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以非侵入性方式诊断和区分糖尿病肾病(DN)或非糖尿病肾病(NDKD)的新型风险评分模型 | 内分泌研究展播

2024-04-15作者:论坛报苌田田资讯
原创


成果名称:一种鉴别诊断糖尿病肾病的新型风险评分模型:一项多中心研究

发表期刊:《糖尿病研究杂志》[Journal of Diabetes Research,IF(2022):4.3]

通讯作者:张俊清

第一作者:赵悦彤

主要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推荐理由


糖尿病合并肾损伤可能涉及糖尿病肾病(DN)或非糖尿病肾病(NDKD),而二者的治疗方案并不相同。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俊清教授团队创建并验证了一种新型风险评分模型,能够以非侵入性的方式诊断和区分DN和NDKD,减少不必要的肾活检,或为无法行肾活检的患者提供诊断依据,为2型糖尿病(T2DM)肾脏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研究解读


这项多中心研究共纳入了678例接受肾活检的T2DM患者,根据组织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DN组和NDKD组。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患者中,70%被随机分配至训练组,其余30%被分配至内部验证组。外部验证在其他3个中心的患者中进行。


研究人员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来确定DN的独立风险因素,并在训练组中进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以建立风险评分模型,并通过ROC曲线对该模型进行了内部和外部验证。


研究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病程≥5年、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30 ml/(min·1.73 m2)、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TP)≥3 g、无血尿是DN的独立风险因素,得分分别为2、1、1、1、1分。根据该风险模型,将患者分为DN低风险组(0~1分)、中风险组(2~3分)和高风险组(4~6分)。训练组、内部验证组和外部验证组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0、0.924和0.855。


综上,该研究创建并验证了一种新型风险评分模型,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区分DN和NDKD,对改善T2DM患者的肾脏疾病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点评


糖尿病肾脏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目前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截至2019年,全球糖尿病肾病患病人数已超过3.5亿,并且其患病率及发病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远期预后和增加医疗费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ADA与NKF认为糖尿病肾病主要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低于60 ml/(min·1.73 m2)和(或)ACR高于30 mg/g持续超过3个月。


除糖尿病肾病外,GFR的降低和ACR的升高也可能由NDKD引起。此时需要行肾穿刺活检病理检查明确患者的肾脏病病理类型,指导临床治疗。然而,对于孤立肾、出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衰等存在肾穿刺禁忌证的患者,亟须探索新的诊断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研究,涵盖了北京市4家三级甲等医院,跨度9年时间完成肾活检的全部2型糖尿病患者。建模组依托于北京大学肾脏疾病研究所,以糖尿病肾脏病的病理诊断为基础进行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的分析研究。


研究发现,糖尿病病程≥5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无血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3 g和eGFR<30 ml/(min·1.73 m2是T2DM合并肾损害发生DKD的独立危险因素。


该研究通过建立诊断模型的方法将诊断标准尽可能精确化,并进行了内部验证,同时进行了时间、空间的外部验证,检验效能尚佳,有望成为无创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重要参考标准,值得进一步在临床验证,向1型糖尿病甚至特殊类型糖尿病的应用中去推广。



作者介绍


张俊清原图.jpg
通讯作者

张俊清

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Joslin糖尿病中心博士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病学分会常委,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预防医学会体育运动与健康分会常委,北京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内分泌与代谢病分会常委,中国女医师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北京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学分会常务理事,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慢病防治分会常委,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老年医学副主任委员。《中国糖尿病杂志》《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国际糖尿病》等杂志编委。


赵悦彤原图.jpg
第一作者

赵悦彤

医学博士,20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八年制)。2017年起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内科参与培训及学习,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主要研究方向为糖尿病肾病、糖尿病与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毕业后考取中国营养学会注册营养师、国家高级公共营养师,目前主要从事糖尿病及肥胖相关的营养学研究。NCP临床精粹杂志青年编委。主持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级课题1项,参与国家、省部级、校级课题多项,获专利1项。



团队介绍


本团队是张俊清教授领导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研究团队,由多名从事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大血管病变、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等临床研究的杰出医生和科研人员组成,团队成员包括临床医学、检验学、统计学等多学科专家。研究方向主要聚焦在糖、脂和蛋白质代谢稳态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病机制的研究。牵头多项国家及省部级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负责多项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发表论著百余篇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