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食管癌作为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手术仍是其治疗的基石。但对于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单纯手术治疗常伴有较高的复发转移风险,预后很差。CROSS及NEOCRTEC5010的研究结果均证明,与单纯手术相比,术前新辅助放化疗(nCRT)可以显著改善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的预后。另一方面,在JCOG9907研究中,局部晚期食管癌新辅助化疗(nCT)的生存获益也得以证实。日本食管癌指南和中国CSCO指南均把nCRT+手术和nCT+手术作为进展期食管鳞癌推荐治疗方案,但目前全球很少有将两者头对头对比的大型三期研究结果,且仅有的几项研究纳入的大多为食管腺癌患者,故而nCRT和nCT在食管鳞癌中的疗效孰优孰劣尚不清楚。此外,近两年免疫治疗的兴起也为食管癌患者带来新的曙光,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或放疗的时机和模式引起很大关注。因此,局部晚期食管鳞癌的最佳新辅助治疗策略尚存在争议,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今年5月,一项有关术前nCRT对比nCT治疗局部晚期食管鳞癌的研究发表于JAMA Surgery(IF=13.6)。研究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纳入中国10家医学中心的264例局部晚期(临床分期为cT3-T4aN0-1M0)的食管鳞癌患者,主要研究终点是3年OS,此次发表的数据重点探讨和比较了两种治疗模式联合微创食管切除术的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此研究是首个在均为食管鳞癌的患者中直接比较nCRT和nCT的大型前瞻性研究,无疑为我国食管鳞癌的新辅助治疗策略提供了强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且研究结果显示,对比nCT患者,nCRT术后联合微创食管根治术未明显增加术后并发症或死亡率,但可以获得明显的肿瘤缓解率和更佳的组织病理学结果。而nCRT的术后病理学改善能否为患者带来长期的生存益处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其3年或5年的生存数据。
此次,有幸邀请到本项研究的牵头中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胸外科主任谭黎杰教授及参与中心-天津市肿瘤医院的胸外科主任姜宏景教授为大家解读这项研究,并分享对于中国食管鳞癌人群,目前新辅助治疗探索的初步成果及未来发展方向。
访谈视频
专家简介
谭黎杰 教授
◆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主任、食管外科主任、食管癌中心主任
◆ 美国外科医师协会会员(FACS)
◆ 美国胸外科学会会员(AATS Member)
◆ 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食管疾病学组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 中国医师外科医师分会食管外科专家委员会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理事
◆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胸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胸外科分会常委
◆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与促进会胸外科分会常委
◆ 中国食管疾病学会(CSDE)常委
◆ CSCO食管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 CSCO胸腺肿瘤专家委员会常委
◆ 中华消化外科“菁英会”食管外科组组长
◆ 上海医学会胸外科分会常委
◆ 上海市抗癌协会胸部肿瘤分会微创学组组长
◆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专业分会胸部肿瘤学组委员
◆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胸外科分会常委
专家简介
姜宏景 教授
◆ 天津市肿瘤医院食管肿瘤微创外科主任
◆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从事胸部肿瘤专业26年,2008年4月作为新世纪人才和国家教委委派的访问学者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研修1年。
◆ 社会任职
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委员
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食管疾病学组委员
中华全科医师协会全国贲门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天津市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机器人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Part 1:谭教授,请问您是基于什么目的开展此项研究,以及怎样看待目前食管癌新辅助治疗现状?
谭黎杰教授:食管癌的新辅助治疗在国内算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话题,而在国际上已经开展得相对成熟了,特别是CROSS研究团队,近期发表了10年随访的数据。当然,我们国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傅剑华教授牵头的NEOCRTEC5010研究,在十几年前就开始了新辅助治疗模式的探索。
目前食管癌新辅助治疗集中的热点有几个方面:第一,要不要进行新辅助治疗?新辅助对患者有没有好处?针对这些疑问,实际上CROSS研究和NEOCRTEC5010研究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第二,到底用哪种新辅助治疗模式最佳?依据目前的国际指南,西方多以术前同步放化疗为主,但由于亚裔人群食管癌的发病率和病理特点不同于西方——亚洲患者的食管癌类型以鳞癌为主,决定了我们的手术方式和患者康复过程可能和西方存在一定差异。
所以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展了JCOG9907研究,但该研究实际上是将新辅助化疗和辅助化疗进行直接比较,证明了新辅助治疗比辅助治疗有优势;而非像CROSS或者NEOCRTEC5010研究一样,直接对比手术。
到目前为止,什么样的方式更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新辅助放化疗好,还是单纯性辅助化疗好?亦或是免疫治疗加入新辅助的队伍以后更好?免疫治疗在食管癌领域的发展相对较新,免疫药物在国内上市也不超过5年,但发展十分迅速,因此新的治疗模式一定要与目前的标准治疗进行对比。
我们既往也做过一些尝试,但严格意义上来说,并没有和标准治疗进行直接比较。虽然我们将新辅助放化疗与新辅助化疗进行了比较,但是新辅助放化疗的方案只是一个改良的CROSS方案,而不是一个标准的CROSS方案。我们当时之所以会做一个改良方案,其实是基于中国人的体质,把疗程缩短、把总化疗剂量也降下来。现在看起来,可能食管癌和其他肿瘤还是有所区别,因为新辅助治疗有效后,它还能改善患者的一些状态,包括生活质量和营养状况,所以食管癌患者的耐受量实际上是可以达到西方推荐剂量的。
当然,我们的研究其实现在最终结果还没有出来,包括姜宏景教授也参与了我们的研究。我们目前只是从围手术期的角度探讨了这两种新辅助治疗方式对患者的影响。现在的早期结果是两组间没有明确的明显的差异,也就是说,不管选用哪一种的新辅助模式(化疗或者放化疗)都是安全的,即两种模式的术后并发症是相似的。但长期的随访结果怎样以及两种模式对患者的远期生存是不是有影响,需要继续观察再行评估。目前该研究中位随访时间已经超过36个月,令人期待其3年的生存数据。
当然,日本的JCOG1109研究结果也非常值得期待,今年年底也会公布其III期研究结果。未来,可能会涌现更多的相关研究结果,以提供更多的治疗参考。希望通过这些研究,最终达到提高患者的OS、让更多的食管癌患者得到治愈机会的目的。
Part 2:姜教授,请问您怎样看待此项研究结果,以及未来食管癌新辅助治疗的发展方向?
姜宏景教授:正如谭教授所言,CROSS研究、NEOCRTEC5010研究和谭黎杰教授主导的本项研究,都是近期对于食管癌新辅助治疗非常有益的探索,甚至可以说是食管癌新辅助治疗的“里程碑式研究”,对我国乃至全球食管癌治疗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谭教授主导的这项研究,把CROSS研究的经典方案,根据中国人体质的特性稍微做了改动。可以看出,这几个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样,而这种差别的原因需要我们进行更多新的探索来明确。
随着这些研究的开展,我们也逐渐意识到一些问题。比如,CROSS研究的所有入组患者中,鳞癌只占了非常小的一部分,虽然符合西方国家发病情况,但可能不适用于亚洲人群。此外,对于NEOCRTEC5010研究,虽然纳入的都是鳞癌的患者,但用这项结果和CROSS研究的结果去比较,就会发现我们的3年生存率提高幅度要比CROSS研究有所下降,这个差异到底是由于人种不同、癌种不同,还是治疗干预措施不同所致,目前尚无从考证。
因此,这些原因也是我们未来进行进一步探索的方向。近期也有很多新的治疗方法涌现,最热门的当属于免疫治疗。免疫治疗从两年多以前真正进入到临床,到如今在食管癌领域开展得如火如荼,就像谭主任说的,是一个“战国时代”。但是我们在这个浪潮下,也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即我们在整个食管癌免疫治疗的道路上,还是要“走得稳健”,要一步一步严格地按照临床试验的规则去运行。在大量的临床试验结果出来以后,我们才可能将免疫治疗广泛地应用到临床,这也是我们最近在由李印教授牵头下开始撰写免疫治疗相关专家共识的原因。
可喜的是,我们从以前的这种基础研究中可以发现,食管癌是一个具有“免疫原性”的器官,免疫治疗对食管癌的有效恰恰与此相关,我们也逐渐看到了免疫联合化疗在新辅助治疗中起到非常显著的作用。当然,我们对于免疫治疗的探索,经历了KEYNOTE-181、KEYNOTE-180、KEYNOTE-590等诸多研究,从晚期后线治疗逐步向前线推进。随着相关临床试验的开展,我们今天有幸能够进行自己的免疫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相关研究。从理论上来讲,或许肿瘤的分期越早,我们免疫治疗获得成功的机会越高,亦或许新辅助治疗才是将来食管癌免疫治疗发展的真正方向,当然这些目前都是我们的希望和猜测,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去证实。
在我们自己的II期临床研究中(免疫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我们看到了一些比较有意义的结果。比如,有些中心报告了相对较高的pCR率,达到了和同步放化疗相近的数值,甚至有些中心的pCR率比同步放化疗还高。我们从乐观的角度思考,在pCR率差不多的前提下,患者很可能因为副作用的降低获得治疗优势。新辅助放化疗后的患者无论在CROSS研究还是NEOCRTEC5010研究中,其远处转移发生率都超过了70%。因此,可能未来远处转移会成为食管癌新辅助治疗兴起之后的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一个严重威胁,而免疫联合化疗再加手术治疗,相当于两个全身治疗加一个局部治疗,很有可能在远处转移方面能获益。基于此,我们还是比较看重免疫加化疗这种新辅助治疗方式的。
随着II期研究的不断推进,我们即将要开始III期前瞻性多中心的随机对照实验,我们也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谭主任研究团队作为主力研究中心。该研究的设计是以同步放化疗方案作为对照组,PD-1单抗联合化疗作为试验组。将两组进行比较,大概需要入组342例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以2:1分配。我们预计在两年完成本项研究,目前和中山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上海市胸科医院、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共16家非常知名且在临床试验上有丰富经验的医学中心合力开展,也希望这个项目能够进展顺利、圆满结题。
最后,希望在免疫联合化疗新辅助的道路上,大家能够看到更多希望,也能为更多的患者带来一种新的治疗模式,让我们在这条路上共同努力!
审批号:MI-PD1-1718-CN
本资讯由默沙东医学团队提供,旨在用于医学专业人士间的学术交流,请勿随意转发或转载。文中相关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治疗建议。医学专业人士对文中提到的任何药品进行处方时,请严格遵循该药品在中国批准使用的说明书。默沙东不承担相应的有关责任。
转载来自医默相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