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每日新闻】聚院士智慧,领学术浪潮——大会报告精粹

2025-09-12作者:论坛报雨彤资讯
原创

画板 2.png


《CSCO每日新闻》版面概览


T4TK06C912 - 转曲_Print_01.jpg

T5TK05C912 - 转曲_Print_01.jpg


《CSCO每日新闻》具体内容


以下3位专家分别为大会报告主持嘉宾:马军教授、秦叔逵教授、李进教授


3f6b761967ebd5b76f4f5321a00351e8.jpg


报告名称:免疫炎症新靶点与肿瘤免疫治疗新途径及应用
报告者:曹雪涛院士


707fdee3958e498445c85e9c5ba1adb4.jpg


肿瘤免疫治疗作为当前肿瘤学领域的重要方向,在取得显著进展的同时,仍面临患者响应率有限、耐药性以及靶向策略不足等挑战。曹雪涛院士在报告中指出,应对这些挑战,须深入探索肿瘤微环境的免疫调控机制,从而发掘新靶点并发展更精准的治疗策略。近年来,曹雪涛院士团队围绕天然免疫识别、炎症调控、细胞死亡和肿瘤免疫逃逸等核心方向开展了系统性工作。在天然免疫方面,团队重点关注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关键免疫细胞的功能,探索其在识别肿瘤相关信号及激活抗肿瘤免疫应答中的作用,为改善免疫治疗耐受提供新思路。在细胞死亡机制研究中,团队发现了“核亡”这种新型细胞死亡方式,为靶向肿瘤细胞提供潜在新策略。曹院士强调,炎症调控在抗肿瘤免疫中具有关键意义,机体通过精确调控炎症的发生与消退,在抑制肿瘤发展的同时维持自身免疫稳定,该过程为肿瘤免疫治疗策略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在肿瘤免疫逃逸方面,团队从代谢重组、免疫检查点及微环境重塑等多个角度开展机制性探索,初步验证了若干新靶点在多种癌症类型中的转化潜力。在转化应用方面,团队正致力于开发新型免疫药物、工程化细胞疫苗和智能组合疗法等创新治疗策略,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以期拓宽肿瘤免疫治疗的受益人群并提升治疗效果。


报告名称:国家肿瘤规范化诊疗质控进展与方向
报告者:赫捷院士


843690143729d7cef87ec4ed4a35c9fe.jpg


近年来,中国在癌症防控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GLOBOCAN 2022估计,全球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1990万,死亡约973万;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483万,死亡约257万。鉴于我国肿瘤诊疗仍存在诊治水平参差不齐、指南规范执行不到位、诊疗信息共享不足等问题,国家颁布了系列政策,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全面推进癌症防治工作。国家肿瘤规范化诊疗质控工作进展主要体现在以“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为主线,推进六项核心业务,包括落实“织网行动”;打造全面抗肿瘤药物监测平台;夯实基础质控,提升安全改进目标;全面开展肿瘤单病种质控工作;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监测;整合多维度数据,促进临床学术能力提升。未来工作的重点方向将聚焦以点破局,由点及面,全面提升肿瘤诊疗质控整体效能;加强数据共建共享,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发挥国家资源优势。最后,赫捷院士发表恳切寄语:治疗聚力,筑牢工作根基;积累为要,铺就前行之路;坚定不移,共创时代新篇。肿瘤防控的漫漫长路,正是由一次次政策完善的探索、一场场临床实践的深耕、一组组监测数据的积累铺就而成。癌症防控路虽远,行则将至;质量改进事虽难,做则必成。愿大家以众志成城的合力、久久为功的韧劲,共同书写肿瘤防控事业的时代新篇章!


报告名称:放射免疫新进展
报告者:于金明院士


ce71dbc417052a15527d4fddfb30a7c1.jpg


当前,光子放疗、质子放疗、重离子放疗、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空间分割放疗以及超高剂量率放射治疗(FLASH-RT)等多种放射治疗技术蓬勃发展。技术创新与放疗方案的联合应用显著提升了临床疗效。目前多项学术议题仍在深入探讨中,主要包括新辅助化免达到病理学完全缓解(pCR)后是否仍需要继续新辅助免疫治疗;免疫治疗的最佳给药时机;免疫疗效与治疗顺序间的关联;免疫治疗的理想疗程设计;以及免疫与化疗联合应用中的顺序优化等。


在机制层面,放疗诱发免疫反应主要通过两大途径——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和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其中,区域淋巴结被认为是抗肿瘤免疫应答的关键场所,在免疫放疗中作用显著,当前研究焦点也涵盖区域淋巴结的个体化处理原则(由传统“逢结必切”逐步转向精准施策)。


放疗领域的迅速发展源于多学科间的创新融合与转化推动。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显著提高了放疗的根治比例;质子放疗等新技术推动了生物与物理水平上的自适应放射治疗发展;影像组学、基因组学及系统生物学共同促进了精准放疗体系的构建;放疗与其他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持续拓展;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正助力实现“一键式”智慧放疗服务的新模式。


以下3位专家分别为大会报告主持嘉宾:徐瑞华教授、虞先濬教授、刘连新教授


58103ee95e04e4f905ebbf5aeda6b173.jpg


报告名称:国家医学中心赋能——新时期临床研究与成果转化的实践和探索
报告者:樊嘉院士


90ac2426c1a9b1ddc6f56b821a55d40e.jpg


樊嘉院士在报告中介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历经88年的历史,在一代代大医生、大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在国家和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积极投入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推动医学创新发展,多个学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形成了以肿瘤学科群和泛血管学科群为特色的学科体系。医院于1983年创立临床试验机构,作为首批国家新药临床试验中心之一,始终致力于高能级临床试验平台建设,如生物治疗中心、分子病理中心等,以支持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转化,为临床研究全链条赋能。2015年12月,医院成立临床医学研究院,整合跨学科、跨领域、跨疾病、跨治疗的临床科学研究和资源,提高和加速临床医学科学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为推动新时期临床研究体系建设,医院多措并举,优化管理结构、整合资源、加大资助力度、信息化赋能,全面提质增效,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领衔首次由中国专家主导制定的全球肝癌防治纲领、微创脑脊接口治疗脊髓损伤下肢瘫痪、开发超声机器人、首批自研试剂试点备案成功、推动“中山智造”扬帆出海等,在推动多项高质量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开展的同时赋能临床实践。未来,医院将持续推进临床研究工作,全方位开展基础研究及临床转化,欢迎各位专家参与合作,全力推进多中心建设,培育和发展产业人才,共同保障研究质量和患者获益,建成国际一流的临床研究创新中心。


报告名称:乳腺肿瘤外科治疗的前世今生
报告者:宋尔卫院士


79b3c8375376a2aafdd6f5574c539e36.jpg


乳腺外科经历了从传统“大块切除”向精准微创模式的演进历程。


在“减法”即手术精准化方面,乳腺外科逐步确立了“保乳手术联合全身治疗”的理念,推动了国内保乳术及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的普及。随着临床证据积累,腋窝处理策略不断细化:从前哨淋巴结阴性即可豁免腋窝清扫,到部分阳性患者也可避免清扫,甚至开展豁免前哨活检的前瞻性研究。影像学、生物标志物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应用,共同推动手术方式由“扩大切除”迈向“精准靶向切除”,实现“减瘤而不损功能”的目标。


在“加法”即协同治疗方面,研究证实乳房重建并不增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风险,新辅助化疗也未显著增加重建并发症。此外,血管化淋巴结移植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淋巴系统功能重建,从而在提高治愈率的同时,显著提升患者满意度与生存质量。


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个体化治疗策略的丰富。多项临床研究表明,腔镜手术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具有良好的美容效果;机器人辅助乳腺癌根治术亦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局部消融、介入治疗和放射治疗等新型治疗模式正逐步替代传统手工操作,为患者提供更多元、更精准的治疗选择。


报告名称:鼻咽癌的免疫治疗
报告者:马骏院士


2f06d2076c0fbae6cabf55efb50315e5.jpg


报告系统阐述了免疫治疗在鼻咽癌这一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恶性肿瘤中的应用现状与未来方向。马骏院士指出,鼻咽癌在中国南方地区高发。由于其发病位置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治疗难度大,放疗一直是主要治疗手段。虽然放疗可有效改善局部控制,但远处转移仍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联合化疗虽能提升一定疗效,但毒副作用明显,晚期患者的治疗效果仍不理想。


近年来,免疫治疗为鼻咽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在鼻咽癌治疗中展现出确切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目前已成为晚期复发或转移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针对局部晚期鼻咽癌,CONTINNUM研究与DIPPER研究分别从不同治疗阶段探索了免疫治疗与放化疗联合应用的效果。结果表明,加入免疫治疗可显著提高高危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值得注意的是,在免疫治疗的支持下,有可能避免同期使用顺铂化疗,在确保疗效的同时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这意味着免疫联合治疗有望成为鼻咽癌新的标准治疗方案。


展望未来,马骏院士表示,尽管免疫治疗在鼻咽癌领域仍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但随着研究的持续深入和治疗策略的进一步优化,鼻咽癌有望逐步成为一种可控制的慢性疾病,甚至最终被彻底攻克。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胡岳 黄琳琳 桂晶晶 现场报道


END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