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5年7月20日,“领航计划”上消化道黏膜损伤认知现状调研项目中期讨论会在贵州省遵义市召开。该项目由中国医学论坛报社主办,北京协和医院李景南教授作为项目主席,凝聚了国内13位黏膜保护领域权威专家智慧,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上消化道黏膜损伤诊疗认知现状调研,旨在了解当前一线医生对上消化道黏膜损伤认知及诊疗水平,掌握存在的问题。
本次会议由李景南教授担任主席,西部战区总医院曾维政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蔺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陈萦晅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桂芳教授、陕西省人民医院刘贵生教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姜海行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张炳勇教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刘雪梅教授、四川省人民医院刘晓岗教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杨黎宏教授以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于岩波教授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议现场专家合影
会议伊始,北京协和医院李景南教授作为会议主席进行致辞。他指出,消化道黏膜损伤识别与修复问题在诸多领域广受关注,已经成为多学科共同面临的难题。后续应注重循证医学以及规范培训,完善共识并扩大验证范围,共同推动消化道黏膜损伤诊疗规范化发展。
北京协和医院李景南教授
在李景南教授提纲挈领地致辞后,专家们基于前期调研结果及其反馈出的问题,讨论了下一步白皮书的撰写方向,并就黏膜保护的两大热点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聚焦多学科诊疗(MDT)谈药源性黏膜损伤及全胃肠道黏膜保护的临床实践。
西部战区总医院 曾维政教授
曾维政教授谈到,在临床治疗中,医生广泛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从而忽视了对于胃黏膜损伤的保护。胃黏膜损伤后,使用其他药物如抑酸药或表皮生长药物,起效时间都较长,而此时需要一个“保护伞”来紧急处理问题,即黏膜保护剂。另外,消化科以及临床上多学科的医生认为胃黏膜保护剂是“辅助用药”,因此很少给患者应用。这种观念亟需转变,需要更加权威和主流的建议去倡导临床医生主动使用黏膜保护剂。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蔺蓉教授
蔺蓉教授首先赞同了曾维政教授的观点,随后表示,黏膜保护不仅仅是上消化道的黏膜保护,更是全消化道的黏膜保护。等到消化道黏膜损伤程度严重时再处理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对于黏膜的保护即预防损伤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首屈一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陈萦晅教授
陈萦晅教授表示,目前多数临床医生和患者都对治疗药物的有效性关注度更高,从而忽视了预防的重要性。在今后应该在明确治疗效果后,将“防大于治”的观念深入人心。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徐桂芳教授
徐桂芳教授谈到,使用黏膜保护剂后患者症状的改善不应该被忽视。在临床给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应用黏膜保护剂后,患者的嗳气、腹胀和腹痛等不适症状有所好转,更为重要的是,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也得到明显缓解,从而可以有效进食,实现体重增加。
陕西省人民医院 刘贵生教授
刘贵生教授认为,黏膜保护的观念不应局限于消化专科医生,更要普及到多学科医生、基层医生以及普通群众。另外,目前临床医生更加关注的黏膜损伤主要为溃疡导致,而药物引起的黏膜损伤相对关注度较少,应引导大家重视药源性黏膜损伤,了解其他科室用药选择从而有意识地预防黏膜损伤的发生。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姜海行教授
姜海行教授同样认为,抑酸药物在多学科临床应用中过于广泛,应更加强调黏膜保护剂相较于抑酸药物的优势及特色,深化临床医生的理解。姜海行教授强调,黏膜萎缩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除了常见的病因,药物滥用的后果也很严重,因此,黏膜保护剂在临床应用中十分重要。
河南省人民医院 张炳勇教授
张炳勇教授认为,目前应恢复用药平衡,改变临床上多学科和大众对于黏膜保护剂的认知,从而增加对其作用的重视程度。大众观念转变后,需要引导说明黏膜保护剂的应用及定位。清晰的定位可以有效帮助临床医生以及大众对于药物的选择。此外, 张炳勇教授也谈到了适应证的扩大,这点有助于黏膜保护剂在临床上和生活中更广泛的应用,在符合适应证的情况下能及时按需使用。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杨黎宏教授
杨黎宏教授指出,黏膜保护剂的应用不仅需要消化科医生的认可,更需要多学科、年轻医生以及普通人群的关注。在多学科当中,非消化专业的科室对于黏膜保护剂的认知普遍不太明确。这就需要加强对多学科进行黏膜损伤和黏膜保护药物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宣讲,尤其是使用化疗药物较多的科室,使他们认识到不仅要治疗疾病,更要预防消化道黏膜的损伤。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于岩波教授
于岩波教授同样谈到,在临床上和生活中用药时,首先会考虑抑酸药物和助消化药物,很难想到黏膜保护剂的应用。因此,提升大众认知是十分重要的。另外,其他学科疾病在治疗过程中也会出现黏膜损伤的情况,患者可能会因为其他基础疾病而使用抑酸药物等导致黏膜损伤,这些患者都是黏膜保护剂的受众。
西部战区总医院 曾维政教授
曾维政教授强调,胃黏膜保护须明确损伤机制(胃酸、机械性、腐蚀性等)并针对性处理,这是诊疗根本,他提醒临床医生勿过度追求新药而忽视基础的黏膜保护工作。针对大众认知,他指出一些药物的起效时间有所差异,而某些保护剂可提供快速保护(如应用在刺激性饮食之后)。曾维政教授主张在追求新药同时,应重视黏膜保护剂作用价值和精准病因判断。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蔺蓉教授
蔺蓉教授认为,理解胃黏膜保护工作需要基于其生理与病理生理学基础,根本在于恢复胃组织细胞功能。蔺教授以早癌切除术后原位复发风险为例,说明黏膜保护的重要性。她认为,合理用药的关键在于明确“在何种人群、采用何种方式、使用何种药物”。蔺蓉教授赞同推动上消化道黏膜损伤认知提升的举措,并呼吁更新临床实践,弥补认知不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陈萦晅教授
陈萦晅教授表示,当前临床对黏膜保护机制重视度提升,主要源于疾病谱变化及相关因素复杂性增加。这包括现代生活方式改变、医疗操作、药物使用增多以及对全身系统性疾病累及消化道影响的深入认识。相较于既往更多关注局部问题,这些变化促使学界须将视野拓展到黏膜损伤与保护的整体平衡上。陈萦晅教授认为,这种关注度的转变与疾病本身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未来对黏膜保护或黏膜损伤的研究与实践将更为重要。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徐桂芳教授
徐桂芳教授指出,在自身免疫性胃炎等存在胃酸减少或缺乏的患者中,抑酸治疗无效,黏膜保护剂就显示出其重要性。针对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后患者,目前指南对黏膜保护剂的应用时长尚无明确规范,但徐教授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术后应用黏膜保护剂的患者,三个月复查时观察到溃疡愈合情况及胃内炎症状态优于未使用者。她认为,黏膜保护可能减轻急慢性炎症,从而延缓疾病进展及癌变风险。徐教授计划未来开展研究,通过术前术后对比,获得更多循证依据。
陕西省人民医院 刘贵生教授
刘贵生教授指出,黏膜损伤的因素有很多,黏膜保护剂种类同样丰富,其成分存在一定差异,作用机制或标准上可能不同。他强调当前公众对胃炎治疗存在认知偏差,大众更倾向于抗生素的使用,而黏膜保护剂的重要性却被公众普遍忽视。因此,刘贵生教授建议在未来的相关工作中,应明确阐述黏膜保护剂的核心价值,并纠正滥用抗生素的误区。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姜海行教授
姜海行教授同样强调,临床工作中需要关注黏膜保护剂的剂型差异及其各自特性和适用场景,从而指导个体化选择用药。此外,必须深入研究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包括吸收、排泄过程,特别是外源性黏膜保护剂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问题。他认为,应公布相关数据,清晰阐述已知信息,从而消除医生用药顾虑。
河南省人民医院 张炳勇教授
张炳勇教授观点类似,也指出了黏膜保护剂的剂型问题。内源性与外源性保护剂的应用目前理论依据尚且不足,包括作用机制不明、适宜疗程不清,以及外源性保护剂的具体应用规范等均属待解决的关键难题。另外,张炳勇教授以糜烂性溃疡的愈合为例,说明单靠一个黏膜保护剂作用效果可能不足,须明确黏膜保护剂在整体治疗方案中的定位。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杨黎宏教授
杨黎宏教授指出,患者对胃肠道症状快速缓解的需求会影响其治疗依从性。鉴于胃黏膜保护剂种类繁多,作用机制各异,其合理组合应用是后续工作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此外,当前胃黏膜保护剂缺乏明确、统一的治疗周期规范,与溃疡等疾病的标准化疗程形成对比。他呼吁,应明确界定胃黏膜保护剂的推荐治疗周期,以指导消化科及全科医生规范用药。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于岩波教授
于岩波教授指出,胃黏膜保护剂种类多样,须根据黏膜损伤机制进行针对性选择。目前缺乏不同剂型保护剂疗效差异的试验数据,临床经验尚须累积。上消化道黏膜损伤常见且病因复杂,在胆汁反流性胃炎中,抑酸剂可能起反作用,应选用具有吸附胆汁功能的保护剂以改善损伤。此外,须明确保护剂在特殊场景的应用,如全胃切除术后患者的吻合口炎或反流性食管炎,黏膜保护更为关键;以及特殊人群(如孕妇)出现胃炎时的用药选择。后续应探索不同保护剂机制对应的适应证,优化临床应用。
本次会议围绕上消化道黏膜损伤的认知现状与诊疗策略展开了深入且富有成效的学术探讨。与会专家基于前期调研数据,达成了广泛共识:亟需在临床实践中提升黏膜保护的战略地位。
李景南教授总结指出,各位专家围绕消化道黏膜损伤的核心议题各抒己见,提出了诸多富有见地的观点,充分体现了黏膜保护领域同仁的专业担当与协作精神。他强调,本次会议的成果不仅在于凝聚了共识,更在于为临床实践中黏膜保护理念的更新与落地指明了方向,期待以此为契机,推动相关研究与诊疗规范的进一步完善。他表示,消化道黏膜保护是关乎患者健康的重要课题,需要各位同道持续深耕、协同发力,相信在各位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推动该领域诊疗水平迈上新台阶,为守护公众消化道健康贡献更大力量。
会议总结
中国医学论坛报 马释然整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