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透析液流速、溶质浓度及温度如何设定?依据是什么?

2025-01-02作者:壹声资讯
原创


透析液流速、溶质浓度及温度如何设定?


图片


透析液流速




  • 《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21版》建议:透析液流速一般设定为500ml/min。如采用高通量透析,可提高透析液流速至800ml/min。


  • 《中国血液透析充分性临床实践指南》建议:常规透析液流速500ml/min,提高透析液流速 (600~1000ml/min)可增加透析器膜内外溶质浓度梯度,促进血循环中毒素转运,提高透析充分性。


透析液溶质






钠浓度

常为135~140mmol/L,应根据血压控制情况选择。高血压控制不佳时可选用个体化的透析液钠浓度,通过测定患者3次透析前血钠水平,计算其平均血钠浓度,乘以95%作为透析液钠浓度;也可采用低钠透析液,但应注意肌肉抽搐、透析失衡综合征及透析中低血压或高血压发生危险;反复透析中低血压可选用较高钠浓度透析液,或透析液钠浓度由高到低的序贯钠浓度透析,但易并发口渴、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过多、顽固性高血压等不良后果。



钾浓度

为0~4.0mmol/L,常设定为2.0mmol/L。对维持性透析患者,应根据患者血钾水平、存在心律失常等合并症或并发症、输血治疗、透析模式等情况,选择合适钾浓度透析液。每日透析或服用地高辛类药物者,可适当选择较高钾浓度透析液。低钾浓度透析液可引起血钾下降过快,并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心搏骤停。



钙浓度

常用透析液钙浓度为1.25~1.75mmol/L。透析液钙浓度过高易引起高钙血症,并导致机体发生严重异位钙化等并发症,建议应用钙浓度1.25~1.5mmol/L透析液。当存在顽固性高血压、高钙血症、难以控制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选用钙浓度1.25mmol/L透析液,并建议联合应用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磷结合剂及拟钙剂治疗;血iPTH水平过低时也应选用钙浓度1.25mmol/L透析液;当透析中反复出现低钙抽搐、血钙较低、血管反应性差导致反复透析中低血压时,可短期选用钙浓度1.75mmol/L透析液,但此时应密切监测血钙、血磷、血iPTH水平,并定期评估组织器官的钙化情况,防止出现严重骨矿物质代谢异常。


透析液温度




透析液温度会直接影响患者的体温、血管舒张情况,以及整体的舒适度和治疗效果。具体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体温调节

透析液温度对患者的体温有直接影响。如果透析液温度过低,患者可能会感到寒冷,导致体温下降,血管收缩,增加了血液循环的阻力,从而对心脏和循环系统产生负面影响。透析液温度过高则会增加体温,引起热感,出汗和不适,还可能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溶血)。



血管舒张和收缩

透析液温度对患者的血管舒张和收缩具有直接影响。适宜的透析液温度能够促进体表血管扩张,有助于透析治疗的顺利进行。透析液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血管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导致血管反应异常,增加患者的不适感。



舒适度和治疗效果

适宜的透析液温度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在治疗过程中有助于保持患者的好心情,有利于治疗效果和患者的整体健康。


《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21版》建议透析液温度为 35.5~37.5℃,常设定为36.5℃。透析中常不对透析液温度行调整。但如反复发作透析低血压且与血管反应性有关,可适当调低透析液温度。对于高热患者,也可适当调低透析液温度,以达到降低体温作用。



来源:整理自《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21版》、《中国血液透析充分性临床实践指南》、血液透析那些事儿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