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狭窄,出现胸痛症状的时候可能需要放心脏支架,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也要放支架开通血管。有些患者觉得,心脏支架是不是太”神奇”了?
其实,心脏支架只是冠脉介入诸多方法中的一种,它本身也只是个“80后”(1986 年诞生),如果你了解心脏支架的历史,就绝不会去神化它。
1
ONE
在20世纪初期,心脏病是所有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一类。
1929年,德国外科医生沃纳·福斯曼偶然看到一篇关于用导管从马的颈静脉伸到心脏内测量心脏内压力的报道,福斯曼就想,如果用一条可弯曲的细软管通向心脏,应该也可以检查人体心脏的解剖情况。很快,他就把这个想法付诸实践,即使医院方面反对进行这个试验,他依然一意孤行。
一天,福斯曼把消毒过的导尿管插入自己的静脉中,在X线的指引下慢慢地将导管插入自己的心脏,并“感受到了一丝如太阳般照耀的暖意”,这就是医学史上的第一例心脏导管术!心脏导管术是冠脉介入的基础。福斯曼也因此获得了1956年的诺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随着导管技术和冠脉造影的发展,医生们不再满足于仅仅“看见”心脏病变,他们更希望通过冠脉介入来治疗病变。
这时候,球囊导管应运而生。球囊导管的特点是其头部有个可以加压膨胀的球囊,医生将导管头部送达病变部位后,通球囊的膨胀可以扩张狭窄的血管,达到恢复正常血流的目的。1977年9月,德国的安德烈亚斯·格林特茨格在苏黎世完成全球首例冠脉球囊成形术,成为冠脉介入的第一个里程碑。格特茨格也被誉为“介入心脏病学之父”
进行单纯球囊扩张,就像是在塌方的隧道内把落石搬到一边去,但隧道的结构还是不稳定,很可能再次塌方。因此,随之来的问题是,在单纯球囊扩张之后,有些病变血管还会再次狭窄。这时医生们就想,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永久支撑起扩开的血管降低再次狭窄的发生呢?
1986年,法国医生乌利齐·西格瓦特找到了一种记忆金属,制作成心脏支架,并将第一枚金属裸支架通过导管置入冠脉,为冠脉介入的第二个里程碑。
2
TWO
从有到精
成功的道路必然是曲折的。
没过多久,医生们就发现金属裸支架也有缺陷。金属裸支架是金属材质,而金属毕竟是异物,金属裸支架虽然可以撑开血管,确保血流畅通,但会破坏血管的平滑结构,刺激血管内膜增生。这种增生不到一年就可能把血管管腔再次填满,造成血管再狭窄。
有什么办法能抑制血管内膜增生呢?
抗癌药!是的,抗癌药不仅可以抑制癌细胞增生,也可以抑制血管内膜增生。2002年,在金属裸支架表面涂覆抗癌药制成的药物洗脱支诞生了,成为冠脉介入的第三个里程碑。
3
THREE
目前,在临床上使用最多的仍然是药物洗脱支架,但是它依然不是完美的。
虽然支架上的药物能够抑制血管内膜增生,但也无法完全避免再狭窄。同时,支架本身裸露在血管中,与血液长期“亲密接触”尤其是与血液中一种名叫“血小板”的成分接触后容易形成血栓,从而阻塞血管。
为了防止血栓形成,冠心病患者在支架置入术后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血小板也扮演着人体发生出血后伤口“黏合剂”的角色,这意味着支架置入术后的患者一旦身体某处出血,止血的难度会大大增加。
因此,科学家们研制出了生物可降解支架,这种支架在“重塑血管”之后就”功成身退”,可以溶解、消失,从而避免持续的异物刺激。更为安全、可靠的生物可降解支架陆续上市,国外专家都对此技术给予厚望,称之为冠脉介入的第四个里程碑。
以上内容节选自刘健《你好!心脏支架》
心脏支架进入百元时代后,该如何选?不妨听听心内科医生的肺腑之言
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时候,最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不能忽视! | 合理用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