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指南丨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有些室早不用治疗

2020-07-17作者:论坛报木易经验
心律失常

室性早搏(室早)很常见,室早在动态心电图上的检出率高达40%~75%,在75岁以上人群中69%的人可见室早。多数室早因精神紧张或劳累等引起,一般不需特别处理,但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室早,建议及时干预。



微信图片_20200717154533.jpg


图中宽大的波形是室早。


病因


室早,一般指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可见于正常人,正常人在情绪激动、紧张、过度劳累、饮酒、吸烟或熬夜时都可能出现室早。室性期前收缩更多见于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二尖瓣脱垂、洋地黄或奎尼丁中毒、低血钾等患者。


症状


一般偶发的期前收缩不引起任何不适。当期前收缩频发或连续出现时,可使心排出量下降及重要器官灌注减少,可有心悸、胸闷、乏力、头昏、出汗、心绞痛或呼吸困难等症状。


听诊时可听到突然提前出现心搏,第1心音较正常响亮,第2心音微弱或听不到,随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脉诊可以触到提前出现的微弱脉搏,随后有一较长的代偿间歇。


处置


对有症状者,应作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对期前收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对室性期前收缩应按Lown分级,评定良性(Lown分级<Ⅲ级)、恶性(Lown分级>Ⅲ级)。

 

频发的期前收缩可并发晕厥、心绞痛、心力衰竭等。经过全面详细的检查不能证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期前收缩,可认为是良性的,无需治疗。


有器质性心脏病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认为是具有潜在恶性或恶性室性期前收缩,必须治疗。


① 频率平均≥5/分钟;

② 多形性或多源性,但要注意除外房性期前收缩伴差异传导;

③ 呈二联律或三联律;

④ 连续3个以上,呈短暂阵发室速;

⑤ 急性心肌梗死,即使偶发室性期前收缩,亦应及时治疗。


治疗


除针对病因治疗外,可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多选用作用于心室的Ⅰ类和Ⅲ类药。


对于期前收缩患者,应综合考虑患者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风险和收益,伴有心衰或心肌梗死的患者禁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有潜在致命危险的室性期前收缩患者,需紧急静脉给药。


急性心梗初期可选静脉内使用胺碘酮或利多卡因。


心肌梗死后若无禁忌,则用β受体阻滞剂或胺碘酮治疗。


部分单源性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可考虑在电生理检查的基础上行导管消融治疗,该方法对于没有明确器质性心脏病者疗效确切,并可改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引起的左心室增大和射血分数下降。


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禁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原发性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继发性者在病因治疗的基础上,宜用异丙肾上腺素、心房或心室起搏治疗。


共识认为,对于未发现有心脏异常情况的人,需要反复解释并告知,室早不会发生严重的不良事件,如果症状仍不缓解,可考虑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实践中大多以室早>10000次/24小时作为筛选标准,建议行导管消融术。


室早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 合并结构性心脏病或心脏离子通道病;

  • 短联律间期室早(R-on-T);

  • 非流出道起源室早;

  • 室早QRS波时限过宽;

  • 室早>2000次/24小时;

  • 复杂室早/非持续性室速;

  • 插入性室早;

  • 多种室早形态;

  • 运动时室早增多。


来源

1.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0, 34(3): 189-253.

2. 心肺血管健康分会微信.


来源:心在线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