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谨慎使用他汀,收缩压至降140安全!

2020-08-24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高血压

有高血压的人突发脑出血比较常见,而且病死率、致残率、复发率也较高。对于这类患者如何更好处理?

 

近日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联合多个学术组织发布了《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原文可下载)。

 

高血压性脑出血诊断缺乏金标准,影像诊断首选头颅CT


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进展迅速,易出现神经功能恶化,指南推荐对疑似患者,应迅速评估,现场因地制宜紧急处理后,尽快送至附近有救治条件的医院。

 

指南指出,高血压性脑出血诊断缺乏金标准,主要依靠排除性诊断,确诊需行全面相关检查,排除其他各种继发性脑出血疾病。

 

影像诊断方面,指南建议接诊后尽早行头颅CT;对于重症患者,不推荐用MRI。

 

CTA、MRI、MRA、MRV及DSA可用于诊断或排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肿瘤、烟雾病及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等引发的继发性脑出血。

 

指南推荐,有条件的单位应常规行CTA检查,在排除继发性脑出血的同时,其显示的“斑点征”可用以预测血肿扩大的风险。

 

平扫CT上显示的“黑洞征”“混杂征”及“岛征”可能有助于预测血肿扩大的风险。

 

降压幅度控制:收缩压>220 mmHg者血压控制要个体化


 在控制血压方面,对于收缩压在150~220 mmHg且无急性降压治疗禁忌证者,急性期降低收缩压至140 mmHg是安全的;降至130 mmHg以下会增加颅外缺血风险。

 

收缩压>220 mmHg者,连续静脉强化降压和持续血压监测是合理的,但在临床实践中应据病史长短、基础血压、颅内压情况及入院血压个体化决定降压目标。

 

收缩压在150~220 mmHg且无急性降压治疗禁忌证者,围手术期收缩压降至120~140 mmHg可能安全。

 

血压升高(>160 mmHg)有促进血肿扩大风险;强化降压(<140 mmHg)有可能降低血肿扩大发生率。氨甲环酸可降低血肿扩大发生率,但不能改善生存率及神经功能预后。

 

其他非手术治疗:所有患者行颅内压评估、血糖监测


指南建议,所有患者都应行颅内压的评估和判断,并及时对颅内高压进行处理。

 

当有条件时可考虑对GCS3~8分者行有创颅内压监测。甘露醇和高渗盐水等药物可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可据具体情况选择药物种类、治疗剂量及给药次数。

 

此外指南建议,对重症患者,特别是躁动者,行镇静镇痛治疗。

 

指南建议无论有无糖尿病,均应监测患者血糖,并将其控制在正常范围。

 

此外,应控制患者发热,防止体温过高(>38.5℃);癫痫发作者应用抗癫痫药物和治疗;对于血肿累及皮质区者,可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

 

患者进食前,应行吞咽功能评估和筛查,降低发生吸入性肺炎风险;入院尽早使用间歇性空气压缩装置,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康复与预防复发:均应控制血压,慎用他汀类药物


 指南建议所有患者都应尽早接受康复治疗。

 

高血压性脑出血复发风险因素包括初发出血部位、高龄、微出血、正在接受抗凝治疗及携带载脂蛋白Eε2或ε4等位基因,指南建议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分层评估。

 

指南强调为了预防高血压性脑出血,所有患者均应控制高血压。

 

此外,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应谨慎使用他汀类药物。

 

除以上内容外,指南还对小脑幕上出血、脑室出血、小脑幕下出血的外科治疗时机、手术要点和术后处理等进行了推荐。

 

来源: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等. 中国急救医学, 2020, 40(8): 689-702.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