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晚期乳腺癌全程照护:从症状管控到心理守护的实践思考
莫雪莉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二十余年深耕晚期乳腺癌诊疗,见过太多患者因骨转移疼痛彻夜难眠,因治疗耐药陷入绝望,也见证过不少人在精准干预下重新找回生活节奏 —— 晚期诊疗的核心从不只是 “延长生存”,更要通过细致的症状管理、温暖的心理支持、灵活的方案调整,让患者在与疾病共处的时光里,仍能保持生活质量与尊严。结合临床实践中遇到的真实案例与方案探索,我从症状精准管控、分层心理照护、个体化治疗调整三个维度,分享对晚期乳腺癌全程管理的思考。
一、症状精准管控:破解晚期患者的 “痛苦困境”
晚期乳腺癌患者常被各类不适缠绕:骨转移引发的剧痛让简单翻身都成奢望,化疗带来的恶心呕吐打乱进食节奏,内分泌治疗导致的骨质疏松增加骨折风险…… 这些症状不仅折磨身体,更会一点点瓦解患者的治疗信心。我们摸索出 “分级评估 + 多手段干预” 的应对体系,让每个细微的不适都能被及时、精准地缓解。
(一)骨转移疼痛:从 “单纯止痛” 到 “控瘤止痛同步”
骨转移是晚期乳腺癌最常见的转移类型,约 70% 患者会遭遇,其中近四成会出现中重度疼痛,严重时甚至无法站立、坐起。过去,我们只能依赖阿片类药物 “治标”,但部分患者会出现便秘、嗜睡等副作用,且无法阻止骨病灶继续进展;如今,“全身治疗 + 局部干预” 的联合策略,让 “止痛” 与 “控瘤” 能同时推进。
全身治疗中,双膦酸盐类药物(如唑来膦酸)是基础,既能抑制骨吸收、降低病理性骨折风险,又能间接缓解骨痛;对于 HER2 阳性患者,新型 ADC 药物(如 T-DXd)的出现更是突破 —— 这类药物能精准抵达骨转移灶,在控制全身肿瘤的同时,对局部骨病灶也有显著杀伤作用。我们参与的真实世界研究显示,接受这类治疗的患者,骨痛缓解率达 72%,中位骨相关事件(如骨折、脊髓压迫)发生时间延长至 21 个月。局部干预则根据病灶情况灵活选择:单一骨转移灶优先放疗,能快速缓解疼痛;多发转移或脊柱转移患者,采用椎体成形术加固椎体,避免因骨强度下降导致的骨折。
曾有一位 56 岁 HR+HER2 - 晚期患者,因腰椎骨转移出现剧烈腰痛,评分达 10 分(最痛级别),即便用高剂量吗啡,仍需家人搀扶才能勉强坐起。我们为她制定 “唑来膦酸 + 腰椎局部放疗 + 内分泌联合 CDK4/6 抑制剂” 方案:2 周后疼痛评分降至 3 分,能自行缓慢行走;1 个月后复查,腰椎病灶缩小,疼痛基本消失,目前已稳定控制 8 个月,每天还能下楼散步半小时。这让我深刻体会:“晚期骨转移不是‘终末期’的信号,选对方案,患者依然能重新找回行动能力。”
(二)化疗不良反应:“提前预防” 比 “事后补救” 更有效
化疗是晚期乳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但恶心呕吐、白细胞降低、手足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常让患者对治疗望而却步,甚至中途放弃。我们总结出 “预防为主、分级处理” 的原则 —— 在化疗开始前就做好风险评估,提前干预,避免不良反应发展成 “治疗障碍”。
针对恶心呕吐,我们会根据化疗药物的致吐风险分层应对:高致吐风险药物(如顺铂),采用 “5-HT3 受体拮抗剂 + NK1 受体拮抗剂 + 地塞米松” 三联预防方案;中致吐风险药物(如紫杉醇),用 “5-HT3 受体拮抗剂 + 地塞米松” 二联方案,通过这样的提前干预,急性呕吐发生率从过去的 45% 降至 18%。对于手足综合征(常见于使用卡培他滨、阿糖胞苷等药物时),我们会在治疗前就指导患者:每天涂抹无香料保湿霜、避免接触热水或刺激性洗涤剂;一旦出现轻微皮疹,及时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将重度手足综合征的发生率控制在 5% 以下。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 38 岁三阴性晚期患者,首次接受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化疗后,出现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体温高达 39.5℃,住院一周才缓解,当时她直言 “再也不想化疗了”。第二次化疗前,我们提前为她使用长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同时根据体表面积微调化疗剂量;治疗期间密切监测血常规,最终顺利完成 6 个周期化疗,肿瘤缩小 40%,且未再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这让我更加确信:“不良反应不是化疗的‘必然代价’,提前预判、精准干预,就能让治疗更安全、患者更耐受。”
二、心理照护:为晚期患者筑牢 “精神防线”
晚期患者常被 “死亡焦虑”“治疗无望” 等负面情绪包裹,约 40% 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症状,有的患者甚至因为 “觉得治不好” 而主动放弃治疗。我们搭建 “分层心理干预” 体系,从初诊沟通到长期随访,让心理支持像 “隐形的守护”,贯穿治疗全程。
(一)初诊沟通:用 “坦诚” 与 “希望” 缓解恐惧
“医生,我还能活多久?” 这是晚期患者初诊时最常问的问题,也是最考验沟通分寸的时刻 —— 回避会让患者更焦虑,过度承诺又不切实际。我们的做法是:不刻意回避病情,但不用 “晚期”“没救了” 这类绝对化词汇,而是用 “病情可控”“能通过治疗稳定”“很多人实现了长期带瘤生存” 等表述传递希望;同时结合相似病情的康复案例,让患者直观感受到 “即使是晚期,也能好好生活”。
曾有一位 42 岁 HER2 阳性晚期患者,确诊时已出现肺转移,拿到报告后当场崩溃,哭着说 “我孩子才 5 岁,我不能有事”,之后拒绝配合任何检查。我们没有急于说服她,而是先陪她平复情绪,再慢慢解释:“现在有专门针对 HER2 阳性的药物,之前有位和你情况相似的患者,接受治疗后已经稳定 3 年,还能每天送孩子上学。” 同时,我们安排心理师与她进行 1 对 1 疏导,帮她梳理情绪。1 周后,患者主动找到我们:“我想试试治疗,为了孩子也要坚持。” 目前她已接受治疗 15 个月,肺转移灶明显缩小,每天能正常接送孩子、做简单家务,偶尔还会在朋友圈分享亲子日常。
(二)长期随访:用 “同伴支持” 传递坚持的勇气
长期治疗中,患者容易因 “孤独感”“治疗疲劳” 产生懈怠 —— 有的觉得 “一直吃药也不见好,不如算了”,有的因为副作用反复而失去耐心。我们每月组织 “康复经验交流环节”,邀请治疗稳定的患者分享自己的经历:比如 “如何应对内分泌治疗的潮热”“出现耐药后换方案依然有效的经历”,让 “过来人的经验” 成为最有力量的鼓励。同时,我们建立了医患沟通群,患者有疑问可随时留言,医生或护士会在 24 小时内回复,避免患者因 “没人可问” 而陷入焦虑。
一位 63 岁三阴性晚期患者,接受免疫治疗 3 个月后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需要额外服用甲状腺药物;加上治疗初期肿瘤没有明显变化,她多次提出 “想停药,太麻烦了”。在一次交流环节中,另一位有相似经历的患者分享:“我当时也担心副作用,但调整药物后慢慢适应了,现在治疗快 2 年,病情一直稳定。” 我们也帮她详细分析:“甲状腺功能减退是可控的副作用,目前肿瘤没有进展,说明治疗在起效,再坚持一下或许会有更好的效果。” 最终患者选择继续治疗,目前已稳定 10 个月,甲状腺功能也通过药物调整至正常范围。
三、个体化方案:让晚期治疗 “适配” 每一位患者
晚期患者的个体差异极大:有的高龄体弱,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无法耐受强烈治疗;有的年轻患者,希望在控制肿瘤的同时尽量保留生活能力;有的耐药后反复调整方案,身体对药物的耐受性越来越差。我们始终坚持 “一人一策”,让治疗方案既 “有效”,又 “贴合患者实际”。
(一)高龄患者:在 “减毒” 与 “增效” 间找平衡
70 岁以上的晚期患者占比逐年上升,这类患者大多合并基础病,肝肾功能有所减退,对化疗的耐受性远不如年轻人。我们的策略是:优先选择低毒、高效的治疗方案,避免 “为了控瘤而牺牲生活质量”。比如 HR + 高龄患者,优先采用 “内分泌联合 CDK4/6 抑制剂”,既能控制肿瘤,又能减少化疗相关毒性;HER2 阳性患者则考虑双靶去化疗方案,降低对身体的负担。
一位 78 岁 HR+HER2 - 晚期患者,同时患有冠心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仅 50ml/min(正常成人约 80-120ml/min),无法耐受常规化疗。我们为她制定 “氟维司群联合阿贝西利” 方案,同时根据肾功能情况微调阿贝西利剂量,避免加重肾脏负担。治疗 6 个月后,复查显示肿瘤稳定,未出现明显副作用,患者依然能自己买菜、做饭,偶尔还会和老姐妹一起散步聊天。她笑着说:“不求‘根治’,只要能这样平平稳稳的,我就满足了。”
(二)耐药患者:“及时换药” 不放弃每一次机会
耐药是晚期治疗的 “最大挑战”,尤其是三阴性乳腺癌,平均每线治疗的无进展生存期仅 3-5 个月,有的患者短短 1 年内就要更换 2-3 种方案。我们建立 “耐药快速评估” 机制:一旦患者出现症状加重(如疼痛加剧、体重骤降)或影像提示进展,1 周内完成复查,明确耐药后迅速调整方案;同时,通过液体活检检测耐药基因,为后续治疗 “精准指路”。
一位 50 岁三阴性晚期患者,先后接受过化疗、免疫治疗,病情仍反复进展,肿瘤标志物持续升高。我们为她安排液体活检,结果显示存在 BRCA1 突变 —— 这意味着 PARP 抑制剂可能对她有效。我们及时将方案调整为 PARP 抑制剂单药治疗,2 个月后复查,肿瘤标志物下降,影像显示病灶缩小;目前已稳定 7 个月,患者能正常上班,只是定期来院复查、取药。“原来耐药不是‘终点’,只是换条路继续走”,患者的这句话,也成了我们鼓励其他耐药患者的常用语。
结语:用 “专业” 与 “温度” 陪伴每一段旅程
二十余年与晚期乳腺癌患者并肩前行,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晚期诊疗不是 “一场孤独的战斗”,而是医生与患者、家属共同参与的 “全程守护”—— 我们或许无法逆转病情,但能通过症状的精准管控,让患者少受些痛苦;通过心理的细致呵护,帮他们少些焦虑;通过方案的灵活调整,为他们多争取些时间。
未来,我仍会在晚期乳腺癌诊疗的道路上深耕:既要紧跟药物研发的新进展,为患者带来更有效的治疗选择;也要继续打磨症状管理、心理支持的细节,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在治疗中感受到:即使是晚期,也依然有希望、有尊严,依然能拥有属于自己的 “好日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