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别让“身体后方”掉链子,一文读懂直肠脱垂

2025-11-03作者:论坛报马山资讯
非原创

总听说“直肠脱垂”

却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

其实这是容易被忽视的肛门问题

稍不注意就可能让“菊花”掉链子

今天用通俗的话给大家解释一下



什么是直肠脱垂?


stock-image-547094678-XL.jpg

直肠脱垂就是直肠壁部分或全层从肛门内脱出到体外的一种肛肠疾病,就是原本该待在盆腔里的直肠,因为“固定不住”,从肛门处“掉”了出来。


根据脱垂程度,它主要分为两类:


不完全脱垂:只有直肠黏膜层脱出,脱出物一般比较短(通常不超过3厘米),颜色偏红,形状像舌头,触碰时容易出血;

完全脱垂:直肠全层都脱出来,脱出物更长(可能超过10厘米),看起来像一个 “倒过来的圆锥”或“圆柱”,表面有环状的黏膜褶皱,颜色偏淡粉,一般不容易出血,但容易伴随排便困难。

很多人会把它和痔疮脱出搞混,这里教个简单区分方法:痔疮脱出通常是单个或多个“小肉球”,而直肠脱垂是“整段组织”脱出,形状和触感差异很明显。


为什么会得直肠脱垂?这3类人群要警惕


直肠脱垂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核心原因是直肠周围的支持结构变弱,无法固定直肠位置。以下几类人群尤其需要注意:


儿童:发育未完善,腹压一高就“失守”


5岁以下儿童是高发人群,主要因为他们的盆腔组织(比如韧带、肌肉)还没发育成熟,对直肠的固定力比较弱。如果再经常出现腹压增高的情况,比如:

长期便秘,排便时用力过猛;频繁腹泻,肠道蠕动异常;爱哭闹、咳嗽,导致腹压持续上升;就容易把直肠“推”出肛门外。

不过好在儿童直肠脱垂大多是暂时性的,随着年龄增长,盆腔组织发育完善后,很多能自行恢复。


成年人:分娩、外伤、腹压高,也会 “中招”


女性分娩时,尤其是难产、多胎分娩,会导致盆腔肌肉、韧带过度拉伸,甚至撕裂,削弱对直肠的支持;

肛肠部位外伤、手术,损伤了直肠周围的支持结构;

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有长期便秘、腹泻等问题,导致腹压持续增高;这些情况都可能打破直肠的“稳定状态”,引发脱垂。


老年人:肌肉松弛+慢性疾病,双重 “打击”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部位的肌肉、韧带会逐渐松弛,包括直肠周围的支持组织,固定力自然下降。再加上老年人常伴有慢性疾病,比如:

慢性便秘、前列腺增生(男性),导致排便、排尿时需要长期用力;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长期咳嗽会持续增加腹压;这些因素叠加,就容易引发直肠脱垂,而且老年人的脱垂往往程度更重,自行恢复的可能性较小。


出现这些症状,别再“忍”!可能是直肠脱垂信号


早期:肛门“有东西掉出来”,能自行回去


这是最早期、最典型的症状。通常在排便时,会感觉有柔软的组织从肛门脱出,排便后能自行缩回肛门内,不会有明显疼痛,但可能会伴有轻微的肛门坠胀感或排便不尽感。很多人此时会误以为是“痔疮”,没太在意,其实这正是直肠脱垂的“预警信号”。


中期:脱出物不能自行回去,需要用手推


随着病情发展,脱出的组织会越来越多,排便后无法自行缩回,需要用手轻轻推才能送回肛门内。而且脱出的频率会变高,除了排便时,有时咳嗽、走路、下蹲甚至用力提重物时,也可能出现脱出,肛门坠胀感会更明显,排便不尽感也会加重,甚至影响正常排便。


晚期:脱出物长期在体外,还伴随并发症


如果病情继续拖延,脱出的直肠会长期暴露在体外,无法推回,甚至会出现:

脱出物摩擦衣物,导致黏膜破损、出血、感染,出现肛门疼痛、分泌物增多(可能有黏液或脓血);肛门括约肌松弛,无法控制排便,出现大便失禁(尤其是稀便);脱出物长期暴露,可能会发生水肿、嵌顿(卡住回不去),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组织坏死,这时候会伴随剧烈疼痛,必须紧急就医,否则可能有危险。


怀疑直肠脱垂?做这些检查,快速明确诊断


肛门指检:医生“手诊”,初步判断


这是最基础、最简单的检查。医生会戴上手套,将手指轻轻伸入肛门内,触摸直肠壁和肛门周围的肌肉。通过指检,医生能对病情有一个初步判断,比如“是否存在脱垂”“大概是黏膜脱垂还是全层脱垂”。


肛门镜检查:直观看到直肠内部情况


如果指检不能明确,医生会建议做肛门镜检查。检查时,医生会将肛门镜轻轻插入肛门,直接观察直肠黏膜的情况,比如:黏膜是否充血、水肿、破损;脱垂的黏膜是否有褶皱、脱出的范围有多大;这种检查能更直观地看到直肠内部的细节,帮助医生明确脱垂的类型和程度。


排粪造影:动态观察排便过程,明确脱垂机制


对于一些病情较复杂、需要制定手术方案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做排粪造影。检查时,会先向患者直肠内注入造影剂,然后让患者在特殊的设备上模拟排便动作,通过 X线或MR动态观察排便过程中直肠的形态变化。


盆底超声检查


这是近年来在直肠脱垂诊断中应用越来越广的检查方式,尤其适合需要明确盆底支持结构损伤情况的患者。检查时,医生会将超声探头放在患者的会阴部或直肠内,通过超声波成像。这种检查无创伤、无辐射,对女性患者(尤其是有分娩史、怀疑盆底肌损伤的)和老年患者格外友好。


直肠脱垂怎么治?分情况处理,不盲目手术


保守治疗


脱垂程度较轻(比如只有黏膜脱垂,排便后能自行回去或用手推回,且脱出频率不高),可以先尝试保守治疗,主要包括:

调整生活方式:多吃膳食纤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腹泻;避免长期用力排便、提重物,减少腹压增高的情况;

肛门功能锻炼:每天坚持做“提肛运动”(收缩肛门,保持3-5秒后放松,重复10-15 次为一组,每天做3-4组),增强肛门括约肌的力量,改善直肠周围的支持力;

局部用药:如果脱出物有黏膜破损、炎症,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痔疮膏、栓剂等药物,缓解炎症和疼痛。

保守治疗期间,需要定期复查,如果发现脱垂程度加重(比如脱出后无法推回、频率变高),就要及时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有很多,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比如年龄、身体状况、脱垂程度)选择合适的术式,比如:

经肛门手术:从肛门进入操作,创伤相对较小,恢复较快,适合黏膜脱垂或轻度全层脱垂的患者,比如“直肠黏膜环切术”,“直肠黏膜套扎术”,“直肠黏膜硬化剂注射术”;

经腹手术:通过腹部切口,直接修复直肠周围的韧带、肌肉,将直肠固定在盆壁骨面上,适合重度全层脱垂,尤其是伴有盆底肌松弛的患者,比如“直肠腹侧补片固定悬吊术”;

腹腔镜/机器人微创手术:属于经腹手术的“微创版”,通过小孔操作,创伤更小、疼痛更轻、恢复更快,医生操作也更方便,现在越来越多的患者会选择这种方式。


医生提醒

直肠脱垂虽不致命,但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加重,不仅严重影响排便功能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感染、失禁等不可逆的并发症,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是关键。

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只要出现肛门脱出、坠胀、排便不尽、排便困难等症状,都别自行判断为“痔疮”而拖延,及时找到俞医生,通过专业检查明确病情后,再根据脱垂程度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方案,才能有效避免 “菊花” 掉链子。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