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融智创新章,逐光新“医”代——青年医生说CTS2025

2025-09-21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非原创


融智创新章,逐光新“医”代

在CTS2025的舞台上,不仅有权威专家的宏论,更有一股不可忽视的新锐力量。他们立足于临床一线,扎根于科研前沿,用创新的思维和年轻的视角诠释呼吸疾病的诊疗与实践。期待他们手握星火,汇聚成照亮呼吸学科未来的光。


图片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

屈朔瑶



很荣幸参加本次CTS,会议聚焦于“智慧医疗赋能呼吸学科发展,科技创新推动诊疗能力提升”,智慧医疗的前沿成果在呼吸疾病诊疗中的应用正不断深化,让我深刻体会到科技为呼吸学科带来的巨大变革。它拓宽了青年医生的视野,积极将创新理念与临床诊疗相融合,突破传统诊疗思维的局限,以期提升自身综合能力。
我们团队长期致力于呼吸慢病领域的研究,尤其在慢阻肺病的早筛早诊方面,重点聚焦于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EIT)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应用。一方面,我们牵头搭建了“EIT-肺功能-临床症状”三位一体的早筛体系,在社区高危人群筛查中引入便携式EIT设备,实现对肺通气功能的无创、动态监测;另一方面,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和线上科普活动,提高基层医生及公众对EIT在慢阻肺病早期诊断中重要性的认知。会议中关于功能影像学技术在慢病早期评估的讨论,给予我诸多宝贵的启发,为我们团队正在开展的项目提供了新思路,希望我们团队的研究能够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


图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陈先梦



每年呼吸病学年会都让我看到本行业的发展前景与高度,也明确了前进的方向与道路。本次大会聚焦人工智能的应用。我投稿的罕见病论文也与此相关,这让我在大会中找到归属感,发觉自己不再孤军奋战。平时临床遇到疑难病例常感到困惑,但在年会中我意识到,我们不仅有全国同道相互支持,还有人工智能技术作为辅助。通过本次年会,我对人工智能在罕见病中的应用更加有信心。我了解到许多同行正致力于该领域,可彼此请教、共同进步。每次年会关于疑难罕见病的讨论,也总能给我带来新的收获。
我选择罕见病这一研究方向,与科室老师和前辈的引领有关。在临床中,一名长期咳痰喘、曾被误诊为哮喘的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患者让我印象深刻。经文献学习和多学科合作,最终确诊并施以针对性治疗,患者症状显著改善。这次经历让我体会到罕见病诊疗的价值,也坚定了研究兴趣。尽管该领域以往较为冷门,但我相信会有更多人加入,道路会越走越宽。未来,随着认知提升,某些罕见病甚至可能不再“罕见”。


图片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李文扬



转眼间,我已有幸参加CTS学术大会十余载。从懵懂的医学生成长为青年医生,我的成长道路饱含温情与热度,更是满载着前辈们的教诲、关爱和期许。作为中国医大一院的一分子,我们秉承着“万事皆小,生命为大”的宗旨,用行动践行着“红医人”的初心和使命。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们就在国内建立睡眠实验室。在前辈的带领下,我们通过国际合作、医工合作,率先提出上气道扩张肌群功能训练新模式,并在亚洲引进远程遥控下颌滴定新技术,为国人创建了针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精准治疗新方法。我们与国际接轨,将新技术、新理念融入到临床诊疗中,并取得一定科研及转化成果。
怀揣“传承与创新”的使命,我们年轻医生在成长之路上,要挥洒“教”的热情。在这段幸运的旅程中,有优秀的学生与我们并肩前行,如星火般点燃了“学”的激情。我在教学相长中锐意进取,多次在国家级大赛中斩获佳绩。希望少年呼吸人能够在前辈们的指导和殷殷教诲下,进一步迸发出更多思想碰撞和交流,不负年华,不负期许,接力前行。


图片
中日友好医院

黄可



本次大会以“智慧医疗赋能呼吸学科发展,科技创新推动诊疗能力提升”为主题。智慧医疗将在未来医学会议和学科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深刻改变医生的工作方式。5G数字听诊在新冠疫情期间,使我们远程完成肺音听诊,为病情判断提供了重要支持。智慧医疗技术可能会改变未来的工作模式:首先,智慧医疗使病情观察更加精细和量化。其次,智慧医疗打破了时空限制,极大拓展了疾病的诊疗范围。再次,数字技术为临床科研带来深远影响,也可用于人才培养与教学。
我个人从事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项目,聚焦共病这一新兴领域,体现了医学模式向群体、健康和多重疾病管理方式的转变。项目组建了跨学科团队,涵盖医学、工程、计算机等领域。目前,我们也运用人工智能工具分析肺高分辨CT影像。作为年轻医生,我认为我们的成长应重点强调两方面:一是扎实的临床基本功,包括问诊、查体和读片等核心能力;二是多学科合作与沟通能力,面对日益复杂的数据和技术,跨领域协作已成为科研与临床突破的关键。


图片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程重生



我注意到,今年的呼吸病学年会在规模、涵盖范围以及专题细化的程度上,均较往年有了显著提升。无论从临床角度出发,还是从科研层面而言,本次会议都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呼吸罕见病和介入专场设置了大量精彩的讲题与课程,尤其在介入专场展示了许多先进的设备与技术,令我们有深入学习的机会,这对青年医生临床能力的提升具有直观的帮助。各个会场均设有优秀论文汇报环节,通过聆听同行们的报告,使我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在基础科研方面的短板与不足。其中的研究内容、技术深度与思路方法,都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令我受益匪浅。
此外,我想特别谈谈本次我对呼吸罕见病专场的感受。罕见病作为相对小众的学科,以往相关会议往往听众较少。然而,本次会议在开场时便吸引了大量同道前来学习,这不仅体现了我们在呼吸罕见病领域的显著进步,也充分表明罕见病的诊疗正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近年来,在各位前辈的带领与共同努力下,罕见病领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借此机会,我诚挚邀请广大青年医生们加入到呼吸系统罕见病的队伍中来,共同推动罕见病的诊疗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


图片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蒋娟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本届CTS年会,尤其能够见到钟南山院士、王辰院士等仰慕已久的专家。作为一名在呼吸领域工作的青年医生,我感到无比自豪并备受鼓舞。我对本次会议的主题“智慧医疗赋能呼吸学科发展,科技创新推动诊疗能力提升”深感兴趣。当前,人工智能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尽管青年医生对其应用大多还停留在辅助诊断层面,但通过本次会议学习,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工智能在疾病诊断、风险分层、个体化治疗以及长期随访等方面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以期推动呼吸疾病诊疗的精准化发展。

开幕式的“青年感言”节目令我印象深刻。长沙作为伟人故里,呼吸青委专家们通过朗诵和演唱,将呼吸人的情怀与国家情感融为一体,让我深受感动。多位权威专家就呼吸系统各类疾病进行了深入探讨,涵盖历史回顾、现状分析及未来展望,我从中深受启发。呼吸学科的进步离不开前辈们的悉心指导与培养,我们期望未来能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从而为患者带来福祉。



图片
中国医学论坛报为CTS2025唯一官方合作媒体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