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5年9月5—6日,2025年肾脏病研究进展南方论坛暨医疗大数据论坛在广东省广州市成功举办。会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付平教授分享了题为“慢性肾脏病中西医结合一体化防治及医工结合华西思考与实践”的大会报告。
《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付平教授接受专访,分享华西团队十余年的探索经验与创新思路,为慢性肾脏病防治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助力推动我国肾脏病诊疗水平迈向新台阶。
第一个阶段可追溯至早期临床实践时期,那时我们获得的国家级纵向基金相对较少,且这些基金多用于基础研究。2007年起,我院开始进行亚专业细分,其中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成为我们首个取得显著成效的亚专业。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诸多未解决的问题,如置换液、抗凝等,进一步推动了医学领域的创新思考,促使我们最早在血液净化领域开启了医工结合的自由探索阶段,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转化。
截至目前,在CRRT领域,我们在置换液、抗凝模式、管路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相关产品已应用于临床。
2018年,华西医院推出了“华西9条”政策,搭建了医工结合平台。在此背景下,我们不再仅凭自主想象开展工作,而是开始与四川大学(川大)的工科团队,包括信息技术和生物医学团队等展开合作。同时,我们交叉融合了材料科学、流体力学(生物医学力学)等领域,招募了相关博士后研究人员,并组建了MDT团队,共同推进医工结合工作。
这一工作的原始理念是“problem based research”即“基于临床问题的科学研究”。自2007年亚专业细分后,各团队便开始关注临床中未解决的问题,并探讨是否能够解决或优化这些问题。当我们发现自身无法解决某些问题时,便开始寻求相关团队的合作,从而启动了医工结合的进程。
目前,我们近期取得了两大突破。一是滤器的研发。目前,CRRT所需的滤器全部依赖进口,尤其是带有抗凝功能的复杂滤器,价格高达2000至6000元。近期,我们在超亲水材料方面取得了突破,并且完成转化推进工作,顺利产出样品。若研发成功,这将是国内滤器领域的突破性工作。该项目落地后,我们下一步将转向普通滤器和透析器,甚至管路的研发。我们的愿景是在透析过程中无需使用肝素等抗凝剂,虽然这是一个长远目标,但早期结果对我们的想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是便携式CRRT机的研发。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一部分,该样机已于今年9月份问世,主要针对自然灾害、野外创伤后的CRRT治疗。我们计划在两年内获得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将产品推向市场。
此外,我们还启动了精准透析系统(CDDS)国产化研发。我们正基于临床问题,与工科团队合作优化技术。在国家政策鼓励技术知识产权和医工结合的背景下,我们期待这一领域的更多突破。
与此同时,我们还围绕大健康需求开展研究。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16个部门启动“体重管理年”活动,并组织制定《“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进一步凸显了肥胖问题的严重性。
我们在中药药食同源领域,经动物实验与人体试验,研发出一款可显著改善脂肪肝的产品,且意外发现其能提升肝脏解酒功能,进而推测对酒精肝可能有效,相关论文已发表,期待未来可以惠及更多人群。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最初旨在减少糖尿病及其引发的肾脏病,最终却发现产品可降低新发糖尿病风险、改善脂肪肝等关联问题,实现了疾病防治的早期前移。
近年来,医疗大数据的重要性逐渐受到关注。这类数据一方面来源于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另一方来源于各机构每年登记的透析数据。这些数据均为宝贵资源,唯有依托数据,才能清晰掌握疾病的现状、明确具体问题,以及梳理亟待解决的方向。
对于规模较小的医疗机构而言,仍有大量数据库建设空间。通过搭建疾病相关数据库,能够进一步挖掘疾病本身的规律。正如我们此前提及的,无论是医工转化还是科研工作,核心目标都是开展“基于临床问题的科学研究”。而只有先建立完善的数据体系,才能精准定位临床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性地探索解决方案,因此数据库建设至关重要。
当前,多数肾脏科已初步积累肾病相关基础数据,但仍有大量数据亟待补充完善。需要注意的是,数据库建设是一项复杂且前期投入大、短期难见成效的工作,因此各医疗机构的推进程度存在差异。不过,目前全国大型医院均已启动数据库建设,只是建设进度与完善程度不同。我们期待通过各方共同努力,进一步完善数据库体系,更高效地挖掘疾病规律、明确攻关方向,最终推动临床问题的解决。
付平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脏内科主任,华西肾脏病研究所所长;
国际肾脏病学者(ISN Scholar);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等23本期刊编委;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27项课题负责人;
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80余篇,其中SCI收录150余篇;
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和专著各1部;
获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华夏医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
国家发明及实用新技术专利46项,转化13项,其中1项2016年进入国家基本目录。
中国医学论坛报赵静薇采写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