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CSCO 2021 | 第壹现场:机遇与挑战并存,瑞戈非尼联合免疫治疗前景可期

2022-03-12作者:赵梦雅资讯
结直肠癌非原创

为了更好地促进临床医师专科领域学术水平及临床专业技能,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十四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1年CSCO学术年会于2021年9月25-29日在线上展开。中国医学论坛报社作为其中一员,独家承办官方【第壹现场直播间】。


本期,我们隆重邀请到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晰程教授作为本场主持人、并邀请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张艳桥教授莅临直播间,参与【星际领航大咖谈】,围绕肿瘤治疗前沿进展讨论,分享临床见解和真知灼见!


王晰程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内科学组 遗传学组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 结直肠癌专委会常委

《Annals of Oncology》中文版编委






【张艳桥教授】

免疫联合治疗

微卫星稳定型肠癌治疗的曙光




张艳桥 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

黑龙江省癌症中心副主任

黑龙江省消化道肿瘤诊疗中心主任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大数据与真实世界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SCO 结直肠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SCO 胃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SCO 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MDT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转移性肝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物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

消化系统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药物临床研究、基础转化研究,发表SCI论文30余篇,承担国家自然基金4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骨干项目、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多项。参与编写国家卫生健康委《消化系统合理用药》


王晰程教授:免疫治疗对于MSI-H肠癌的疗效有目共睹,但是对于超过95%的MSS型肠癌患者,治疗选择相对局限。您在本次CSCO大会中担任结直肠癌免疫治疗专场的主持,可否请您提前分享一些免疫治疗MSS型肠癌患者的进展?我们临床上通常有哪些治疗策略,这些不同的治疗方法各有哪些优势?


张艳桥教授:自2015年以来,肠癌的免疫治疗没有太多进展,在这方面的探索应用明显落后于食管癌、肝癌和胃癌等消化道肿瘤。按照分子分型,肠癌可分为微卫星稳定型(MSS)和微卫星高度不稳型(MSI-H)。免疫治疗在MSI-H中的有效率约为40%-50%,仍有50%是无效的。无效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免疫学特征尚在进一步研究之中,但仍未获得突破性结果。另外,MSS的免疫治疗目前处在攻坚克难阶段,主要的研究方向是联合瑞戈非尼等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目前已有I期和II期的临床研究结果,但尚未获得III期研究结果。我们团队的研究发现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可能是一种较好的策略。不同团队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但大多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方案的有效率约为15%,但目前尚缺乏可靠的疗效预测标志物。


王晰程教授: 2019年,REGONIVO研究显示,瑞戈非尼联合PD-1单抗治疗组的ORR达到33%;2021年ASCO大会上,一项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显示,这种瑞戈非尼联合IO的治疗模式可以显著延长患者OS。请问您认为这种免疫加载的联合诊疗模式是否能起到“1+1>2”的效果?近年来,不断有学者提出适当将联合治疗的关口前移,以期早期控制病情,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张艳桥教授:从既往文献及我们团队的研究发现,含有POLE基因突变、DNA损伤修复基因缺陷的患者对瑞戈非尼联合PD-1单抗的治疗反应较好。此外在MSS和MSI-H患者中,我们发现一些使用降脂药物或β受体阻断剂的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反应也比较好。但由于目前研究规模较小,这一结果还有待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进行验证。期望这个结果能为临床提供指导价值。


在肠癌领域的真实世界研究中,瑞戈非尼联合PD-1单抗的研究较多,在REGONIVO研究中,该联合治疗组的客观缓解率(ORR)达到30%。但这种免疫加载的联合诊疗模式是否能起到“1+1>2”的效果?事实上由于MSS型肠癌单药治疗效果很差,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PD-1单抗在MSS型肠癌有效的这些患者中已经达到了“1+1>2”的效果。但全部达到“1+1>2”还需要太多的努力。找到可以预测获益的生物标志物或临床特征,这也是目前的研究方向。







【主持总结】


最后,主持人王晰程教授总结到,非常感谢张艳桥教授跟大家分享的关于肠癌的免疫治疗,不管是MSS还是MSI-H,都有相对的一些难点和热点。在MSS当中,需找出合适的免疫组合提高疗效,以及能够预测获益生物标志物或临床特征。在MSI-H型肠癌中,单药免疫很敏感,仍有一部分患者效果不好,其原因是什么,如何逆转耐药,也是对我们临床医生一个很大的挑战。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