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肿瘤放疗新突破!刘超/胡钦勇/岳金波团队揭示宫颈癌中SELP+TEC与CD8+T细胞互作对放疗疗效的影响

2025-02-20作者:论坛报晶资讯
原创

放射治疗是宫颈癌的重要治疗方法,但在局部晚期患者中,约30%存在治疗抵抗,导致复发和转移,严重威胁生命。因此,揭示影响放疗疗效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尤其是如何克服治疗抵抗,是临床特别需要解决的问题。


山东省肿瘤医院刘超博士(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岳金波教授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胡钦勇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肿瘤放疗响应和抵抗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研究,运用单细胞组学、空间组学、体内外实验等技术揭示了宫颈鳞癌中影响肿瘤进展及治疗疗效的关键细胞和分子特征(详见“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肿瘤”微信公众号报道——临床与基础携手:于金明、岳金波和刘兵团队全面解析宫颈鳞癌发生和进展的细胞和分子特征图谱,指导开发潜在治疗靶点!);发现了驻留记忆T细胞(TRMs)亚群在抗肿瘤免疫和放疗中的关键作用,并阐明了内皮细胞特异性表达的PODXL与免疫抑制及放疗预后之间的密切关系。团队还重点研究了放疗对宫颈癌肿瘤生态的调节,发现放疗能够有效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增强固有免疫应答。


2025年2月3日,山东省肿瘤医院刘超博士(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岳金波教授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胡钦勇教授团队在《分子癌症》(Molecular Cancer,IF=27分)在线发表了题为“SELP+TEC:CD8+T cell crosstalk associates with improved radiotherapy efficacy in cervical canc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临床数据、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空间转录组及bulk RNA-seq数据深入探索了P-selectin (SELP)在肿瘤内皮细胞(Tumor endothelial cell, TECs)中的作用,揭示了SELP+TEC与CD8+T细胞之间通过ACKR1-CCL5轴的相互作用在增强放疗效果中的关键作用。



本研究揭示了SELP通过调控免疫微环境增强宫颈癌放疗疗效的分子机理,主要发现如下。


01
SELP+TECs与放疗预后改善相关


高表达SELP的TECs与宫颈癌患者放疗后显著延长的生存期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验证,SELP+TECs是独立的预后标志物。


02
趋化因子介导的免疫活化


SELP+TECs通过上调免疫相关通路(如白细胞迁移、T细胞活化)重塑肿瘤微环境。单细胞转录组分析表明,SELP+TECs通过ACKR1-CCL5轴与CD8+T细胞互作,驱动细胞毒性T细胞向肿瘤浸润;空间转录组及免疫荧光进一步验证了SELP+TECs与分泌CCL5的CD8+T细胞的共定位,确认了这种互作。


03
免疫细胞招募的分子机理


SELP+TECs高表达非典型趋化因子受体(如ACKR1)表现出内皮通透性增强和免疫细胞黏附特征,这可能促进CD8+T细胞外渗和肿瘤微环境浸润增多。


04
多组学与临床验证


整合TCGA队列、单细胞测序及205例临床样本分析,系统性验证了SELP+TECs在调节免疫微环境中的作用。


05
治疗意义


靶向SELP+TEC与CD8+T细胞的互作,尤其是ACKR1-CCL5轴,有望成为克服放疗抵抗的新策略。


本研究确立了SELP作为TECs中免疫调节枢纽的新角色,为未来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精准化方案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山东省肿瘤医院刘超博士(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岳金波教授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胡钦勇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山东省肿瘤医院黄庆宇、王夫浩、黄睿硕士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硕士研究生杨文会为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参考文献


1. Liu C, Zhang M, Yan X, Ni Y, Gong Y, Wang C, Zhang X, Wan L, Yang H, Ge C, et al: Single-cell dissection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features underlying human 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itiation and progression. Sci Adv 2023, 9:eadd8977.

2. Wang F, Yue S, Huang Q, Lei T, Li X, Wang C, Yue J, Liu C: Cellular heterogeneity and key subsets of tissue-resident memory T cells in cervical cancer. NPJ PrecisOncol 2024, 8:145.

3. Huang R, Wang F, Zou W, Li X, Lei T, Li P, Song Y, Liu C, Yue J: Tumor endothelium-derived PODXL correlates with immunosuppressive microenvironment and poor prognosis in cervical cancer patients receiving radiotherapy orchemoradiotherapy. Biomarker Research 2024, 12:106.

4. Liu C, Li X, Huang Q, Zhang M, Lei T, Wang F, Zou W, Huang R, Hu X, Wang C, et al: Single-cell RNA-sequencing reveals radiochemotherapy-induced innate immune activation and MHC-II upregulation in cervical cancer. SignalTransduct Target Ther 2023, 8:44.

5. Liu C, Yu H, Huang R, Lei T, Li X, Liu M, Huang Q, Du Q, Xing L, Yu J: Radioimmunotherapy-inducedintratumoral changes in 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t single-cell resolution. Cancer Commun (Lond) 2022,42:1407-1411.


中国医学论坛报 桂晶晶整理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