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本报讯(记者程守勤)1月2日, 国际肾脏病领域顶级期刊《美国肾病学会杂志》在线发表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东南大学肾脏病研究所所长刘必成教授课题组,关于蛋白尿对肾脏病进展机制的研究成果(题目:Exosomal CCL2 from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 is critical for albumin induced tubulointerstitial inflammation),这是该课题组近年来有关蛋白尿肾毒性作用系列研究论文之一,在国际上率先系统阐明了肾小管损伤在慢性肾脏病进展中的驱动器作用,提出了慢性肾脏病防治应高度重视肾小管保护的崭新观点,标志着慢性肾脏病进展机制研究取得新突破,对慢性肾脏病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众所周知,蛋白尿是慢性肾脏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长期以来,人们仅仅把蛋白尿当作发现慢性肾脏病的重要信号,而对其确切的临床意义认识不清。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发现,蛋白尿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慢性肾脏病进展速度密切相关,提示其可能不只是肾脏病的一个信号,还可能参与肾脏病的进展,但详细作用机制知之甚少,因而也未能引起临床足够重视。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刘必成教授团队在此前的研究中,通过建立一系列动物模型、细胞培养和临床研究发现,蛋白尿可作用于小管上皮细胞,通过Megalin/Cubulin受体-溶酶体途径,促进线粒体氧化应激和炎性小体的活化,启动小管间质炎症的发生,而巨噬细胞作为炎症的主力军进入小管间质,其表面Mincle受体活化对于炎症状态形成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刘必成教授介绍,为了进一步搞清楚蛋白尿是如何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将损伤信号传递到间质,课题组利用一系列先进实验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在急性、慢性肾脏损伤动物模型及体外白蛋白干预的小管上皮细胞中,外泌体分泌显著增加并伴随着一种叫做CCL2 的趋化因子特异性富集。外泌体是直径为30-100nm的细胞外囊泡,可携带大量母细胞信息,自由穿梭于细胞间,成为细胞间信号交流的新载体。小管上皮细胞外泌体可以直接将这种趋化因子信使核糖核酸转移到巨噬细胞,促进巨噬细胞的活化和迁移。用白蛋白处理小管上皮细胞后分泌的外泌体可诱导肾小管间质炎症的形成,而敲降CCL2可以部分抑制这一效应。为了验证这一发现在人类肾脏病中的意义,研究人员选择我国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慢性肾脏病--IgA肾病作为研究对象,发现IgA肾病病人尿液外泌体分泌与蛋白尿水平及肾脏病理活动程度密切相关,而其中CCL2 mRNA装配与肾脏组织巨噬细胞浸润程度显著相关。
该项研究阐明了蛋白尿在慢性肾脏病进展中重要助推器(促炎)作用,首次揭示其介导小管间质炎症反应形成的新机制,为临床早期应用抗炎治疗防治慢性肾脏病进展提供了新证据和新靶点,同时,也为临床利用尿液无创性监测慢性肾脏病活动提供了新型生物标志物,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刘必成教授领导的课题组研究先后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以及面上项目支持,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已先后在肾脏病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发表系列研究论文多篇,并受到国际同行高度关注。
中国医学论坛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