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儿童身上承载着我们对明天的美好希望,肩负着未来社会的责任,他们的健康是国民发展的基础,因此,需要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价值观,使其拥有健康的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在今年的全国政协会议提案中建议:将小学“体育教育课”改为“健康教育课”。葛均波院士表示,学校教育作为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可以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教学计划,使在校学生得到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
葛均波院士
当前学校“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程度不够,“健康教育”价值观念的缺失,“健康教育”教师缺乏专业培训
据葛均波院士介绍,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健康教育早在50年代就已实施,上世纪40年代,日本也已将健康教育作为体育的必要组成部分。这几十年以来,这些国家一直都坚持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的结合,这种课程贯穿了教育的始终。而我国体育课程自创办之初,就不受重视,在多年的传统体系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学校“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势必没有那么容易,具体表现为结合程度不够、系统示范缺乏、师资短缺、对健康的概念认识不全、教学模式尚未成功建立。体育竞技项目其实与“健康”无关或者有害。
一项在对江苏省初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理论的调查中显示,70.4%体育教师认为学生都不太愿意参加学习,通过问卷整理得知,大多数学生表示平时课程压力大,希望通过体育娱乐身心,且对于体育与健康知识理论课的知识不太想了解,因为以后可以学习,等到用的时候学习也不晚。葛均波院士说,从问卷信息反馈不难看出,中学生对“体育教育”设立的初衷存在误解,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校未能在小学时向学生灌输正确的“健康教育”价值观念。
因此,葛均波院士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将小学“体育健康”改为“健康教育”,从儿童时期埋下健康知识理念。
“体育教育”窄化“健康教育”涵义,建议将小学“体育教育”改为“健康教育”,助力落实健康中国2030战略规划
“体育教育”是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而“健康教育”的途径范围不仅包括体育课,还要通过教育手段向中小学生们普及卫生科学知识,让学生们塑造一种健康与疾病自然、社会因素和保健的观念,培养一种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例如,每天应该多长时间睡眠,电子产品使用多长时间,健康的饮食习惯的培养,体育课的强度是多少,如何进行急救等等。因此,两者应当属于包含关系。 “体育教育”命名窄化了“健康教育”的意义,导致学校开展的课程无法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指导要求。因此,建议小学将“体育教育”成为“健康教育”的一部分。
葛均波院士建议应进一步编写“健康教育”教材,做好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并将“健康教育”纳入升学考试考核范围。“健康教育”课程除了涉及运动技能和健康知识的内容,同时还要包含饮食和休息、卫生、健康的生活方式、意志、道德品质发展,并建立生命安全基础课程,教授心肺复苏等生命急救知识;此外,还应做好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工作,丰富教学手段、教学内容。
同时,葛均波院士建议学校将“健康教育”亲子任务完成情况纳入评价。家是社会最小的单元,通过引导家长与孩子完成“健康教育”,能够促使家长与孩子共同收获正确的健康教育知识,从而让社会更多人养成正确的健康价值观,助力落实健康中国2030战略规划。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