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慢病化时代:乳腺癌全周期精准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2025-10-09作者:lizy资讯

慢病化时代:乳腺癌全周期精准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李曼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作为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学科主任、乳腺肿瘤内科主任,二十余年的临床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乳腺癌诊疗已从“追求生存” 迈入 “高质量生存” 的慢病管理时代。我国乳腺癌 5 年生存率已突破 90%,但仍有 30%~40% 的患者面临复发风险,一旦复发便难以治愈。如何通过精准筛查、分层治疗、全程干预降低复发率,让患者在长期生存中保持生活质量,是我们始终探索的核心命题。结合团队实践与临床思考,我从筛查预防、精准治疗、康复管理三个维度分享感悟。

一、筛查前移:从“被动诊断” 到 “主动防控” 的关口把控

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是实现 98% 高治愈率的关键,但临床中仍有大量患者因筛查意识不足或方法不当错失最佳时机。我们提出 “追历史、查现状、观未来” 的三级防控策略,将筛查关口前移至风险预警阶段。

(一)风险分层:精准锁定高危人群

“追历史” 是防控的基础 —— 我常对门诊患者说:“你的家族史里藏着患病密码。” 我们建立了标准化风险评估体系,重点关注三类高危人群:曾患乳腺中重度不典型增生者、有胸部放疗史者、存在明显遗传倾向者。对于有一级亲属患癌的患者,我们会细化评估标准:若亲属发病年龄≤45 岁、携带 BRCA1/BRCA2 基因突变,或合并卵巢癌病史,其本人患病风险将提升 3-5 倍。

去年接诊的 38 岁患者张女士,其母亲 42 岁时患乳腺癌,经基因检测发现 BRCA1 突变。我们为她制定了 “半年超声 + 每年磁共振” 的筛查方案,最终在肿瘤直径仅 0.8cm 时确诊,经规范治疗后已无瘤生存 3 年。这让我更加坚信:精准风险分层能让筛查从 “广撒网” 变为 “精准定位”。

(二)技术组合:构建阶梯式筛查体系

“查现状” 需要科学的技术支撑。我们打造了 “超声 + 钼靶 + 磁共振 + 穿刺” 的四级筛查体系:超声与钼靶作为基础筛查,可覆盖 80% 以上的常见病灶,尤其钼靶对脂肪型乳房的诊断准确率达 95%;对于超声与钼靶无法鉴别的隐匿性病灶,磁共振以其高灵敏度形成第二道防线,特别推荐给 BRCA 突变等高危人群;而穿刺活检则是确诊的 “金标准”。

针对患者担心的穿刺转移问题,我们采用带保护套的改良穿刺针,结合手术规划设计针道,从技术上杜绝“拔起萝卜带泥” 的风险。2024 年,我们牵头的 “辽南地区乳腺癌早筛项目” 通过该体系筛查 12 万女性,早期诊断率提升至 72%,较项目启动前提高 25 个百分点。

(三)健康宣教:破除认知误区

“观未来” 的核心是建立长期防控意识。临床中常见患者因 “乳房肿块不痛不痒就没事”“年轻就不会患癌” 等误区延误诊治。为此,我们组建 “粉红宣讲团”,每年深入社区、企业开展 50 场公益讲座,用 “肿块大小≠恶性程度”“40 岁以下也需筛查” 等通俗解读破除认知壁垒。

我们特别制作《乳腺癌高危因素手册》,明确列出初潮早、高龄不育、肥胖、长期熬夜等可控风险因素,指导女性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降低患病概率。在去年的粉红丝带月活动中,有位 35 岁的职场女性听完讲座后立即预约筛查,最终发现早期导管内癌,经治疗后顺利回归工作岗位。

二、治疗优化:分型分层下的精准给药策略

随着乳腺癌进入“慢病化” 管理时代,治疗已从 “统一方案” 转向 “个体化精准给药”。我们坚持 “分型为基、分层为纲、分线为目” 的治疗原则,让每类患者都能获得最适配的方案。

(一)分型治疗:找准治疗靶点

分型是精准治疗的基石。对于临床最常见的 HR+HER2 - 亚型患者,我们突破传统内分泌治疗模式:早期患者在 5-10 年标准内分泌治疗基础上,联合 CDK4/6 抑制剂降低 30% 复发风险;晚期患者通过靶向联合内分泌治疗,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可达 2 年,总生存期接近 6 年。

去年接诊的 45 岁晚期患者王冰,确诊时已出现骨转移,经穿刺明确为 HR+HER2 - 亚型后,我们为其制定靶向药联合内分泌治疗方案,目前病情稳定已 28 个月,仍能正常照顾家庭。这印证了我的观点:“晚期不等于终末期,精准分型能为患者打开长期生存的大门。”

(二)分层给药:避免治疗过度与不足

在分型基础上,我们根据患者年龄、分期、基因状态等进行分层治疗。对于 HER2 阳性低危患者,采用双靶去化疗方案,在保证 34% pCR 率的同时避免化疗毒性;对于 HR+HER2 - 高复发风险患者,术后 8 周内启动强化内分泌治疗,显著降低远处转移率。

我们建立了“基因检测指导下的分层模型”,通过 21 基因检测等工具评估复发风险:低危患者可减少治疗周期,中高危患者则强化方案。2023 年数据显示,经分层治疗后,我院乳腺癌患者 3 年无复发生存率达 89%,较传统治疗提升 12%。

(三)分线管理:应对耐药难题

复发耐药是晚期乳腺癌治疗的最大挑战。我们建立“一线优化、二线精准、后线创新” 的分线策略:一线治疗强调足疗程规范用药,二线治疗通过液体活检明确耐药基因,后线则及时引入 ADC 药物等创新疗法。

对于 HER2 阳性复发患者,我们采用 “曲妥珠单抗耐药后换用 DS-8201” 的序贯方案,临床数据显示客观缓解率可达 60% 以上。同时,我们积极参与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为耐药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去年已有 17 位晚期患者通过入组研究获得长期缓解。

三、康复干预:从“治疗疾病” 到 “管理患者” 的全程守护

乳腺癌的慢病管理不仅需要精准治疗,更需要覆盖康复期的全方位干预。我们提出“医疗干预 + 生活方式 + 心理支持” 的三维康复模式,让患者在长期生存中保持良好状态。

(一)生活方式:把“复发诱因” 转化为 “康复动力”

临床观察发现,近四成乳腺癌患者存在体重不达标问题,而肥胖、缺乏运动是复发的重要诱因。我们为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生活方式处方:65 岁以下患者每周需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瑜伽等;绝经后患者需控制脂肪摄入,避免高脂高能量饮食。

我们科室专门配备营养师,为内分泌治疗期间出现骨质疏松的患者制定钙磷平衡食谱,为化疗后食欲差的患者设计“少食多餐” 营养方案。2024 年随访显示,坚持规范生活方式的患者,复发风险较随意饮食、缺乏运动者降低 45%。

(二)心理支持:筑牢“精神防线”

“癌症不等于绝症,晚期更不意味着无可救药。” 这是我常对患者说的话。乳腺癌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常因疾病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甚至影响治疗依从性。我们建立 “医生 + 心理师 + 病友” 的支持体系,每月举办 “粉红沙龙”,让康复患者分享经验。

去年有位 32 岁的年轻患者,术后因担心复发多次想放弃内分泌治疗。我们邀请康复 5 年的病友与其交流,同时安排心理师进行疏导,最终她重拾治疗信心,目前已坚持用药 2 年。正如患者所说:“身边的活生生案例,比任何药物都管用。”

(三)长期随访:动态监控复发风险

随访是慢病管理的核心环节。我们建立“AI + 人工” 双轨随访体系:通过智能系统自动提醒患者复查时间,医生则根据患者分型制定个性化随访方案 ——HR + 患者重点监测激素水平,HER2 阳性患者关注心脏功能,三阴性患者加强影像学复查。

对于出现骨痛、乏力等不适的患者,我们开通“24 小时快速响应通道”,48 小时内完成复查评估。去年通过随访及时发现 12 例早期复发患者,经干预后均获得良好控制。这让我深刻认识到:“随访不是简单的复查,而是动态防控复发的关键。”

结语:以精准为笔,以全程为卷

乳腺癌的慢病化管理,是医学进步带给患者的福音,更是对医者能力的考验。从 BRCA 基因检测锁定高危人群,到分层给药实现精准治疗;从生活方式干预降低复发风险,到心理支持守护精神健康 —— 每一步实践都围绕 “让患者高质量长期生存” 展开。

作为乳腺肿瘤内科医生,我们既要手持精准治疗的“处方笔”,也要当好全程管理的 “护航员”。未来,我将继续带领团队在精准筛查、耐药机制、康复干预等领域深耕,让更多患者在 “与癌共存” 的慢病时代,既能远离复发威胁,更能活得健康、活得精彩,真正实现 “与医生为伍,与家庭为伴,与生活相拥” 的美好愿景。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