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术后确诊结核的肺部结节又称结核结节,是肺结节手术切除后常见的良性病变,其术后的规范诊治十分重要。2023年6月,《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发表《术后诊断为结核的肺部结节处理专家共识》。该共识聚焦术后结核结节的诊断、治疗原则、治疗监测与随访等内容,汇集感染、胸外、影像和病理等多学科专家意见,系统阐述术后结核结节的管理经验,旨在规范其诊治行为,提高术后结核结节的临床诊治能力。本文摘选共识推荐意见,以飨读者。
肺部术后结核结节诊断和处理选择流程图
共识建议
建议 1:中国是结核高负担国家,肺结节术中快速病理诊断不明,无恶性肿瘤证据的患者,建议留取新鲜的组织标本,运用多种技术进行结核感染相关检查,如抗酸染色涂片、分枝杆菌培养、Xpert MTB/RIF、MTB-RNA 和 mNGS 等。若组织标本量有限,建议根据检测条件,优先选择 Xpert MTB/RIF、MTB-RNA、mNGS 等诊断敏感度高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术后应结合患者病史、术前影像学、病理学、病原学及免疫学检查等进行综合判断是否可以诊断为结核结节。
建议 2:肺结节术后常规病理学表现符合结核、有 IGRA 试验阳性、PPD 试验强阳性或 EC 皮肤试验阳性等结核感染免疫学证据,以及存在结核高危因素时结核结节可能性大,属于临床诊断结核结节;要达到病原学确诊,须在临床诊断条件基础上加上以下至少一种检测阳性:MTB 培养、Xpert MTB/RIF、TB-FISH、MTB-RNA 或 mNGS。
建议 3:结核活动性的判断对治疗决策的影响重大,应根据病理学表现、病原学、分子生物学,以及术前影像学检查等仔细鉴别。
建议 4:对临床上考虑结核结节的患者,建议争取行快速分子药敏检测,MTB 培养阳性样本应该行药敏检测。
建议 5:肺结节术后肉芽肿结节须仔细鉴别病因,根据组织学标本的特殊染色、分子生物学检测或新鲜组织培养进一步鉴别其他肉芽肿性疾病。
建议 6:经全面评估,考虑为非活动性结核病灶时,可定期随访观察。对结核发病高风险人群,包括接受抗肿瘤坏死因子治疗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透析、准备器官移植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建议采用预防性抗结核治疗。
建议 7:如完善相关检查后仍难以区分病灶是否活动,经权衡利弊和知情同意后,启动诊断性抗结核治疗。
建议 8:对所有肺结节术后诊断为活动性结核的患者需行耐药性评估,敏感结核采用 2 HRZE/4 HR(H. 异烟肼,R. 利福平,Z. 吡嗪酰胺,E. 乙胺丁醇) 标准抗结核方案,明确为耐药结核采用耐药结核治疗方案,无法证实是否耐药时先采用 HRZE 治疗,后根据治疗效果调整方案。
建议 9:抗结核药物的选择还须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既往用药史与合并用药进行调整,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如靶向抗肿瘤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真菌药物、免疫抑制剂与利福霉素类不能合用,可选择喹诺酮类药物替代。
建议 10:药物剂量根据患者体质量、肾功能而定,必要时可根据患者血药浓度检测结果进一步调整。
建议 11:启动抗结核治疗后第 1 个月内每周、第 2 个月起每月需完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鼓励有痰患者每月查痰抗酸杆菌涂片、MTB 培养,治疗第 2、第 4 和第 6 个月完善胸部影像学检查,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时须及时就诊。
建议 12:治疗结局主要分为治愈或完成疗程,启动治疗时症状不明显、痰菌阴性的结核结节患者可以完成疗程作为结局。
建议 13:确诊肺结核结节后完成抗结核治疗的患者、诊断为非活动性结核或疑似肺结核但尚未接受治疗的患者按照术后第 3、第 6、第 12 个月和第 24 个月 4 个时间点随访观察,完善肺部 CT 评估肺部情况,后续每年复查。
内容节选自《术后诊断为结核的肺部结节处理专家共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