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 血管组 周若琳 董漪
多模式干预措施可应用于卒中后的长期康复,但其临床意义尚不明确。已有一些研究发现多模式干预措施在控制危险因素[1]、改善生活质量[2]、预防认知下降[3]以及降低卒中复发[4]方面的作用并不优于常规护理。然而,另有一些研究表明多模式干预措施在降低卒中复发、改善生活质量[5]以及控制危险因素[6]方面的作用优于常规护理。《欧洲卒中行动计划》推荐在初步康复之后进行多模式协调干预以降低卒中复发。基于此,来自挪威科技大学(NTNU)的Torunn Askim教授团队开展了THE LAST-Long 试验,旨在探索多模式干预措施在预防卒中后功能下降中的作用是否优于常规护理,并于2025年ESOC大会上公布了研究结果。
LAST-Long是一项多中心、单盲、平行随机对照试验。在卒中发生后3个月将参与者纳入研究。并在6、12、18个月时进行随访评估。本研究纳入卒中后持续存在功能缺损且年龄≥18岁、mRS<5的患者,除外了预期寿命<12个月或者患有其他严重疾病以致难以配合本研究的患者。
Last-long检查表是卒中协调员用于结构化评估参与者的健康和生活方式、机体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和社会功能等领域的概况,每个领域涵盖多个子领域:
健康和生活方式:肢体活动,吸烟饮酒、药物、营养、疼痛、肌肉痉挛、其他合并症
机体功能:日常活动、灵活性、平衡能力、跌倒风险、视听功能、膀胱和肠道功能
认知和情绪:认知能力、沟通能力、疲惫感、情绪
社会功能:生活条件、家庭成员、护理人员、工作等
研究的协调员是私立医疗系统中的卫生专业人员,与患者共同设定个人目标并制定一个合适的治疗计划。协调员会在每个月的访谈会议中审查治疗目标和对应的治疗计划,并与患者共同修订下一个月的治疗计划。干预共持续18个月,要求至少一半的访谈会议是面对面的。
本研究共计筛选出1955名在卒中后3个月mRS<5的参与者,最终纳入301名参与者,其中干预组152人,对照组149人。两组所有基线特征均衡可比,大约四分之一的参与者年龄在80岁及以上,在卒中前,超过95%的参与者能够独立生活。基线情况如下:
研究中63%的参与者至少参加了75%的访谈会议,尽管疫情带来了一些挑战,但本研究仍然实现了至少50%的面对面访谈会议。死亡人数、新发血管事件以及住院次数在各组之间是均衡的。
本研究的主要终点为6、12、18个月时的mRS均保持相同的水平,这表明多模式干预并不优于标准护理。在使用线性混合模型调整了年龄、性别、mRS、院区和卒中严重程度等因素后,18个月时mRS的差异估计值仅为0.03。
本研究的次要终点使用混合模型分析18个月时的指标,包括Barthel指数、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体能状况量表(SPPB)、诺丁汉扩展日常生活活动量表(Nottingham E-ADL)、连线测验(TMT-B)、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显示两组之间所有指标均未达到统计学差异。两组在所有指标上随时间推移分数较稳定。这表明在预防肢体功能、认知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下降方面,多模式干预并不优于标准护理。上述结果也在随后的敏感性分析中得到了确认。然而,研究者将部分患者的随访期额外延长了6个月或12个月,一些指标之间的差距似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
通过Last-long试验提示,多模式干预措施是安全可行的,但在预防卒中后功能下降方面并不优于常规护理,这为多模式干预提供了更多的临床证据。
(原创内容,转载需申请授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