要更多的支持治疗作为刹车系统和安全装置。“护航者”的称呼很好地描述了支持治疗在肿瘤全程管理中的安全守护的地位。
学术讲课
原发性肝癌是发生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的恶性肿瘤,其中肝细胞癌(HCC)占比75%~85% ,因此后面所讲的肝癌主要指肝细胞癌。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2020年全球癌症数据显示,我国肝癌的发病和死亡人数分别为41.0万和39.1万,占到全球的45.3%和47.1% ,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和生命,社会和经济负担非常沉重。由于存在着基础肝病,肝癌起病隐匿,早期表现不典型,且进展较快,导致我国肝癌患者初诊时70%以上已经处于中晚期,仅约15%~20%的患者可以接受手术治疗。然而,肝癌术后5年复发率高达40%~70%,特别是高危人群的复发率更高。根据术后复发时间,常分为早期复发(≤2年)和晚期复发(>2年),其中早期复发占到整体复发的60%以上,其预后更差。早期复发主要是由原发(切除)肿瘤的侵袭性特征驱动的,如肿瘤大小、肿瘤多样性、血管浸润及血清AFP水平较高;晚期复发主要是由于疾病的病因和肝硬化背景(由潜在的肝脏疾病引起的肝脏肿瘤)。已知肝癌根治性治疗后复发是影响长期疗效的不利因素,也是导致患者病死的主要原因。再次手术的效果也欠佳,治疗方法以局部治疗和/或全身系统治疗为主。目前认为手术前、后筛选出高复发风险的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为只有选择出这些患者,在适当的时机,才有可能应用切实获益的辅助治疗方案。
众所周知,肝脏是“免疫特惠器官”,存在免疫耐受,具有一定生理保护功能,但是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免疫功能失调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不利作用;同时,肝脏的血供特别丰富,需要和适合采用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而临床常用的肝动脉介入栓塞治疗也是选择性阻断肝肿瘤的血供。在IMbrave050研究中,采取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正是“对症下药”。在分子机制方面,细胞毒性 T 细胞浸润减少、免疫检查点失调以及免疫抑制细胞增加等免疫异常,共同筑建了免疫抑制微环境,既利于肝癌的进展和转移,也严重地影响到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阿替利珠单抗作为PD-L1抑制剂,能够改变免疫失调状态,激活或恢复机体的抗肿瘤免疫作用。而贝伐珠单抗除了抗肿瘤血管生成之外,可以调节局部免疫微环境的抑制状态,特别是对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和调节性T细胞(Tregs)等免疫抑制细胞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由此,两种药物相辅相成、协同增效,这也是“ T+A”方案能够取得不俗疗效的重要原因。
会议总结与展望
简而言之,既往 5年里肝癌的诊治研究飞速,超过了过去50年的总和。在上述5项研究中,3项系我们中国专家牵头组织,另外2项也是中国团队贡献重大。鉴于我国肝癌患者数量众多,且具有高度异质性,中国的专家学者更应该精诚团结,戒骄戒躁,刻苦奋斗。新的一年开启了新的征程。吴孟超、孙燕和汤猷友等老一辈专家们为我们树立了优秀的榜样,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为我国乃至全球肝癌诊治进步,为建设“健康中国”不断开拓进取,再创辉煌。(本文由秦叔逵教授审校)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