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开篇寄语】王雷教授:王雷教授:临床医生要做到见微知著,避免因认知误区延误胰腺癌诊治

2025-08-29作者:论坛报马山资讯
原创
51fdc72e74454481e2caf346e72d48d6.jpg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道肿瘤,5年生存率不足10%。由于早期症状隐匿且缺乏特异性表现,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提高早期诊断率的关键在于精准识别高危人群并实施合理筛查,其中胆胰内镜在胰腺癌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联合南京鼓楼医院王雷教授团队,特别推出15天胆胰内镜诊治能力提升:胰腺癌早筛与癌前病变内镜管理专项训练

从早筛基础到病变管理,从筛查策略到治疗决策,带你系统掌握胆胰内镜的核心技能。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王雷教授对此活动的介绍吧~

video








早期发现使肿瘤成为可治愈性疾病



在过去的近30年间,肿瘤诊治领域更加侧重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其效果显著优于晚期肿瘤的治疗——无论通过手术、放疗、化疗或当前新兴的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等方式。一旦肿瘤进展至晚期,即便采用最优药物,仍难以彻底逆转病程,通常仅能有限延长患者生存期。而早期发现则使肿瘤成为一种可治愈性疾病,这一点在胃肠道肿瘤中已得到充分验证,如早期胃癌、早期结肠癌等均已归属可治愈范畴。


然而,与消化道肿瘤相比,胆管及胰腺肿瘤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属于较难早期发现的一类。通常该类肿瘤出现症状时,已进展至晚期,因此其5年生存率至今仍处于较低水平。以胰腺癌为例,尽管其5年生存率与十多年前相比已有提高,从原先约4%提升至目前的13%~14%,堪称重大进步,但相较于前述常见消化道肿瘤,仍存在明显差距。








识别高危人群并进行EUS检测,可提高胰腺癌早期检出率



近年来,胰腺癌防治尤其强调早期发现。与常见消化道肿瘤不同,胰腺癌发病率相对较低,若采取大规模筛查方式,性价比过低,即投入成本高而收益有限,且某些检查的假阳性结果,可能给患者带来较大心理负担。



高危人群识别体系建立

当前胰腺癌的早期防治,一方面须注重建立高危人群识别体系,即从普通人群中筛选出具备高危因素的个体,该领域已取得多项进展。


主要包括新发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近2~3年内发病者,其中一部分可能实际由胰腺癌引发;其次为反复发作胰腺炎表现的胰腺肿瘤患者;此外,应高度重视在检查或常规体检中,发现某些间接征象的人群,如胰管扩张或胰腺局灶性萎缩等;另外也包括某些遗传性疾病患者,如黑斑息肉综合征、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及家族性息肉病患者等,这些群体罹患胰腺癌的风险较高,应纳入监测与筛查范围。


早期检出技术突破

另一方面,在胰腺癌与胆管癌的早期检出技术层面,近年来也取得重大进展。对于早期胰腺癌(尤其直径小于2cm的小胰癌),超声内镜目前远优于CT与磁共振成像,具有更高准确性。因此,对于前述高危人群,除常规CT与磁共振成像检查外,建议进一步行超声内镜检查,必要时可采用内镜直接进入胆管或胰管,以发现管内的早期肿瘤。通过上述策略,可相对提高此类肿瘤的早期检出率。


鼓楼医院的经验为例,目前每年可检出接近30例直径小于2cm的小胰癌,其中部分为新发糖尿病患者,部分为反复发作胰腺炎患者。当然,在极早期阶段(如无淋巴结转移,尤其是肿瘤直径小于5mm的T1a期)的检出仍极为困难,该阶段胰腺癌几乎无淋巴结转移,但经外科手术后5年生存率可接近80%甚至100%,因此这也是未来须攻克的目标,仍须逐步推进该领域的发展。








改变认知误区,胰腺癌早期发现并非绝无可能,基层医生要做到见微知著



在临床医务人员中,普遍存在的传统观念认为,胰腺癌是一种极难早期发现的肿瘤。迄今为止,这一现状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但并不代表该领域未取得任何提升或进展。



了解胰腺肿瘤高危人群判定标准及相关高危因素

对于基层医疗机构而言,医务人员须充分了解当前对胰腺肿瘤高危人群的判定标准及相关高危因素。例如,对于中老年人,特别是60岁以下的患者,若出现反复发作的胰腺炎,且无法以常见病因(如胆管结石、高脂血症等)解释时,须高度警惕胰腺肿瘤的可能。


此外,基层医务人员在影像学检查中,有时可能忽略某些细微的异常表现。因此,一方面可借助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辅助识别此类改变;另一方面,基层医生也应当学会辨识这些间接征象和细微变化,例如胰管扩张等表现可能提示早期胰腺癌。


对于新发糖尿病患者,若同时伴有胰腺癌相关的间接征象,如胰管局部扩张、胰腺局部萎缩,或在近2至3年内新发糖尿病,伴有明显体重下降、无法解释的中上腹疼痛等症状,应高度关注其是否为胰腺癌高危人群。对此类患者,建议其转至上级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检查,尤其应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并充分认识超声内镜在检测小胰癌中的重要性。超声内镜下,医务人员不仅能够发现更小的肿瘤,还可实施细针穿刺活检(FNB),从而明确病理诊断。


了解胰腺癌常见的癌前病变

另外,基层医生须了解胰腺癌常见的癌前病变,例如前述经典的胰腺导管上皮内瘤变,其发展过程符合典型的小胰癌演进路径。对于此类病例,应掌握其自然病程。现有研究表明,从发现胰管扩张等间接征象,发展至出现明显肿块的时间间隔极短,仅为3至4个月,但这段窗口期对患者预后影响重大。若能在发现肿块前3个月识别病变并及时实施手术,可显著提高切除率,这一点尤为关键。


因此,基层医生应充分认识超声内镜的重要价值,对于疑似病例,将其转至上级单位接受相应检查,从而提升小胰癌的检出率。


基层单位须避免因既往认知误区——即认为胰腺癌早期发现绝无可能——而延误诊治。尽管目前胰腺癌的早期检出技术仍不如胃肠道肿瘤那样确切可行,但现已具备多种方法可逐步提高其早期检出率。








本次活动旨在帮助消化同仁建立早期胰腺癌发现、诊断和治疗的系统认知



本次活动内容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是介绍早期胰腺癌的定义,二是阐述引发胰腺癌的主要癌前疾病同时,系统介绍了针对高危人群的检查方法。


具体而言,以癌前疾病之一——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为例,详细说明了应如何在早期阶段发现、鉴别和诊断该病变,并介绍了目前最新的内镜微创技术处理此类肿瘤的方法,从而阻断其向胰腺癌发展的进程。


此外,本次活动还强调了了解胰腺癌高危人群的重要性,并指出如何对该类人群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检查和管理策略。希望通过以上方式,能够帮助大家更系统地认识胰腺肿瘤的早期筛查,同时意识到某些早期癌前状态可通过内镜微创技术予以干预,避免患者承受更复杂的外科手术治疗。


另一方面,针对某些癌前疾病,尤其是胰腺囊性肿瘤,应制定合理、规范的随访方案,避免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以实现科学有效的长期管理。


希望通过以上内容的阐述,帮助大家对早期胰腺癌的发现、诊断和治疗建立更系统的认知,并进一步提升对胰腺癌早期诊断的兴趣与认知能力。


👇点击图片免费报名,先到先得👇

消化有码海报1-EUS.png



END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