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吴小华教授:引领妇科肿瘤多学科诊疗与专科医师能力建设新潮流 | 聚学科之光,铸抗癌之盾

2025-04-17作者:CMT琳资讯
原创

edd2f711bba535ee7304c33ebf9e51b.png

聚学科之光,铸抗癌之盾

多学科综合诊疗(MDT),是目前医学领域公认能有效提高恶性肿瘤诊疗效率的精准诊疗模式。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是国内最早推行MDT的医院,如今MDT的理念与实践更是融入医院肿瘤诊疗的各个层面,强有力地支撑医院的国家癌症医学中心建设。在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到来之际,中国医学论坛报社携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与15位多学科诊疗团队首席专家对话,见证来自肿瘤防治“国家队”和“领跑者”的使命与担当。


对话专家:吴小华教授


video


1959年成立妇瘤专科至今:

与时俱进的多学科协作是核心竞争力


“在肿瘤领域,多学科诊疗是核心竞争力,既避免了患者在多个科室间来回奔波,又能让患者获得最有效的诊疗方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是国内成立最早的肿瘤专科医院,吴小华教授所带领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专科也是国内成立最早的妇瘤专科。1959年成立之初,由放疗科、外科、妇产科医生组成的以手术为核心、以放疗为基础的妇瘤团队构成了妇科肿瘤多学科诊疗团队的雏形。多年来,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团队的多学科协作模式越来越特色鲜明、越来越灵活。


2006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成立了以不同肿瘤疾病为基础的多学科诊疗团队,多学科诊疗作为医院整体的诊疗模式推行。有别于传统的多学科会诊模式,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将多学科诊疗环节前移至门诊,让患者在门诊阶段就可以见到不同相关科室的医生,接受“多学科专家会诊”。由此,妇科肿瘤多学科诊疗团队也更加壮大,涵盖手术、化疗、放疗、病理科、放射诊断、核医学等学科,形成了更为规范的多学科诊疗模式。


从多团队赋能到多学科团队的一专多能,肿瘤妇科与时俱进的多学科诊疗实实在在增加了患者获益。正如吴小华教授所说,这也是科室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据统计,2024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妇科一共开展了2125台卵巢癌手术,包括1300多例首次卵巢癌手术和700多例复发卵巢癌手术,手术量约占上海的48%。吴小华教授强调:“用更优方案、更低成本服务患者,是医者价值的终极体现。


用临床试验让患者“绝处逢生”:

只要患者活着,我们就有办法


据吴小华教授介绍,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的患者,晚期患者和疑难杂症并不少见。“就算常规治疗没有办法了,我们还有很多临床试验供患者选择。我们常对患者讲:你一定要坚持,只要你活着,就有希望。


对于肿瘤患者,规范化的诊疗路径是最佳对策。但是,没有常规诊疗方法可以选择时,临床试验就是最好的选择。目前为止,吴小华教授参与并领导了国内、国际多项临床试验,其中不乏first in class的原创新药。


针对我国疾病负担较重的宫颈癌,吴小华教授在世界妇科肿瘤大会(2024 IGCS)报道了中国原创新药卡度尼利单抗的COMPASSION-16研究结果,并荣获Globe Impact Abstract奖项。该研究于当天登上《柳叶刀》(Lancet)正刊,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妇科肿瘤领域专家和学者的高度关注与热议。对于“妇癌之王”卵巢癌,吴小华教授牵头开展的中国原创PARP抑制剂塞纳帕利的Ⅲ期临床试验结果也在2024年发表于肿瘤学权威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为晚期卵巢癌患者带来了新的维持治疗选择。


好的临床研究带来的是患者获益、创新发展和学术进步的“三赢”。吴小华教授表示,开展临床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患者病痛,延长患者生命,但他也希望中国原创药物在实现创新发展、让中国患者获益的同时,能够走向世界。因此,他也正为促进临床研究的全球化发展身体力行:作为中国抗癌协会整合妇科肿瘤委员会执行主任和中国抗癌协会卵巢癌专委会主委,他将于2025年5月在上海作为大会主席召开东亚妇科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EAGOT)年会,以此促进东亚地区临床试验的整合发展,开发更适合本土患者的药物和疗法,让更多中国患者获益。


“复旦标准”和“上海方案”:

让患者活得更长,也能活得更好


目前,我国宫颈癌的发病率仍在上升,每年新增患者超过15万,其中三分之一还处于生育年龄。基于我国的生育政策和患者的生育需求,吴小华教授团队从2002年便开展了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单中心开展宫颈癌保育手术最多的团队,5年生存率高达98.6%。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提出的宫颈癌保育手术“复旦标准”,在2015年被NCCN指南作为推荐,将宫颈癌保育手术的肿瘤直径范围扩大至4 cm,实现了更多的患者获益,真正做到了让患者活得更长,也能活得更好。


在卵巢癌领域,团队也拿出了亮眼数据:单中心一年多达两千多台的卵巢癌手术量的背后,是高于50%的卵巢癌5年生存率,这一数据比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40%整整高出10%,也高于日本、美国。对此,团队也积累了一系列“复旦经验”:团队在国内较早实行卵巢癌的全程管理,在卵巢癌诊断、术前评估、化疗、维持治疗及家族遗传咨询等方面均成果显著。


家族遗传咨询:团队2017年率先在国内开展妇科肿瘤遗传咨询⻔诊,并在开展高风险人群的预防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RRSO)。RRSO可有效阻止卵巢癌前病变和卵巢癌进一步发展,在高风险人群中实现精准预防。通过总结相关经验,团队报道了预防手术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中国单中心最多病例数),其中4.1%的患者发现了早期癌,8.2%的患者发现了癌前病变。此外,团队成员还针对遗传基因携带者及家庭进行心理生活质量干预,并与生殖团队合作,为实现优生优育提供相应咨询指导。


术前评估:R0切除是提高卵巢癌患者5年生存率的基石,精准的术前评估为其提供了重要保障。团队建立了良好的术前评估机制,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两阶梯”多学科评估流程,即先采用影像学评估,如有必要再进一步开展腹腔镜评估。随着影像学评估技术的改进,如增强的弥散加权磁共振的应用,以及团队近期在《美国妇产科杂志》上提出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术前评估标准,即改良Suidan评分标准(或MSSKCC标准),再到AI技术的诞生,患者的术前评估正越来越精准化。通过不断改进术前评估方法,团队卵巢癌R0切除率已由20年前的31%提高到现在的77.8%,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生存。未来,吴教授希望可以将团队经验推广至更多医院。


临床试验探索:团队在卵巢癌的全程管理方面开展了很多临床试验,也为卵巢癌的临床诊疗贡献了一系列中国证据。吴小华教授领衔的NORA研究是首个中国Ⅲ期PARP抑制剂研究,最终分析结果于2024年发表于《肿瘤学年鉴》(Annals of Oncology)。研究对尼拉帕利维持治疗能否提高生存率这一争议给出了解答:数据显示,无论是否携带BRCA1/2基因突变,尼拉帕利都能够延缓铂敏感复发(PSR)卵巢癌患者的复发,延长无进展生存(PFS)期,并有提高总生存(OS)率的趋势。这一成果对国内外卵巢癌临床实践和指南更新产生了深远影响:NORA研究的中期OS结果即被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参考并写入欧洲指南,保持PSR全人群适应证推荐;同时,中国、日本和韩国的药物监管机构对于其均保留PSR全人群适应证。此外,团队仍在卵巢癌全程管理方面持续探索,包括新的维持治疗手段,卵巢癌早筛,耐药后线新疗法等方面,以期为世界贡献更多的中国经验和中国证据。


使命与愿景:

推进中国妇科肿瘤专科医师能力建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妇科肿瘤专科医生的培养是提升整体诊疗水平的关键,吴小华教授对此深感责任重大。欧美发达国家早已具备成熟的妇科肿瘤专科医师培养体系和认证制度,NCCN指南明确指出“由妇科肿瘤专科医师评估和手术的卵巢癌患者,R0切除率上升,生存期明显延长”。相比之下,我国尚无妇瘤专科医师培养和认证体系,卵巢癌治疗仍存在地域不平衡、诊疗不规范的情况。


吴小华教授表示:“妇瘤专科医生需要兼备妇产科、普外科、放疗以及化疗的知识,一个人堪比一支专业的MDT团队。”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妇科经过多年的多学科实践积累,团队医生在多脏器切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吴教授一直在思考,如何把团队的经验复制推广到其他医院?能否将国外的妇科肿瘤医生培养制度引进到中国?


因此,作为中国抗癌协会卵巢癌专委会主委和整合妇科肿瘤委员会执行主委,吴小华教授始终将培养中国妇科肿瘤专科医师这一目标作为学会的历史使命和愿景,希望能够通过一系列工作的开展来形成中国妇科肿瘤专科医师的培养和认证制度,让中国的妇科肿瘤患者活得更长、获得更好。2024年6月22日,在中国抗癌协会整合妇科肿瘤委员会成立会议上,“中国妇科肿瘤专科医师能力建设及认证项目”正式立项,并将在2025年开展专科医师认证和培训工作。项目将围绕三个关键因素展开:哪些人可以成为妇瘤科医生?哪些人可以作为导师?哪些基地有培养资质?这一举措不仅填补了国内专科认证空白,更标志着我国妇科肿瘤领域人才培养迈入标准化、同质化、国际化的新阶段。


从多学科模式革新到全球临床研究引领,从改写国际指南到构建人才体系,吴小华教授团队始终以患者需求为灯塔,推动中国妇科肿瘤诊疗从“跟跑”迈向“领跑”。这支“抗癌之盾”正以创新之力,守护更多生命之光。


专家简介


吴小华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妇科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首席专家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妇瘤科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妇科肿瘤委员会 执行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卵巢癌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妇科专委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CACA)常务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委会 前任主委

上海市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委会 前任主委

IGCS国际委员会委员、亚太理事提名人

SGO教育委员会委员、执行委员

西北大学Feinberg医学院妇产科系 客座教授

NCCN国际审专家;Int. J. Gynecol Cancer,Cancer Medicine,J. Gynecol Cancer,中华妇产科学,中华临床解剖学等杂志编委

630aaca164cca47a8c35a7c45f3dad5.png

审阅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吴小华

整理 |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黄琳琳


END


www.alltoall.net_星标动画-3-_9GL2fxFbtX.gif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