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福建经验】胸部中下段食管病变的处理 | 食管早癌内镜下规范化诊治⑧

2024-03-19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原创


胸部中下段食管病变的处理


作者:福建省消化内镜中心 徐丽霞 邓万银


结合白光内镜、窄带成像(NBI)、碘液染色内镜、超声内镜检查(EUS)等检查,可初步判断食管癌的浸润深度和范围。对于食管早期病变,局限于M1、M2、M3,SM1(黏膜下浸润深度<200 μm),无淋巴结侵犯或者远处转移,可考虑内镜下治疗。食管的管腔相对狭窄,管壁较薄,厚度约3 mm~5 mm,在上消化道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中难度较高,常见的食管术后并发症包括:出血、穿孔、皮下及纵隔气肿、狭窄等。本次学习主要和大家介绍对于胸部中下段食管病变的治疗技巧。



食管的特征


食管腔的以下特征增加了操作难度:

1、食管固有肌层外没有浆膜层,因此管壁较薄;

2、有脊柱、气管、主动脉的外压结构,使得管腔迂曲,特别是上段食管;

3、心脏搏动及呼吸的影响;


内镜主要的治疗方法


对于食管早癌,内镜主要治疗方法大致如下几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下射频消融术(RFA)、透明帽辅助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C)。具体方法如下:

一、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ESD可将病变组织完整切除,有利于术后的病理评估,更好地确定疗效以及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

  • 操作要点:

(1)碘液染色检查:在ESD治疗前,先对病灶进行碘液(1%卢戈氏液)染色观察,以判断病灶范围及边界(图1、图2),或者在NBI下明确病灶范围后直接进行电凝标志。术中应尽量吸净多余的碘液,特别是咽部处,以免出现吸入性肺炎等。标志后应使用脱碘剂减少食管壁对碘液的吸收,避免因食管过度痉挛而出现操作困难。

1.png

(2)标志病变范围:对病灶外约2 mm~5 mm处进行电凝标志,每个标志点间隔约2 mm(图3),由于食管管壁较薄,电凝功率宜小,如果功率过大可能会出现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



2.png

(3)黏膜下注射:使用注射针在标志点外侧进行多点黏膜下注射,每次注射液体使得病灶充分隆起(图4),并与肌层分离,有利于ESD完整切除病灶,而不容易损伤到肌层,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由于食管特殊性,注射针头不宜过长,以免注射液体进入腔外引起纵隔感染等。

(4)黏膜切开:顺利切开病灶周围黏膜是ESD治疗成功的关键步骤。黏膜预切开需要深至黏膜下层,否则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出血,边剥离边止血在预切开过程中非常重要(图5)。内镜中心Q法自牵引ESD(Q-ESD):先从病灶口侧至肛侧进行预切开处理,在肛侧保留一小段黏膜起到自牵引作用(图6),再切开病灶肛侧黏膜,再由病灶口侧至肛侧进行预切开处理,最后切开病灶口侧黏膜完成黏膜切开的过程(图7)。

3.png


(5)黏膜下剥离:使用透明帽推开隆起的黏膜层,沿着肌层行纵向剥离,这样可以尽最大可能减少肌层损伤(图8)。对血管的裸化处理可以减少剥离时出血,影响手术视野(图9)。

(6)创面处理:对剥离时残留的血管断端再次电凝止血,特别是在创面边缘。电凝止血时止血钳钳住预处理的血管,远离肌层进行电凝止血(图10)。



4.png


术者操作时需考虑患者体位、食管管壁结构的特殊性等因素,调整预切开位置、黏膜下注射深度、标记时电凝功率等技术参数,以提高治疗效率,减少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ESD在切除病灶大小、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及病灶的复发率等方面均优于其他内镜治疗方法,但技术难度较大,须由有资质的专科医师实施。

、内镜下射频消融术(RFA):EFA属于内镜下非切除治疗技术,原理为利用电磁波的热效应使组织脱水、干燥和凝固坏死达到治疗目的,其作用均匀、治疗深度可控,降低了穿孔和术后狭窄的发生率,缺点在于无法获得术后样本对病灶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散在多发病灶、病变范围较长、累及食管全周不能耐受内镜手术或其他原因放弃手术治疗的患者,在充分医患沟通后可考虑EFA(图11~14)。



5.png

6.png


三、透明帽辅助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C):不推荐EMR-C作为早期食管癌的首选治疗方法,如食管病变长径<2.0 cm,评估可一次整块切除者可以采用EMR-C切除(图15~18),作为不具备条件开展ESD技术的医院的备选治疗方法。



7.png


小结


食管早癌的内镜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下射频消融术(RFA)、透明帽辅助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C)及其联合序贯治疗等。结合白光内镜、窄带成像(NBI)、碘液染色内镜、超声内镜检查(EUS)等检查,可初步判断食管癌的浸润深度和范围,再选择适当的内镜治疗方式。

原创内容,转载须授权


作者简介

邓万银.png

邓万银教授

福建省消化内镜中心

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超声内镜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小肠及胶囊内镜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协会青年委员会常委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副主任委员

福建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常务委员


作者简介

徐丽霞.jpg

徐丽霞

福建省消化内镜中心

主治医师 医学硕士

福建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小肠疾病学组委员

福建省医学会抗癌协会学组青年委员

福建省医学会超声内镜组疾病学组委员

擅长:消化常见疾病及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如消化道早癌、消化道息肉、消化道异物、消化道出血、消化不良、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诊治。


本文版权属于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