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最新!CASSISS研究入选医科院《中国2022年度重要医学进展》

2023-04-20作者:论坛报沐雨资讯
原创


2023年4月16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在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上发布了《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和《中国2022年度重要医学进展》。

《中国2022年度重要医学进展》聚焦我国学者在2022年度取得的对医学科学领域产生重要影响的、国际关注度大的或应用潜力大的重要研究成果,涵盖临床医学领域(7项)、口腔医学领域(4项)、基础医学与生物学领域(8项)、药学领域(2项)、卫生健康与环境领域(5项)、生物医学工程与信息领域(5项),其中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焦力群、高鹏、王韬、王大明等开展的CASSISS研究位列临床医学领域7项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微信截图_20230419101430.png


微信截图_20230419104857.png


脑卒中是我国首位致死病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是亚洲人群高发的缺血性脑卒中病因,比例可高达46.6%。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是中国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对我国脑卒中的防治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介入支架置入术等血管内治疗一直被视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有潜力的治疗手段。美国的SAMMPRIS和VISSIT研究是全球仅有的两项对比支架与单纯药物治疗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均主要在西方人群中完成。其结果显示,支架治疗具有较高并发症,比单纯药物治疗更差;但对这两个研究,学术界历来有很多质疑。


鉴于SAMMPRIS研究以美国白种人为主体,以及其自身试验设计的缺陷,时代迫切需要中国的数据,借助中国医生努力和贡献,来验证血管内治疗在国人数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下,CASSISS研究应时代而生。


CASSISS研究(中国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是目前全球第三项、中国和亚洲第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焦力群教授团队牵头,联合北京医院王大明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怀璋教授、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蔡艺灵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吴伟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李天晓教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赵振伟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何伟文教授团队,共同完成,对患者选择标准、手术时机、医学中心容量等进行了优化,评估支架和单纯药物治疗对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卒中或死亡的防治效果。经全体研究者历经近十年的齐心协作和不懈努力,该研究成果2022年8月9日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


该研究表明,对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导致的TIA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支架治疗与单纯的药物治疗相比,30天内卒中或死亡的风险以及30天至1年内责任血管区域卒中的风险无显著差异


CASSISS研究以高质量的研究数据和高级别的证据级别,解决了该领域长达二十年的争议,或将成为本领域临床指南的“收官之作”,重要的结论在于:


  1. 经验丰富的中国医生可以获得明显优于美国研究的安全性,有效性不劣于药物治疗;

  2. 在现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诊断评估体系下,介入支架治疗相比于单纯药物治疗,患者并没有额外获益。


CASSISS研究也为未来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研究方向提供了重要启示。未来的研究会集中于疾病诊断评估的理念和技术革新,以及介入治疗器械和技术的进步。


综合自中国医学科学院新闻中心、卒中视界等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