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2年,是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创办20周年。CIT的20年,也是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从青涩到成熟的20年。借此契机,我们邀请解放军总医院陈韵岱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傅国胜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波教授(专家按姓氏拼音排序)进行四方连线,畅谈了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20年来的发展变迁。
2002年是药物洗脱支架(DES)在中国使用的开始。该年11月,美国Cypher支架在中国上市;次年2月,Taxus支架在中国上市。之后,DES在我国的临床应用逐渐增加。2006年是中国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数量增长最快的1年。
然而,正当DES的临床应用高歌猛进时,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年会上公布了BASKET-LATE研究,该研究显示,患者置入支架半年后停用氯吡格雷,DES组死亡及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裸金属支架组,提示DES可能存在晚期血栓形成的危险。这一结果如同一个重磅炸弹,给DES的临床应用泼了一盆冷水,也促使了DES的迭代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高润霖院士组织的Cypher SELECT真实世界注册研究、韩雅玲院士等主持的ENDEVOR中国注册研究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乔树宾教授主持的RESOLUTE中国注册研究,评价了进口DES在我国冠心病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DES在国内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发展中,一项里程碑意义的研究非常重要,这就是2008年发布的SYNTAX研究。基于该研究Syntax评分现已成为评估冠脉病变及预测风险的重要工具。
在进口支架被广泛使用的同时,介入器械也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国产化进程。高润霖院士主持的TARGET系列研究、PANDA Ⅲ研究评价了Firehawk支架、BuMA支架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和解放军总医院卢才义教授团队最先对第一个国产涂层可降解EXCEL DES进行了上市前研究。此外,包括国产生物可吸收支架、国产药物球囊、国产OCT系统等都是在国外相关产品出现后,很快跟进,几乎是同步开展了研发。
总体上,我国冠脉介入领域的器械研发和创新成果非常亮眼,医生参与器械研发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也成就了很多研发团队。
在器械创新的同时,我国研究者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方面也不断创新,攻克了很多难关。例如,葛均波院士突发奇想做的逆向CTO、陈绍良教授的分叉病变处理技术等,在国内外都有重要影响;于波教授团队基于腔内影像学的ACS处理策略已被写入国际指南。近来,以阜外医院为代表的一些大的研究中心开始着眼于解决科学问题。重磅研究FAVOR-Ⅲ China研究在《柳叶刀》的发表也代表着我国冠心病介入领域的原创高质量临床研究已走向了世界前列。
随着PCI在我国临床不断普及,以及卫生经济学、结构和功能影像学指导、从无创到有创的缺血评估等技术和理念的进步,介入治疗开始向精准化、精细化、可操作化和临床路径化发展。这其中,不能忽略的是对临床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的培训。大中心的引领作用很重要,很多大专家下基层去指导帮扶,对介入治疗规范化起到很大的作用。20年来,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发展过程中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技术和培训即使在整个心血管领域也是做得最好的。
毋庸置疑,CIT、中国介入论坛、长城会相关介入论坛等各种学术平台对介入技术的普及和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CIT为例,其形式多样,从理论讲解到技术实践,助力了全国介入医生的成长,也推动了新技术的规范化和普及化。
在国际交流方面,CIT等学术平台开阔了国际化视野,促进了国内外同道的交流与合作。早期我们是看国际,学习国际指南、循证研究;后来国际开始看中国,国际上有了越来越多中国的声音和来自中国的成果。
随着国家带量采购政策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冠脉介入技术的普及和提高,也能促进PCI技术向更精准、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基于大量的患者人群,我们会有越来越多的数据和经验,未来会有更多中国的研究成果、中国的声音在国际上发出。经过多年的沉淀和发展,在学术领域,将来会有更多来自中国的循证医学研究和新技术,创新也是为了冠心病介入发展中要始终坚持的理念。
目前,冠脉介入领域还有一些“硬骨头”有待征服,这最终会影响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如重度钙化病变,对此有一些新器械的研究,如冲击波球囊、轨道旋磨术等。此外,无复流、介入无植入、生物可吸收支架等,也都是未来冠脉介入领域发展的方向。随着材料学和工艺等的发展,在上述技术和研究领域可能会有新的突破。
此外,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高龄冠心病及合并症等问题也是未来需要攻克的领域,如很多老人既往有过搭桥或置入过支架,心肾功能很差,这些患者越来越多,是未来冠心病介入治疗面临的重要挑战。
中国冠心病的发病率还没有到达拐点,未来冠心病介入技术还应更好地在临床应用。我们也需要更多优秀的冠脉介入医生,老专家技术和精神的传承非常重要,我们也需要与全世界专家保持经常性的学术交流和沟通。
(按专家姓氏拼音排序)
CIT的20年,也是我个人和团队学习和进步的20年,感恩CIT为我们带来的学术盛宴和国际化视野,以及冠脉介入领域最新的科学技术。CIT20周年,生日快乐!
我个人和我的团队都是随着CIT的发展而成长,希望CIT在中国冠心病介入领域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中国心血管病诊治事业的发展,也为“健康中国2030”做出杰出的贡献。CIT20周年,生日快乐!
CIT20年风雨无阻;CIT20年硕果累累,祝CIT20周年,生日快乐!
20年前CIT创办时,我刚刚当上主任,我和我的团队伴随着CIT走过了20年,见证了CIT的成长,也祝愿CIT在今后能够成为全世界最优秀的介入论坛。祝CIT20周年,生日快乐!
(中国医学论坛报沐雨根据专家讨论内容整理,转载须授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