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付平教授:慢性肾脏病中西医结合一体化防治及医工结合华西思考与实践

2025-10-04作者:壹声资讯
原创
微信图片_2025-09-08_130809_778.png


2025年9月5—6日,2025年肾脏病研究进展南方论坛暨医疗大数据论坛在广东省广州市成功举办。会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付平教授分享了题为“慢性肾脏病中西医结合一体化防治及医工结合华西思考与实践”的大会报告。


《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付平教授接受专访,分享华西团队十余年的探索经验与创新思路,为慢性肾脏病防治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助力推动我国肾脏病诊疗水平迈向新台阶。



video


Q1:您此次分享的“慢性肾脏病中西医结合一体化防治”,是基于当前慢性肾脏病临床治疗中的哪些痛点或未被满足的需求提出的?相比传统单一的中医或西医治疗模式,这种 “一体化防治” 在实际应用中,能为患者带来哪些更具体的获益?




关于慢性肾脏病的中西医结合一体化防治,我们其实已为此探索、思考了十几年。


首先,慢性肾脏病(CKD)的患病人群规模很大。早年研究显示,CKD患病率已达 10.8%,但当时患者对自身病情的知晓率还不足12.9%。即便如今各方持续努力,但目前知晓率仍未达到理想水平,与实际需求存在不小差距。然而,“知晓率低” 绝不等于 “危害小”,事实上,CKD对患者的健康威胁十分严重。


一旦确诊慢性肾脏病,多数患者的病情会呈现持续缓慢进展的态势,部分患者还可能快速发展至终末期肾病。无论是对患者个人、家庭,还是对国家医疗体系而言,这都会带来沉重负担 —— 不仅治疗成本高昂、并发症多,还会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从医疗资源消耗来看,这类患者仅占参保总人数的1%左右,却消耗了约6%的医保费用。从卫生经济学层面进一步凸显了开展CKD一体化防控的迫切需求。


但要做好慢性肾脏病的防控,单靠医生的力量远远不够。在大型医院,医生门诊接诊时间十分紧张,平均每位患者仅能分配5分钟,而慢性肾脏病的治疗过程中涉及大量饮食管理问题,比如 “低蛋白饮食可延缓肾病进展”,医生或许一句话就能说明,但患者大多难以理解 —— 不仅不清楚 “低蛋白饮食”具体指什么,即便告知0.6-0.8g/kg 体重的蛋白质摄入标准,他们也无法实际应用。


正因如此,慢性肾脏病的防控必须依靠团队协作,护士扮演着 “健康讲师” 的关键角色,负责为患者详细讲解疾病知识、饮食规范等内容;同时,我们还引入了营养师,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饮食指导。这套 “医生诊疗 + 护士宣教 + 营养师跟进” 的模式,我们已坚持实践了10年。


10年的努力取得了切实成效:在我们长期随访的患者中,病情进展速度明显延缓;通过对并发症的早期预判与干预,减少了治疗过程中的波折,同时也降低了医疗费用。总体来看,患者的治疗效果持续提升,医疗资源消耗不断优化。这一实践也让我们意识到,慢性肾脏病防控中,“团队协作管理” 是此前被忽视但至关重要的一环。当然,这仍属于初步探索,我们希望能为行业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当前,慢性肾脏病防控领域正迎来更为有利的政策支持环境,具体体现在两大核心层面:其一,新医保政策持续深化推进,为慢性肾脏病防控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与资源保障;其二,2025 年 5 月 23 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审议通过全球首个聚焦肾脏健康的决议,明确将肾脏疾病纳入全球优先关注的重大非传染性疾病(NCD)范畴。这一决策,必将推动各国卫生决策机构进一步提升对慢性肾脏病防控工作的重视程度,进而助力构建慢性肾脏病随访与管理的完整闭环体系。


从具体实施路径来看,若国家层面能出台针对性的法规与诊疗规范,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生便可参照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管理模式,明确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管理职责、服务标准与覆盖数量,实现对患者的规范化、常态化管理。构建 “社区筛查——三级医院诊疗——社区长期管理” 的分级协作体系:社区卫生机构承担患者早期筛查与初步评估的基础职能,及时识别高风险人群与早期患者;三级医院凭借专科优势,负责复杂病例诊疗、重症救治与治疗方案制定;患者病情稳定后,回归社区接受长期随访管理与健康指导。


在关键治疗环节,如透析治疗,“就近原则” 的落地实施已展现出显著优势,目前多数透析患者已采用该模式接受治疗。这一原则的推行,不仅能有效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避免优质医疗资源的过度集中与浪费,更能切实降低患者的就医成本。


以上,便是我们最初对慢性肾脏病防控的认知,以及多年来开展试点工作的核心内容与成果。


Q2:您提到的 “医工结合华西思考与实践”,华西团队在探索过程中,是如何将医学需求与工程技术精准对接的?比如在慢性肾脏病的早期筛查、病情监测或治疗方案优化等环节,是否有已落地的医工结合成果?



第一个阶段可追溯至早期临床实践时期,那时我们获得的国家级纵向基金相对较少,且这些基金多用于基础研究。2007年起,我院开始进行亚专业细分,其中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成为我们首个取得显著成效的亚专业。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诸多未解决的问题,如置换液、抗凝等,进一步推动了医学领域的创新思考,促使我们最早在血液净化领域开启了医工结合的自由探索阶段,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转化。


截至目前,在CRRT领域,我们在置换液、抗凝模式、管路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相关产品已应用于临床。


2018年,华西医院推出了“华西9条”政策,搭建了医工结合平台。在此背景下,我们不再仅凭自主想象开展工作,而是开始与四川大学(川大)的工科团队,包括信息技术和生物医学团队等展开合作。同时,我们交叉融合了材料科学、流体力学(生物医学力学)等领域,招募了相关博士后研究人员,并组建了MDT团队,共同推进医工结合工作。


这一工作的原始理念是“problem based research”即“基于临床问题的科学研究。自2007年亚专业细分后,各团队便开始关注临床中未解决的问题,并探讨是否能够解决或优化这些问题。当我们发现自身无法解决某些问题时,便开始寻求相关团队的合作,从而启动了医工结合的进程。


目前,我们近期取得了两大突破。一是滤器的研发。目前,CRRT所需的滤器全部依赖进口,尤其是带有抗凝功能的复杂滤器,价格高达2000至6000元。近期,我们在超亲水材料方面取得了突破,并且完成转化推进工作,顺利产出样品。若研发成功,这将是国内滤器领域的突破性工作。该项目落地后,我们下一步将转向普通滤器和透析器,甚至管路的研发。我们的愿景是在透析过程中无需使用肝素等抗凝剂,虽然这是一个长远目标,但早期结果对我们的想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是便携式CRRT机的研发。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一部分,该样机已于今年9月份问世,主要针对自然灾害、野外创伤后的CRRT治疗。我们计划在两年内获得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将产品推向市场。


此外,我们还启动了精准透析系统(CDDS)国产化研发。我们正基于临床问题,与工科团队合作优化技术。在国家政策鼓励技术知识产权和医工结合的背景下,我们期待这一领域的更多突破。


与此同时,我们还围绕大健康需求开展研究。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16个部门启动“体重管理年”活动,并组织制定《“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进一步凸显了肥胖问题的严重性。


我们在中药药食同源领域,经动物实验与人体试验,研发出一款可显著改善脂肪肝的产品,且意外发现其能提升肝脏解酒功能,进而推测对酒精肝可能有效,相关论文已发表,期待未来可以惠及更多人群。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最初旨在减少糖尿病及其引发的肾脏病,最终却发现产品可降低新发糖尿病风险、改善脂肪肝等关联问题,实现了疾病防治的早期前移。


此外,在慢性肾脏病中西医结合防治方面,针对临床未解决的问题 —— 如激素使用的副作用、血尿、内瘘后康复、疼痛缓解,我们已在肾脏科引入中医师,针对慢性肾脏病1~5期及透析患者,发现临床痛点,通过整合中医、针灸、艾灸等手段,构建综合防控体系,以期延缓疾病进展、减轻患者负担。


Q3:医疗大数据在慢性肾脏病防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您认为医疗大数据能为中西医结合一体化防治提供哪些支撑?比如在患者分型、疗效评估、预后预测等方面,华西团队是否有相关的探索或规划?



近年来,医疗大数据的重要性逐渐受到关注。这类数据一方面来源于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另一方来源于各机构每年登记的透析数据。这些数据均为宝贵资源,唯有依托数据,才能清晰掌握疾病的现状、明确具体问题,以及梳理亟待解决的方向。


对于规模较小的医疗机构而言,仍有大量数据库建设空间。通过搭建疾病相关数据库,能够进一步挖掘疾病本身的规律。正如我们此前提及的,无论是医工转化还是科研工作,核心目标都是开展“基于临床问题的科学研究”。而只有先建立完善的数据体系,才能精准定位临床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性地探索解决方案,因此数据库建设至关重要。


当前,多数肾脏科已初步积累肾病相关基础数据,但仍有大量数据亟待补充完善。需要注意的是,数据库建设是一项复杂且前期投入大、短期难见成效的工作,因此各医疗机构的推进程度存在差异。不过,目前全国大型医院均已启动数据库建设,只是建设进度与完善程度不同。我们期待通过各方共同努力,进一步完善数据库体系,更高效地挖掘疾病规律、明确攻关方向,最终推动临床问题的解决。


图片


付平教授



  • 教授,主任医师;

  • 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脏内科主任,华西肾脏病研究所所长;

  • 国际肾脏病学者(ISN Scholar);

  •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等23本期刊编委;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27项课题负责人;

  • 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80余篇,其中SCI收录150余篇;

  • 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和专著各1部;

  • 获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华夏医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

  • 国家发明及实用新技术专利46项,转化13项,其中1项2016年进入国家基本目录。



END



中国医学论坛报赵静薇采写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