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IGT和T2DM对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多发病群的影响 | 内分泌临床研究展播

2025-03-24作者:论坛报苌田田资讯
原创


成果名称:糖耐量受损和2型糖尿病对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多发病群的影响:大庆糖尿病预防结局研究的事后分析

发表期刊:BMC MedicineIF(2023):7.0

通讯作者:张波、李光伟

第一作者:陈飞

主要作者单位:中日友好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推荐理由


该研究基于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DQDPS,以下简称“大庆研究”)的34年随访数据,揭示了糖耐量受损(IGT)和新诊断2型糖尿病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CVD)和癌症共病的风险。研究强调了早期检测IGT和有效管理糖尿病的重要性,为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特别是在中国这一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高发地区


研究解读


随着慢性病疾病谱逐渐转变及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我国人群疾病负担正从过早死亡转向长期患病,多病共存现象也愈发普遍。在中国,CVD和癌症是主要的慢性病负担,两者往往同时共存,给公共卫生带来巨大挑战。

这项基于大庆研究的事后分析,探讨了T2DM和IGT对CVD和癌症多发病群的影响。本研究纳入了1629例参与者,根据其葡萄糖耐量状态分为正常葡萄糖耐量(NGT)组(492例)、IGT组(540例)及新诊断T2DM组(597例)。

在长达34年的随访期间,研究人员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深入探究了NGT、IGT及T2DM与CVD和癌症多病共存风险之间的潜在关联。

结果显示,在长达34年的随访期间,各组CVD和癌症多病共存发病率呈现出显著差异:NGT、IGT及T2DM组患者的发病率分别为1.25例/1000人年、3.17例/1000人年和3.23例/1000人年。

在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后,分析显示,相较于非糖尿病状态,进展为糖尿病(作为时间依赖变量)与随后CVD和癌症多病共存的发生风险增加显著相关[风险比(HR)2.55,95%置信区间(CI)1.51~4.31]。

类似的分析显示,与NGT组相比,IGT组(HR 3.28,95%CI 1.83~5.87)和新诊断T2DM组(HR 3.90,95%CI 2.14~7.09)发生CVD和癌症多病共存的风险显著更高。此外,IGT组与新诊断T2DM组在此风险上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该研究证实了IGT和T2DM均与CVD和癌症多病共存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相关,这一发现强调了积极筛查IGT以及有效预防和管理糖尿病至关重要。


专家点评

大庆研究使用其34年的长期随访队列探讨了T2DM和IGT对CVD和癌症多重慢病聚集风险的影响,为制定共病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

首先,该研究的长期随访设计是其最大的亮点之一。34年的跟踪观察使得研究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IGT和新诊断2型糖尿病对健康的影响。这种长时间跨度的研究在流行病学中极为罕见,因此其结果具有极高的可信度和代表性。通过如此长时间的随访,研究团队得以捕捉到参与者从早期代谢异常到慢性疾病发展的全过程,从而更准确地评估这些代谢异常对健康的长期影响。

其次,研究人群的选择和诊断标准的严格性也值得称赞。研究选择了来自大庆市的1629名参与者,并根据WHO 1985年的标准使用OGTT确定参与者的血糖状态。这种方法减少了医院和诊所研究中的常见选择偏倚,确保了样本的代表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此外,研究人群在种族和地理上具有同质性,且大多数参与者在同一医疗系统中接受治疗,进一步增强了结果的稳健性。

研究结果显示,与NGT组相比,IGT和新诊断T2DM组的CVD和癌症共病发生率显著增加。调整混杂因素后,IGT和新诊断T2DM组的风险比(HR)分别为3.28(95%CI 1.83~5.87)和3.90(95%CI 2.14~7.09)。同时研究显示,相较于非糖尿病状态,进展为糖尿病(作为时间依赖变量)与随后CVD和癌症多病共存的发生风险增加显著相关(HR 2.55,95%CI 1.51~4.31)。这一发现强调了早期检测IGT和有效预防管理糖尿病的重要性。

从公共卫生角度来看,这项研究的结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全球范围内糖尿病患病率的急剧上升,特别是在中国,如何有效预防和管理糖尿病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该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干预和管理IGT可以显著降低CVD和癌症共病的风险,从而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因此,政策制定者应重视这一问题,推动相关预防和管理策略的实施,以改善公共健康状况。总之,大庆研究通过34年的长期随访,揭示了IGT和新诊断T2DM对CVD和癌症共病风险的重要影响。


创新背后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慢性病患病率增长,全球疾病负担正从过早死亡转向长期患病,多病共存现象也愈加普遍。

多种慢性病共存又称共病(multimorbidity),是指同一个体同时存在至少两种慢性疾病,对个人健康、整个医疗卫生系统和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挑战。

CVD和癌症是我国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CVD和癌症共病聚集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还将增加医疗资源消耗,并导致死亡率上升。

本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干预和管理IGT可以显著降低CVD和癌症共病的风险,从而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通过34年的长期随访,揭示了IGT和新诊断T2DM对CVD和癌症共病风险的重要影响。


作者简介


中日友好医院张波.png
张波教授
通讯作者

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博士(内科学);2008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博士后; 2009年美国杜兰大学博士后;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

现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常务委员、肾上腺学组组长,北京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第10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糖尿病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远程医疗中心糖尿病互联网联盟召集人,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内分泌和糖尿病学分会(二级学会)主任委员。主持国家或省部级科研课题5项,作为参与单位负责人的国家或省部级课题2项。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文章50余篇。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光伟.png
李光伟教授
通讯作者

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原主任、首席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内分泌科学科带头人。

曾任第七届、第八届中华医学会内分泌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现任老年保健研究会名誉主任委员,医科院糖尿病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副主编。

1970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从事内科及内分泌科临床医疗工作40余年,在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领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享誉极高的学术地位。

主要研究领域是糖尿病“蜜月期”的诱导,糖尿病及其心血管疾病防治及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其参与和主持的中国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被称为世界糖尿病预防研究的里程碑。发表中、英文论文数百篇,其中《柳叶刀》系列4篇,是爱思维尔历年高引用中国学者之一。2004年被列为国务院具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图片1.png
陈飞
第一作者

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助理研究员。202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遗传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相关共病,基因组学。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8篇,授权2项发明专利。


团队简介


中日友好医院是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是国家临床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之一,承担多项国家课题,包括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课题、十二五课题、十三五课题等。中日友好医院牵头的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是世界上糖尿病预防研究领域三大里程碑式研究之一,受试者生活方式干预6年,随访30余年,揭示生活方式干预能够预防糖尿病、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风险;文章发表在《Lancet》等杂志。2007-2008年完成中国糖尿病患病率调查研究,文章发表在New England and Journal of Medicine、Circulation、European heart journal等杂志上。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负责中国范围内的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Diabetes Res Clin Pract等。近年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牵头多项临床药物研究,研究药物包括葡萄糖激酶激动剂、GLP-1/GC双激动剂、GLP-1R激动剂与胰岛素合剂等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0c7d83eb33280f5395cb60023dcbd130.png


ecca3439cf54b73a3b4f3be8cdbbd1c7.png
END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