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美国旧金山当地时间18日下午,新型口服选择性磷酸二酯酶4B(PDE4B)抑制剂nerandomilast在特发性肺纤维化(IPF)领域开展的Ⅲ期试验——FIBRONEER-IPF研究在2025 ATS大会上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向全球公布了其主要研究结果。
ATS现场介绍FIBRONEER-IPF研究的照片
研究结果表明,nerandomilast较安慰剂显著减缓了IPF患者用力肺活量(FVC,mL)的下降,且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1。基于其积极结果,此前,勃林格殷格翰提出的关于nerandomilast用于治疗成人IPF的上市申请已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药品审评中心(CDE)的受理,并被CDE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以加速其在中国获批上市的步伐2。
徐作军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FIBRONEER-IPF临床试验
中国主要研究者
“目前IPF的治疗手段非常有限,FIBRONEER-IPF研究是近十年来IPF治疗领域第一个达到主要终点的Ⅲ期临床试验1-7,也是迄今为止在IPF患者中开展的规模最大的临床试验1,3-7。尤为值得一提的是,nerandomilast作为目前研究用于治疗IPF的首款PDE4B选择性抑制剂8,它的成功不仅为IPF的药物研发开拓了新的方向,也为全球IPF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预示着我们进入了IPF治疗的新时代,期待它的成功上市,早日惠及广大IPF患者。”
十年等待,一朝绽放!我们有幸邀请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曲仪庆教授、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詹曦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于娜教授带我们沉浸式体验ATS大会现场,共同见证nerandomilast的全球首秀!
FIBRONEER-IPF研究共计纳入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332个研究中心的1177例IPF患者,以1:1:1的比例随机接受nerandomilast 9mg、18mg或安慰剂每日两次治疗,旨在评估nerandomilast单药或联合背景抗纤维化药物(尼达尼布/吡非尼酮)治疗IPF患者在至少52周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主要终点是第52周时FVC绝对值(mL)相对于基线的变化。患者继续接受盲法随机治疗,直到试验结束。第一次数据库锁定发生在最后一位患者完成第52周的访问之后。最终的数据库锁定发生在所有患者完成治疗结束访问之后1,9。
基于FIBRONEER-IPF研究公布的结果,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曲仪庆教授表示:“Nerandomilast是目前全球首款研究用于治疗IPF的PDE4B抑制剂,通过抗纤维化和免疫调节作用来发挥它在IPF治疗当中的作用。研究表明nerandomilast能够延缓IPF患者FVC的下降,研究设计方面,这么大规模的一个研究,它有非常强的说服力,它的研究结果是非常可信的。FIBRONEER-IPF研究覆盖人群广泛,包含了年龄≥40岁,用力肺活量[FVC]占预计值%≥45%,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占预计值%≥25%的IPF患者10,更能代表真实世界中的IPF患者特征。另外,研究还根据患者是否接受背景抗纤维化治疗进行分层设计,且基线时77.7%的患者正在服用尼达尼布/吡非尼酮1,这一情况更贴近真实世界的临床实践,研究数据能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1. 总体人群中,治疗第52周时,与安慰剂组相比,nerandomilast两种剂量组均显著减少了FVC绝对值的下降:nerandomilast 9mg组FVC绝对值的下降减少了44.9mL(95% CI: 6.4, 83.3; p=0.02);nerandomilast 18mg组FVC绝对值的下降减少了68.8mL(95% CI: 30.3, 107.4; p<0.001)1。
图1. 第52周时,总人群FVC(mL)较基线的变化
2. 总体人群中,治疗76周内,nerandomilast两种剂量组FVC绝对值在治疗早期就呈现出较安慰剂组更缓慢的下降趋势,且在整个治疗期间,下降程度始终低于安慰剂组11。
图2. 治疗76周内,总人群FVC(mL)较基线的变化趋势
3. 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除吡非尼酮联合nerandomilast 9mg亚组外,在其它有/无背景治疗亚组中,nerandomilast较安慰剂均减少了IPF患者FVC的下降1。
图3. 第52周时,有/无背景治疗亚组人群FVC(mL)较基线的变化
在最终数据库锁定时(即所有患者完成治疗结束访视),与安慰剂组相比,nerandomilast 18mg组患者的死亡风险有数值上的降低[HR: 0.66(0.41, 1.08)]11。
图4.在所有患者完成治疗结束访视时的至死亡时间
基于FIBRONEER-IPF研究令人鼓舞的研究结果,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詹曦教授表示,“Nerandomilast作为治疗IPF的新药,它的疗效非常确切。Nerandomilast两种剂量组均可显著延缓IPF患者肺功能下降。此外,所有患者完成治疗结束访视时的研究结果提示,nerandomilast 18mg还有望降低IPF患者死亡风险,改善远期预后。”
詹曦教授表示,“到目前为止,最近一个获批治疗IPF的药物还是于2014年在全球范围内上市的尼达尼布,nerandomilast的机制与现有抗纤维化治疗药物机制不同,nerandomilast是一种PDE4B抑制剂,是治疗IPF患者的一个新的药物选择,有望成为IPF领域十年来首个获批的新药,期待其尽早获批,为IPF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研究的安全性数据显示,总体而言,nerandomilast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在所有患者完成治疗结束访视时,安慰剂组、nerandomilast 9mg组、nerandomilast 18mg组发生任一不良事件、严重不良事件等的患者比例相似11。
表1. 所有患者完成治疗结束访视时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汇总(n,%)
重度不良事件*定义为根据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严重程度≥3级的不良事件
严重不良事件†定义为导致死亡,或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或持续存在,或临床显著残疾,或丧失工作能力的事件;或危及生命,或导致先天性异常或先天缺陷,或因其他原因被认为严重的事件
腹泻是nerandomilast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在接受尼达尼布背景治疗的患者中,腹泻发生率更高。在未接受背景治疗的nerandomilast 9mg亚组中,无患者因腹泻而停药;在未接受背景治疗的nerandomilast 18mg亚组中,仅有1例患者因腹泻而停用nerandomilast11。
此外,本研究中所关注的不良事件,如抑郁、自杀意念、感染、药物性肝损伤、血管炎等,在各治疗组之间是相似的11。
IPF需长期用药,耐受性至关重要。关于临床抗纤维化治疗过程中,临床医师最关心的用药安全性问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于娜教授表示,“从当前发布的临床数据来看,与安慰剂相比,nerandomilast两个剂量组的整体不良事件发生率都没有太明显的升高,尤其是导致治疗中断的、以及严重不良事件、致死性不良事件等,各组之间都没有太明显的差异。对于临床较为关注的腹泻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目前来看,与患者的基线用药情况可能有一定相关性,但即便如此,患者整体耐受性仍然较好。对于IPF患者而言,nerandomilast将是一个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以及很好的耐受性的药物,期待该药物能够尽早问世。”
FIBRIONEER-IPF研究证实了nerandomilast在IPF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其具有显著改善FVC下降的疗效与良好的安全性特征,为这一难治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未来,通过长期随访研究进一步验证其疗效持久性及探索更精准的患者分层治疗策略,将是优化nerandomilast临床应用的关键方向。随着更多循证证据的积累,该药物有望成为IPF重要的治疗药物之一,为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与远期预后提供助力。
徐作军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博士后导师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呼吸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会长
中国间质性肺病多学科诊治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第7-10届间质病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间质病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科技部间质性肺病“精准医学研究”专项首席专家
北京医学会呼吸病分会间质性肺病学组副组长
主持了包括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专项、国家自然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北京市科委基金、北京市首都医学发展科技基金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科研项目十一项。
目前为《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全科医学》、《国际呼吸杂志》等7本杂志编委。
曲仪庆 教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临床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山东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委员
詹曦 教授
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呼吸一部副主任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7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中国老年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过敏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罕见病联盟呼吸病学分会委员
北京医学会呼吸分会委员
擅长间质性肺疾病和肺纤维化的诊治。在美国丹佛国立 犹太医学中心间质病学组临床进修一年余。研究方向包 括间质性肺炎与肺纤维化,家族肺纤维化,呼吸系统罕见病等
于娜 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
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肺功能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病学分会研究工作组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呼吸病学专委会及ILD多学科诊治专委会委员
辽宁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常委
辽宁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沈阳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辽宁省生命科学学会第一届内科罕见病分会常委
辽宁省肺栓塞及深静脉血栓防治联盟呼吸学组副组长
InfectiousMedicine、Thorax(中文版)青年编委
信源
审批号: SC-CN-16742
有效期至:5/22/2026
仅供相关医药专业人士进行医学科学交流
PART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