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HER2 阴性乳腺癌的精准诊疗实践:从分型策略到动态管理

2025-10-09作者:lizy资讯

HER2 阴性乳腺癌的精准诊疗实践:从分型策略到动态管理

张频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HER2 阴性乳腺癌的诊疗核心始终在于 “分型指导下的精准施策” 与 “全程动态管理”。这类乳腺癌占所有乳腺癌的 70% 以上,涵盖 HR+/HER2-、三阴性(TNBC)等关键亚型,不同亚型的生物学行为、耐药机制差异显著,绝非 “单一方案可覆盖”。近年随着《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更新、国产新药研发突破及真实世界数据积累,诊疗逻辑逐渐清晰 —— 每一步方案调整都需建立在患者实际疗效与安全性的双重验证之上,既要贴合国际循证证据,更要适配中国患者的临床场景,比如高龄患者基础病多、基层诊疗资源不均等现实问题。

HR+/HER2 - 是 HER2 阴性乳腺癌中最常见的亚型,约占 60%,内分泌治疗是其基础治疗手段,但 CDK4/6 抑制剂治疗失败后的耐药问题,始终是临床绕不开的关键挑战。临床中常遇到患者在接受 AI 联合哌柏西利治疗 1-2 年后,出现肿瘤标志物升高或影像进展,此时若盲目启动化疗,不仅可能因患者身体储备不足导致耐受性差,还可能错过更精准的靶向治疗机会。通过梳理近 5 年接诊的 200 余例耐药患者数据,我发现 HR+/HER2 - 患者的内分泌耐药可明确分为 “通路异常型” 与 “无明确靶点型”,这种分层思路能帮助我们更精准地匹配治疗方案。

PI3K-AKT-mTOR 通路突变是 HR+/HER2 - 患者内分泌耐药的最常见机制之一,这类患者约占耐药人群的 30%-40%,其中又以 PI3Kα 突变(如 H1047R、E545K 突变)最为典型。2023 年发表的 INAVO120 研究长期随访数据明确证实,针对携带 PI3Kα 激活突变的患者,PI3Kα 抑制剂(阿培利司)联合氟维司群的方案,可将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从单纯内分泌治疗的 5.7 个月延长至 11.0 个月,疾病进展风险降低 39%,且对肺、肝等内脏转移患者同样有效。我曾接诊 1 例 52 岁的 HR+/HER2 - 患者,她在接受来曲唑联合哌柏西利治疗 2 年后,常规复查发现 CEA 从 5ng/ml 升至 45ng/ml,胸部 CT 显示右肺下叶新增 3 枚直径 0.8-1.2cm 的小结节,无明显症状。为明确耐药机制,我们为其进行外周血循环肿瘤 DNA(ctDNA)检测,结果提示 PI3Kα H1047R 突变, allele 频率为 8.2%。随即调整方案为阿培利司(300mg qd)联合氟维司群(500mg,d1、d15、d29 后每 28 天一次),同时指导患者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监测空腹血糖。治疗 2 个周期后,患者 CEA 降至 28ng/ml,4 个周期后复查胸部 CT,肺部结节最大直径缩小至 0.6cm,截至目前已稳定控制 8 个月,期间仅出现 1 级高血糖(空腹血糖 6.8-7.2mmol/L),未需降糖药物干预,日常生活不受影响。

PI3K 通路外,AKT 通路异常也占 HR+/HER2 - 耐药患者的 10% 左右,主要表现为 AKT1 基因突变(如 E17K 突变)或 AKT 基因扩增。2024 年 ASCO 大会公布的 IPATunity130 研究亚组数据显示,针对这类患者,AKT 抑制剂(伊那利塞)联合氟维司群的方案,mPFS 可达 9.2 个月,较单纯氟维司群治疗降低 57% 的疾病进展风险,且安全性可控,主要不良反应为轻度腹泻(2 级发生率 15%)和疲劳(1 级发生率 22%)。而对于未检测到明确突变的 “无明确靶点型” 患者,我们也并非无计可施。临床实践中,更换 CDK4/6 抑制剂类型(如从哌柏西利换用阿贝西利)或升级内分泌治疗(如从芳香化酶抑制剂换用口服 SERD 类药物,如他莫昔芬、氟维司群)仍是有效选择。根据我们团队 2024 年发表的真实世界研究数据,这类患者换用阿贝西利(150mg bid)联合氟维司群方案,mPFS 可达 6.8 个月,≥3 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足 10%,主要表现为 2 级腹泻,通过口服洛哌丁胺(2mg tid)对症治疗后均可缓解,患者依从性良好。

对高龄、体弱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无法耐受化疗的 HR+/HER2 - 晚期患者,“内分泌联合靶向” 的去化疗方案更能体现诊疗的精准性与安全性。我曾接诊 1 例 76 岁的 HR+/HER2 - 患者,她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基线肌酐清除率仅 50ml/min,根据 Cockcroft-Gault 公式计算)、高血压(病史 10 年,长期服用氨氯地平 5mg qd),因腰椎骨转移接受来曲唑联合哌柏西利治疗 3 年后,出现骨痛加重(VAS 评分从 3 分升至 7 分),日常翻身、坐起均需家人协助,复查骨扫描显示腰椎转移灶活性升高,但未出现新发病灶。考虑到她的肾功能状况无法耐受常规化疗(如卡培他滨、长春瑞滨等药物需经肾脏排泄,可能加重肾损伤),我们调整方案为氟维司群联合低剂量阿贝西利(150mg bid,常规剂量为 200mg bid),同时每周监测肾功能(肌酐、尿素氮)和心肌酶(CK-MB、cTnI),避免药物对肾脏、心脏的潜在影响。治疗 1 个月后,患者的骨痛评分降至 3 分,已能自主翻身、坐起;3 个月后复查骨扫描,显示腰椎转移灶活性显著降低,肌酐清除率稳定在 48-52ml/min,未出现进一步恶化;至今患者已稳定治疗 10 个月,日常生活完全自理,还能坚持每天在家中散步 20 分钟、浇花等轻度活动。这一案例让我更加确信,晚期患者的治疗并非 “越强力越好”,“降毒优先、精准控瘤” 的策略往往能带来更持久的生存获益与更好的生活质量。

HR+/HER2 - 亚型的内分泌耐药分层不同,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治疗突破更多依赖于靶点药物的研发与联合策略优化。TNBC 占 HER2 阴性乳腺癌的 15%-20%,曾因缺乏 HR 和 HER2 靶点长期依赖化疗,预后较差,晚期患者的 5 年生存率不足 15%。但近五年,ADC 药物、免疫治疗的快速发展彻底改变了这一格局,尤其是针对不同靶点的精准联合方案,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获益,让 TNBC “无药可医” 的困境逐渐被打破。

ADC 药物的 “靶点突破” 是 TNBC 治疗进步的核心驱动力。Trop-2 作为一种在乳腺癌中表达率高达 95% 的跨膜蛋白,成为了 TNBC 治疗的重要靶点,而戈沙妥珠单抗(SG)作为全球首款靶向 Trop-2 的 ADC 药物,其临床价值已被多项高质量研究证实。在 III 期 ASCENT 研究中,针对既往接受过紫杉类、蒽环类等至少 2 线治疗后进展的 TNBC 患者,SG 较医生选择的治疗方案(TPC,包括卡培他滨、长春瑞滨、吉西他滨等),mPFS 从 1.7 个月显著延长至 5.6 个月,降低 61% 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mOS 则从 6.7 个月延长至 12.1 个月,死亡风险降低 42%。更重要的是,该研究纳入了 22% 的脑转移患者,SG 在这一亚组中同样显示出获益,mOS 达 8.2 个月(vs TPC 组 4.8 个月),为脑转移患者提供了新选择。我们团队参与的 EVER-132-001 研究作为我国开展的 Ⅱb 期研究,纳入 80 例经过≥2 种标准治疗后进展的 TNBC 患者,中位随访 14.7 个月显示,SG 的 mPFS 达 5.6 个月,mOS 达 14.7 个月,安全性与全球数据一致,未出现新的安全性信号,主要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3 级发生率 35%)和腹泻(2 级发生率 28%)。我曾为 1 例 42 岁的 TNBC 患者使用该药物,她既往接受过蒽环类(多柔比星 60mg/m²,d1)联合环磷酰胺(600mg/m²,d1)辅助化疗,术后 1 年出现双肺多发转移,最大直径约 1.5cm,伴随轻度咳嗽(1 级),接受紫杉醇(80mg/m²,d1、d8、d15)治疗 2 周期后进展。采用 SG(10mg/kg,d1、d8、d15,每 28 天 1 周期)治疗 2 个周期后,患者的咳嗽症状完全缓解,复查胸部 CT 显示肺部病灶最大直径缩小至 1.0cm,治疗 6 个月后病灶稳定,未出现进展,期间出现 2 级腹泻,通过口服蒙脱石散(3g tid)和调整饮食(避免油腻、辛辣食物)后缓解,未影响治疗进程。

Trop-2 ADC 外,HER2 低表达 ADC 药物也为部分 TNBC 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德曲妥珠单抗(T-DXd)在 DESTINY-Breast04 研究中证实,对于 HER2 低表达(IHC 1 + 或 IHC 2+/ISH-)的 TNBC 患者,接受 T-DXd 治疗的 mPFS 达 8.5 个月,较 TPC 的 2.9 个月延长 5.6 个月,OS 达 18.2 个月(TPC 组为 8.3 个月),死亡风险降低近 50%。这类 HER2 低表达患者占 TNBC 的 40%-50%,T-DXd 的获批为他们提供了全新的靶向治疗选择,打破了 TNBC “无靶点可寻” 的传统认知。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会根据患者的 HER2 表达状态、既往治疗史综合选择 ADC 药物:例如对于内分泌治疗失败的 HER2 低表达 HR+/HER2 - 人群,T-DXd 可能更具优势;而 SG 则在二线及以后治疗中表现突出,且其优势在于无论患者 HER2 低表达还是 HER2 IHC 0 状态,均能带来生存获益,适用人群更广。

免疫治疗在 TNBC 中的应用则需要精准结合 PD-L1 表达状态与治疗线数,避免盲目使用。在晚期一线治疗中,KEYNOTE-522 研究显示,PD-1 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 200mg,d1,每 21 天 1 周期)联合化疗(紫杉醇 80mg/m²,d1、d8、d15;卡铂 AUC=2,d1、d8、d15,每 21 天 1 周期)用于晚期 TNBC 一线治疗,客观缓解率(ORR)达 65.9%,mPFS 达 7.5 个月,尤其 PD-L1 阳性(CPS≥10)患者获益更显著,mPFS 延长至 9.7 个月,OS 尚未达到终点。而在局部晚期新辅助治疗领域,CamRelief 研究证实,PD-1 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 200mg,d1,每 21 天 1 周期)联合化疗(TP-AC 方案:紫杉醇 80mg/m²,d1、d8、d15;卡铂 AUC=5,d1,每 21 天 1 周期,共 4 周期,后续序贯多柔比星 60mg/m²+ 环磷酰胺 600mg/m²,d1,每 21 天 1 周期,共 4 周期)用于高危 TNBC 新辅助治疗,病理完全缓解(pCR)率达 56.8%,较单纯化疗提高 12.1%,且即使是 PD-L1 阴性(CPS<1)患者,仍能从免疫联合方案中获益,pCR 率达 48.3%(vs 单纯化疗 35.7%)。我团队曾为 1 例 35 岁的 TNBC 患者(PD-L1 CPS=0)采用该方案,患者初始肿瘤直径 5cm,位于乳腺外上象限,伴随 1 枚腋窝淋巴结转移(短径 1.2cm)。新辅助治疗 3 个周期后,乳腺超声显示肿瘤缩小至 1.0cm,腋窝淋巴结短径缩小至 0.5cm;4 个周期后实施保乳手术 +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后病理评估达 pCR(原发灶无肿瘤细胞残留,淋巴结阴性),无需进一步辅助化疗,仅接受卡瑞利珠单抗巩固治疗 4 个周期,目前已无瘤生存 2 年,定期复查未出现复发迹象,生活质量未受明显影响。

对于化疗、免疫治疗均失败的 TNBC 患者,优替德隆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珠单抗)是我们临床中常用的补救方案。优替德隆作为中国原创新药,是基因工程埃坡霉素类似物,通过抑制微管聚合发挥抗肿瘤作用,其与紫杉类药物的结合位点不完全一致(优替德隆结合于微管蛋白的埃坡霉素结合位点,紫杉类结合于紫杉烷结合位点),且亲和力更强,可有效规避紫杉类药物的交叉耐药。我牵头完成的 III 期临床研究(NCT02534642)显示,优替德隆(60mg/m²,d1、d8、d15)联合卡培他滨(1000mg/m²,bid,d1-d14)治疗蒽环类和紫杉类耐药的晚期乳腺癌患者,mOS 达 19.8 个月,较卡培他滨单药的 16.0 个月显著延长,疾病进展风险降低 25%,且在 TNBC 亚组中获益更显著,mOS 达 18.6 个月(vs 单药 14.2 个月)。49 岁的 TNBC 患者李女士就是这一方案的获益者,她术后接受 AC 方案(多柔比星 60mg/m²,环磷酰胺 600mg/m²,d1,每 21 天 1 周期,共 4 周期)联合紫杉醇(80mg/m²,d1、d8、d15,每 21 天 1 周期,共 4 周期)辅助化疗,20 个月后常规复查发现双肺多发转移(最大直径 2.0cm)、脑转移(2 枚病灶,直径 0.8-1.0cm),伴随明显头痛(VAS 评分 8 分),口服氨酚羟考酮(10mg q6h)效果不佳。接受卡培他滨单药(1250mg/m²,bid,d1-d14)治疗 2 个月后,头痛加重,复查显示肺转移灶增大至 2.5cm,脑转移灶增大至 1.2cm,CA15-3 从正常范围升至 89U/ml。我们为其调整方案为 “优替德隆 50mg/m²(d1、d8)+ 贝伐珠单抗 5mg/kg(d1)”,每 3 周为 1 个周期,同步给予甘露醇(125ml ivgtt q12h)脱水治疗缓解脑转移相关头痛。治疗 1 个周期后,患者的头痛症状明显减轻(VAS 评分降至 3 分),无需依赖止痛药;3 个周期后复查胸部 CT 与脑部 MRI,显示肺转移灶缩小至 0.8cm,脑转移灶完全消失,CA15-3 降至 32U/ml;8 个周期后转为卡培他滨单药维持治疗,至今无进展生存期已超过 17 个月,日常生活恢复正常,可从事家务劳动。

HER2 阴性乳腺癌的精准诊疗离不开动态监测体系的支撑,传统的 “固定周期复查” 已无法满足临床需求,需结合液体活检、影像评估、副作用监测,实现 “数据驱动” 的个体化管理。液体活检尤其是循环肿瘤 DNA(ctDNA)检测的临床价值日益凸显,它可在影像学显示进展前 3-6 个月发现耐药突变,为方案调整争取宝贵时间,避免治疗延误。目前我们临床中常用的 ctDNA 检测 panel 包含 20-50 个乳腺癌相关基因(如 ESR1、PI3Kα、AKT1、BRCA1/2、TP53 等),检测灵敏度可达 0.1%-0.5%,能有效捕捉早期耐药信号。例如,HR+/HER2 - 患者若在 CDK4/6 抑制剂治疗期间,ctDNA 检测到 ESR1 突变(如 Y537S、D538G 突变),提示内分泌耐药风险升高,需及时换用口服 SERD 类药物或联合 PI3K 抑制剂;TNBC 患者若检测到 BRCA1/2 二次突变(如 BRCA1 6174delT),则提示 PARP 抑制剂耐药,需调整为化疗或 ADC 药物。我曾接诊 1 例 56 岁的 HR+/HER2 - 患者,她在接受来曲唑联合哌柏西利治疗 18 个月后,常规 ctDNA 检测提示 ESR1 Y537S 突变(allele 频率 3.5%),此时胸部 CT、骨扫描等影像学检查尚未显示明确进展(肺部病灶稳定,骨转移灶活性无升高)。我们基于 ctDNA 结果提前调整方案为氟维司群(500mg,d1、d15、d29 后每 28 天一次)联合阿培利司(300mg qd),避免了肿瘤快速进展,后续治疗 6 个月后复查,病灶仍保持稳定,未出现明显增大或新增转移灶,CA125、CEA 等肿瘤标志物均在正常范围。

影像评估的精准分层同样重要,不同亚型的监测策略需根据其生物学行为差异制定。HR+/HER2 - 患者病情进展相对缓慢,优先选择增强 MRI 评估乳腺及软组织病灶(动态增强 MRI 的强化曲线类型可辅助判断病灶良恶性,如 “流出型” 曲线提示恶性可能),骨扫描监测骨转移情况,初始治疗阶段每 3-4 个月复查 1 次;若病情持续稳定(如连续 2 次复查病灶无变化),可将复查间隔延长至每 6 个月 1 次,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负担与辐射暴露。而 TNBC 患者因疾病进展较快,需更密切的影像监测,每 2-3 个月复查胸部 CT(评估肺转移)、腹部超声(评估肝转移),骨扫描每 6 个月 1 次;尤其在接受免疫治疗或 ADC 治疗时,需警惕 “假性进展”(尤其是免疫治疗初期,肿瘤细胞被免疫细胞浸润可能导致病灶暂时性增大),避免因误判而过早停药。我们团队曾遇到 1 例接受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的 TNBC 患者,治疗 2 个月后复查胸部 CT,显示肺部病灶从 1.0cm 增至 1.2cm,伴随轻度肺间质改变,但患者咳嗽、胸闷等症状明显改善,ctDNA 检测显示肿瘤负荷下降 30%(TP53 突变 allele 频率从 5.8% 降至 4.1%)。结合 PET-CT 检查(病灶代谢活性降低,SUVmax 从 8.2 降至 5.1),我们综合判断为免疫治疗相关的假性进展,继续原方案治疗,4 个月后复查胸部 CT,病灶明显缩小至 0.6cm,肺间质改变消失,印证了多维度评估的重要性。

治疗耐受性直接影响患者依从性,副作用的个体化管控必须贯穿治疗全程,才能确保方案顺利实施。针对不同药物的特性,我们形成了标准化的副作用管控流程:优替德隆常见的周围神经病变(如手足麻木、感觉异常),多在治疗 2-3 周期后出现,可通过给予甲钴胺(0.5mg tid)营养神经,指导患者用 37℃温水泡手(避免水温过高加重神经损伤)、避免接触冷水或刺激性洗涤剂,同时进行手指抓握训练(如握弹力球,每次 10 分钟,每日 3 次)缓解,多数患者可在 2-4 周内改善,极少发展为 3 级及以上神经毒性;贝伐珠单抗相关的高血压,需在治疗前评估患者基础血压,合并高血压者提前优化降压方案(如联用 ACEI/ARB 类药物,如缬沙坦 80mg qd),治疗期间每日监测血压(早晚各 1 次,记录数值),若血压持续>160/100mmHg,需暂停贝伐珠单抗治疗,待血压控制后再重启;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irAEs)以甲状腺功能异常(甲亢或甲减)、皮疹最常见,需每 4 周监测甲状腺功能(TSH、FT3、FT4),出现皮疹时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若发展为 2 级皮疹(覆盖体表面积 10%-30%),需口服泼尼松(0.5mg/kg qd),严重时(如 3 级皮疹、免疫相关性肺炎)暂停免疫治疗并给予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防止进展为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临床研究是推动诊疗进步的核心,也是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获益的关键环节。作为《CSCO 乳腺癌诊疗指南》更新的核心参与者,我始终强调 “中国人群数据的重要性”—— 国际研究结果需结合中国患者的体质、基础病特点进行验证,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在优替德隆治疗晚期乳腺癌的 III 期临床研究中,我们纳入了 358 例中国患者(占总入组人数的 72%),其中紫杉耐药患者占 68%,结果显示优替德隆单药治疗的 ORR 达 31.6%,mPFS 达 5.8 个月,周围神经病变多为 1-2 级(发生率 45%,3 级仅 5%),可逆可管理,这一数据为优替德隆在中国的获批提供了关键依据。而在戈沙妥珠单抗的中国桥接研究 EVER-132-002 中,我们纳入 120 例中国患者(占比 70%),结果显示 SG 较 TPC 显著降低 33% 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mOS 达 21.0 个月,较全球研究数据(12.1 个月)更优,可能与中国患者更早期接受 SG 治疗(二线治疗占比 65% vs 全球 40%)有关。

我们团队还关注到 HER2 状态的动态变化对治疗决策的影响 —— 初始 HER2 阴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HER2 表达可能发生改变,这一现象在新辅助化疗后尤为明显。2024 年 ASCO 大会上,我们发表的回顾性研究分析了 571 例新辅助化疗(NAC)后有残留病灶的 HER2 阴性乳腺癌患者,采用免疫组化(Ventana 4B5 抗体)和 ISH 检测重新评估 HER2 状态,发现 HER2 总变化率达 32.4%,其中 NAC 前 HER2 零表达(IHC 0)患者中,15.9% 转为 HER2 低表达(IHC 1 + 或 IHC 2+/ISH-),且这类患者多为 HR+(占 82%),其 4 年无病生存率(DFS)达 80.1%,显著优于持续 HER2 零表达患者的 55.7%(P=0.003)。这一发现为抗 HER2 ADC 药物在 NAC 后残留病灶患者辅助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也提示我们需重视治疗过程中 HER2 状态的重新评估,避免因初始分型而错失潜在治疗机会。

HER2 阴性乳腺癌的诊疗仍在持续拓展,从 HR+/HER2 - 亚型的内分泌耐药分层,到 TNBC 的 ADC 与免疫联合策略,从动态监测体系的完善到副作用的个体化管控,每一步进步都需兼顾循证证据与患者需求。未来,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普及(如液体活检纳入常规诊疗)、更多新型 ADC 药物(如 Trop-2 ADC、Claudin 6 ADC)的研发,以及联合治疗策略的优化(如双 ADC 联合、ADC 与免疫联合),我们有望实现更精准的患者分层与方案选择。作为临床医师,我们需始终以患者为中心,将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可及的临床方案,在疗效与安全间找到最佳平衡,让更多 HER2 阴性乳腺癌患者获得更长久、更高质量的生存。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