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反复腹痛别大意!可能是慢性胰腺炎在 “报警”

2025-07-23作者:论坛报马山资讯
非原创

在消化内科门诊,52 岁的王先生捂着肚子走进诊室:“医生,这半年来左上腹总隐隐作痛,尤其喝了点酒、吃了肥肉之后,疼得更厉害,有时半夜能疼醒。我以为是老胃病,吃了胃药也不管用。” 检查结果出来,他患的不是胃病,而是慢性胰腺炎。这个藏在胃后方的 “小器官” 出了问题,却常被误认为是胃病或肝病,很多患者因此耽误了最佳干预时机。 


640?wx_fmt=png&from=appmsg


01.胰腺:被低估的 “消化核心”


胰腺长约 15 厘米,横卧在左上腹,虽体积不大,却是人体最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它每天分泌约1.5升胰液,内含胰蛋白酶、脂肪酶等多种消化酶,负责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同时还能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水平。一旦胰腺反复发炎,就像精密的 “化工厂” 持续受损,消化和代谢功能都会大打折扣。


Originoo_87032_267721118_l.jpg

慢性胰腺炎就像胰腺的“慢性劳损”,是胰腺组织长期受炎症刺激后出现纤维化、钙化的病变过程。与起病急骤的急性胰腺炎不同,它进展缓慢却难以逆转,就像胰腺逐渐被“瘢痕”取代,功能一点点衰退。


02.身体发出的 “求救信号”


慢性胰腺炎最典型的信号是反复发作的上腹痛,但这种疼痛有明显特点:


位置特殊:多在左上腹,可向腰背部放射,患者常形容“像带子勒着疼”;

诱因明确:吃油腻食物、饮酒、饱餐后容易诱发或加重;

体位相关:平躺时疼痛加剧,弯腰或蜷起身子能稍微缓解,这是因为体位变化减轻了胰腺受到的牵拉;

时间规律:早期可能只是偶尔隐痛,随着病情进展,疼痛频率增加,甚至变成持续性疼痛。


除了疼痛,胰腺功能受损还会带来一系列 “连锁反应”


消化不良:胰腺分泌的消化酶不足,吃油腻食物后容易拉肚子,大便表面飘着一层油花(医学上称为“脂肪泻”);

体重下降: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即便饭量正常,体重也会逐渐减轻;

血糖升高:当胰腺中的胰岛细胞被破坏,胰岛素分泌不足,就可能引发糖尿病,这种糖尿病对普通降糖药反应较差。


Originoo_87032_472344891_l.jpg


03. 哪些人容易被 “盯上”?


慢性胰腺炎的发病与生活习惯、基础疾病密切相关,以下几类人群需特别警惕:


长期饮酒者:酒精是最主要的诱因,每天喝2两以上白酒,持续5年以上,胰腺受损风险会增加5倍。酒精会直接刺激胰液分泌,还会使胰管内压力升高,久而久之引发慢性炎症;

胆结石患者:胆囊内的结石可能脱落,堵塞胆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导致胰液排出受阻,就像下水道堵塞后污水反流,反复刺激胰腺引发炎症;

代谢异常者:肥胖、高血脂(尤其是甘油三酯严重升高)会增加胰腺负担,诱发炎症;

遗传因素:约10%的患者有家族史,这类患者发病年龄通常较轻,甚至20-30岁就可能出现症状;

特殊职业人群:长期接触铅、汞等重金属,或接受过腹部放疗的人,胰腺也容易受损。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30-40岁的年轻患者明显增多,很多人与长期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04.早发现:这些检查能 “揪出” 病变


慢性胰腺炎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被误诊为胃病。出现相关症状时,可通过以下检查明确诊断:


腹部超声:方便快捷,能初步观察胰腺是否有肿大、钙化或结石;

血液检查:包括胰酶(如血淀粉酶、脂肪酶)、血糖、血脂等,评估胰腺功能;

粪便检查:检测粪便中的脂肪含量,判断是否存在脂肪泻;

影像学“金标准”:胃镜超声检查,CT或磁共振(包括MRCP)能清晰显示胰腺的形态变化,如胰管扩张、结石、胰腺钙化等,帮助医生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内镜检查:必要时可通过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直接观察胰管情况,还能同时进行治疗。


Originoo_87032_73646567_l.jpg


05. 科学应对:从防护到治疗


慢性胰腺炎虽然难以彻底治愈,但通过科学干预可以延缓进展、缓解症状:


严格戒酒:这是阻止病情恶化最重要的措施,哪怕少量饮酒也可能加重炎症;

调整饮食:采用 “低脂、高蛋白、高纤维” 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少吃肥肉、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可少食多餐减轻胰腺负担;

补充胰酶:医生会根据病情开具胰酶制剂,帮助消化食物,缓解腹胀、腹泻症状;

疼痛管理: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尤其是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伤胃),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合适的止痛药物;

控制血糖:合并糖尿病时,可能需要胰岛素治疗,同时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

手术或内镜治疗:对于胰管严重狭窄、结石梗阻的患者,可通过内镜介入或手术疏通胰管,缓解疼痛。


06. 预防:远离这些 “伤胰” 习惯


慢性胰腺炎的预防关键在于 “早干预、控源头”:


  1. 胆结石的患者要及时治疗,避免结石堵塞胰管;

  2. 饮酒要适度,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 25 克(约啤酒750ml、白酒50ml),女性不超过15克;

  3. 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和高血脂;

  4.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家族史或长期饮酒的人群,建议每 1-2 年做一次腹部超声检查。

stock-image-19102095-XL.jpg


胰腺虽 “沉默”,却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当身体反复发出腹痛、消化不良等信号时,别再简单归咎于 “老胃病”。及时就医、科学养护,才能让这个 “消化核心” 保持正常运转,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END-


文字丨赖三川

审核丨王彩花

来源:浙医二院消化内科官方公众号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