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卵巢衰老的年龄因素

2022-08-27作者:壹声资讯
其他非原创

年龄与卵巢功能关系密切。女性自月经初潮后建立起正常的月经周期,月经初潮年龄多在13~14岁之间,但可能早在11岁或迟至16岁。女性步入青春期,开始具备生育功能,后经过5~7年的时间建立正常规律的周期性排卵,卵巢分泌雌、孕激素,之后步入性成熟期,在20~30岁卵巢功能达到高峰,生育能力达到最佳水平。随着年龄增长,卵巢功能下降,生育能力亦随之下降,平均在30岁就开始逐月下降,之后出现激素分泌紊乱,当月经出现异常时,女性步入围绝经期。此阶段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明显波动及下降,导致妇女身心失调,出现月经紊乱、潮热盗汗、多疑易怒、失眠多梦等各系统的不良改变及心理不适应。直到最后一次月经,绝经宣告卵巢功能的全面衰退。来自正常健康人群中的研究显示丧失自然受孕能力(在未严格避孕的条件下,出生最后一个孩子)的年龄在23~51岁间,平均41岁时出现。绝经年龄只能回顾性地确定,正常健康中国女性平均绝经年龄约在52岁。由此可见,卵巢功能随着年龄增长从弱到强、由盛转衰,与月经初潮、绝育、月经异常、绝经等各个卵巢衰老事件息息相关。

其中年龄所致的累积性损伤是卵巢自然衰老的主要原因。累积性卵巢损伤包括了卵泡数量、质量的下降以及卵巢微环境的改变。卵泡数量主要受基因和内分泌激素的调控,卵泡质量下降与自由基与抗氧化系统、线粒体DNA突变及缺失、端粒及端粒酶改变、血管因素等有关。活性代谢产物的累积是导致卵泡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卵巢内卵泡数量的减少是导致卵巢衰老的根本原因。在胎儿发育到4个月大时,双侧卵巢内含约600万~700万个卵原细胞(即原始生殖细胞)。胎儿6个月至新生儿出生后6个月期间形成始基卵泡池,约有100万~200万个始基卵泡,到13~14岁月经初潮时,卵巢中约有30万~40万个卵泡,所剩余的只是出生时的很少一部分。此时,卵巢周期性排卵,获得生育能力。在20~30岁育龄期,卵泡数以每个月消耗1000个的速度下降,卵泡池中的卵泡不断耗竭、数目下降直接导致了随着年龄增长女性生育能力的下降。卵巢中经过初始募集发育到窦状阶段的卵泡要么在月经周期中发生排卵形成单倍体的配子,要么闭锁而终。事实上,超过99.9%的卵泡都相继发生闭锁,女性一生中只有400~500个始基卵泡发育成熟并排卵。37.5岁时,卵巢仅剩余有25 000个卵泡,37.5岁后卵泡数目下降的速度翻倍,呈现“折棍”现象。临近围绝经期,卵泡储备几近耗竭,因此丧失生育能力,到绝经期时卵巢中残留的卵泡数不足1000个。

卵泡质量随着年龄的增长亦逐渐下降。其中自由基与抗氧化系统、线粒体DNA突变及缺失等起关键作用。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和活性氮被称为自由基;线粒体内电子泄漏是由于年龄相关的细胞呼吸减少引起的,这损害了线粒体DNA的稳定性和线粒体功能。当自由基的产生超过了抗氧化剂的清除能力时,就会产生氧化应激。这种不平衡造成氧化损伤,并最终导致细胞色素C和其他促凋亡因子的释放,发生细胞死亡。衰老引起的氧化应激在某种意义上是由抗氧化酶防御功能的减弱引起的。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lutathione transferase,GST)是清除自由基的有效方法,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在卵母细胞中的含量降低。随着抗氧化防御的减弱,颗粒细胞发生衰老,同时伴有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锰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的下调。结果,氧化损伤的增加与抗氧化防御机制的减弱有关,最终导致卵巢衰老。

增龄性衰老会导致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不稳定性增加,引起卵巢细胞尤其是卵母细胞中线粒体DNA突变的积累。作为线粒体拷贝数量最多的细胞,卵母细胞中线粒体的功能失调加速卵巢功能低下。形态学和功能学研究发现,增龄性衰老可影响卵母细胞线粒体功能,导致线粒体肿胀、空泡化,小线粒体碎片含量增加。此外,氧化应激(reactive oxidative stress,ROS)被认为是增龄性衰老相关的获得性mtDNA突变的主要来源。“线粒体自由基”理论认为衰老积聚了高水平的氧自由基和ROS,导致mtDNA突变,进而影响功能性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fer chain,ETC)的产生,而mtDNA的突变进一步加剧ROS和mtDNA突变的积累,形成恶性循环,导致ATP产生减少、细胞周期停滞甚至细胞凋亡。此外,控制线粒体质量的相关蛋白酶在卵巢细胞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CLPP、AFG3L2、PHB、OMA1、LONP1和PARL等在内的蛋白酶,其缺陷会导致相关线粒体疾病的出现,并加速卵母细胞衰老。

端粒是位于所有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DNA核苷酸序列和特异性蛋白。人类的端粒是由数千条连续的TTAGGG双链序列重复组成的。端粒DNA通常在3 '端以单链终止。这种特殊的配置阻止染色体的端到端结合,并提供保护。然而,在每个染色体复制过程中,端粒DNA的100~200个碱基对(base pair,bp)丢失,端粒逐渐变短。人类的端粒在一生中从10~15kb退化到2~5kb。因此,端粒也被称为有丝分裂时钟,而剩余的端粒显示了细胞的增殖能力。端粒末端复制问题由端粒酶复合物解决。端粒酶是一种与端粒相连的RNA酶,能够延长因DNA复制损失和缩短的端粒。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类卵巢细胞中的端粒酶活性降低。端粒酶活性在早期的窦状和排卵前卵泡以及排卵的卵母细胞中被检测到,但随着成熟,端粒酶活性显著降低。虽然端粒酶和FSH水平之间没有相关性,但端粒酶活性可能是卵巢功能年龄的良好指标。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AGEs)的形成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AGEs通过蛋白质交联或与特殊受体——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RAGE)结合导致组织损伤。AGE-RAGE交联导致细胞氧化应激。年龄引起的卵巢功能障碍可能与ART结果和卵巢储备相关。

一个健康的微环境,需要卵泡周围血管和旁分泌调节因子提供合适的氧气水平。具有血管形成良好和高氧水平(≥3%)的卵母细胞的受精和发育潜力更高。体外受精患者的卵泡周围血管的形成增加了活产率。

综上所述,年龄是卵巢衰老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可通过诸如线粒体DNA突变、自由基氧化系统、端粒及端粒酶和血管因素所引起的累积性损伤造成卵巢衰老,主要体现在卵泡数量、卵子质量及卵巢微环境等的改变。但增龄性卵巢损伤只是伴随现象,不是卵巢衰老的根本原因,卵巢衰老过程仍受其他多种因素影响。


来源:人卫妇产科学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