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怎么进行肠息肉切除后肠镜随访?指南告诉你!

2020-12-06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内镜其他消化疾病

临床发现结直肠息肉后,在经过了内镜医师的诊断、治疗后,如何进行科学、规律的随访。

结直肠息肉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大多是良性的,可通过内镜下切除。虽然相比于肠癌,息肉这个词听起来像似更加“温顺”,但是由于数量、大小以及病理诊断的不同,不同种类的息肉,随访时间也不尽一致,一旦错过合适的随访时间,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微信图片_20201201135211.jpg

图源于网络

近年来,各国、各地区的医学协会组织也制定或更新了结直肠息肉切除后的随访策略:


我国指南推荐的随访间隔




2014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专业委员会发布了《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2014 年,北京)》,指南中对结肠息肉/腺瘤切除术后的随访间隔做出以下推荐:


微信图片_20201201135213.jpg



美国结直肠癌多学会工作组(USMSTF)共识意见




该共识(2019年版)推荐根据息肉的大小、数量和病理诊断,对于一般风险人群的腺瘤切除后(不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恶性息肉、炎性肠病、遗传性癌症综合征、锯齿状息肉病综合征、结直肠癌个人史或家族史),随访策略如下:




• 无息肉:10年内复查

• 1-2个<10mm的管状腺瘤:7-10年内复查

• 3-4个<10mm的管状腺瘤:3-5年内复查

• 5-10个<10mm的管状腺瘤:3年内复查

• >10mm的腺瘤:3年内复查

• 有绒毛状或管状绒毛状特征的腺瘤:3年内复查

• 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腺瘤:3年内复查

• 1次检出10个以上腺瘤:1年内复查

• 分片切除的超过20mm的腺瘤:半年内复查




至于增生性息肉和锯齿状息肉切除后的复查,「共识意见」也给出了推荐:




• 少于20个,且最大者直径不超过10mm的增生性息肉:10年内复查

• 1-2个<10mm的锯齿状息肉:5-10年内复查

• 3-4个<10mm的锯齿状息肉:3-5年内复查

• 5-10个<10mm的锯齿状息肉:3年内复查

• >10mm的锯齿状息肉:3年内复查

• 伴有异型增生的锯齿状息肉:3年内复查

• 大于10mm的增生性息肉:3-5年内复查

• 传统型锯齿状腺瘤:3年内复查

• 分片切除的超过20mm的锯齿状息肉:半年内复查





欧洲消化内镜学会(ESGE)息肉切除后肠镜监测指南




相较于美国共识和2013版的ESGE指南,2020版ESGE的指南中监测方案则更加简化,并去除了13版中明确的高风险和低风险人群的分类,主要推荐包括以下5点:




1. 完整切除1-4个、最大直径不超过10mm、伴有轻度异型增生的腺瘤(无论是否有绒毛成分)或任何<10mm且无异型增生的锯齿状息肉,进行内镜随访,该部分病人按筛查策略进行相应诊疗。如果没有正规的筛查策略,则推荐在切除后10年再次进行肠镜检查。


2.以下病人3年后进行肠镜随访检查:至少有1个≥10mm的腺瘤,或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大于5个腺瘤;任何≥10mm或伴有异型增生的锯齿状息肉。


3.对≥20mm进行内镜下分块切除的息肉,推荐术后3-6月进行早期肠镜检查。在首次肠镜检查后1年再进行肠镜随访以监测有无晚期复发。


4.如果在切除后第一次肠镜随访中未发现需要密切随访的息肉,则第二次肠镜随访在第一次随访后5年后进行。如果第二次仍未发现需内镜随访的息肉,则后续按肠镜筛查策略进行相应诊疗。


5.如果在第一次或后续的肠镜随访中发现了需密切随访的息肉,推荐3年内进行下一次的内镜随访。

微信图片_20201201135219.jpg





亚太地区各国相关随访策略




亚太地区(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近年来未发布关于结直肠息肉切除后随访策略的相关指南,目前仍以16年之前的指南为参考。日本的指南建议息肉切除后的3年内即进行肠镜随访;韩国指南则根据息肉数目、有无异型增生等将切除人群分为高风险和低风险,对初次肠镜未发现息肉或切除息肉低风险人群5年内随访肠镜,高风险人群3年内随访肠镜;澳大利亚则对未发现息肉者随访间隔延长到10年,其他与韩国指南相似。


微信图片_20201201135224.png



由于医疗体系、医疗资源分布、人种等不同,其他国家的指南与我国的指南在推荐的随访间隔有些许差异。总的来说,欧美指南推荐的息肉切除后随访间隔较我国指南更长。


不过,上述所有指南都强调,所有推荐必须建立在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良好、到达回盲部且退镜时间足够的基础上。由于并非所有患者都能够完成充分的肠道准备,因此检查中遗漏病变的可能性也需要考虑进随访策略中。有研究表明,肠镜检查或息肉切除后随访期间,肠道准备不佳者的结直肠癌发生率是肠道准备良好者的2倍多。因此,肠道准备较差者,应该在指南基础上适当缩短随访间隔


另外,由于息肉筛查目标人群大多为老年人,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镜检查相关风险增高,预期寿命愈短,因此当肠镜检查的弊端明显大于获益时,可以停止肠镜检查。ESGE指南建议80岁以上的老人等预期寿命较短时,可停止肠镜随访。


来源:东方内镜(上海市东方医院内镜中心微信公众号)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