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什么是支原体和肺炎支原体? | 肺炎支原体肺炎

2024-03-25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原创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田地


一、病原学概述

支原体(Mycoplasma)是一类没有细胞壁、高度多形性、能通过滤菌器、可用人工培养基培养增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大小为0.1~0.3微米,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由于能形成丝状与分枝形状,故称为支原体。对人致病的支原体主要有肺炎支原体、溶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器支原体等。


Nocard等于1898年首先从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病灶中发现支原体,Dienes等于1937年首次从前庭腺炎患者脓液中分离出支原体,Chanock等于1962年人工培养支原体获得成功。


支原体革兰染色为阴性,但不易着色,一般用Giemsa染色,染成淡紫色。支原体主要以二分裂方式繁殖,亦可以出芽方式繁殖,分枝形成丝状后断裂呈球杆状颗粒。大部分支原体繁殖速度比细菌慢,适宜生长温度为35℃,最适pH值为7.8~8.0。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形成典型的“荷包蛋”状菌落。支原体抵抗力较弱,对热、干燥敏感,对75%乙醇、煤酚皂溶液敏感。


支原体广泛分布于土壤、污水、温泉或其他温热环境以及昆虫、脊椎动物和人体中。



  • 支原体可感染各种动物,长期存在于动物的呼吸道、口腔、泌尿生殖道、子宫和乳腺中,多呈隐性感染,少数会引起人和动物发病。

  • 携带支原体的动物排除的唾液、粪便、尿液和乳汁等都含有支原体,会污染周围环境;隐性感染或患病动物均可作为传染源

  • 人、猪、马、牛、羊、犬及非人灵长类、禽类、啮齿类等均是支原体的自然宿主。但一般多为机会致病菌或非致病菌,是人与动物体内正常菌群的组成菌。


二、支原体的类型


支原体的种类繁多,根据其生物学属别病性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01

生物学属别

根据16S rRNA和23S rRNA进化树同源性分析,将支原体归属于柔膜菌门(Tenericutes)、柔膜体纲(Mollicutes)。柔膜体纲有四个目(Order),7个科(Family),11个属(Genus)。支原体目(Mycoplasmatales)分为2个科,支原体科(Mycoplasmataceae)下分2个属,即支原体属(Mycoplasma)和脲原体属(Ureaplasma)。

02

致病类型

从人体中分离出的支原体有16个种,其中对人类致病性支原体主要有肺炎支原体(M.pneumoniae)、人型支原体(M.hominis)、生殖支原体(M.genitalium)、嗜精子支原体(M.spermatophilum);条件致病支原体主要有发酵支原体(M.fermentans)、穿透支原体(M.penetrans)、梨支原体(M.pirum)、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和微小脲原体(Ureaplasma parvum)。


不同类型的支原体的传播途径有所不同,主要包括:① 飞沫传播:如肺炎支原体;② 性接触传播:如生殖支原体、人型支原体、解脲脲原体、穿透支原体;③ 母婴传播:经阴道分娩时,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可有母亲传递给新生儿,导致新生儿感染。


三、肺炎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菌体大小为0.2~0.3微米,呈高度多形性,如球形、球杆状、棒状、分枝状和丝状等。肺炎支原体主要经飞沫传播,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但大多数发生于夏末秋初,以5~15岁的青少年发病率最高。


肺炎支原体依靠其顶端结构中的P1表面蛋白(170 kDa)和P30(32 kDa)作为主要的黏附蛋白,能使肺炎支原体黏附于呼吸道上皮细胞,定居后进入细胞间隙,产生代谢产物过氧化氢,使宿主细胞的触酶失去活力,纤毛运动减弱、停止乃至脱落消失,RNA及蛋白质合成减少,功能受损以至死亡脱落。


肺炎支原体P1基因具有高度保守的自然特性。研究者根据P1基因上两个重复区域RepMP4和RepMP2/3设计引物,将肺炎支原体分为P1-Ⅰ型和P1-Ⅱ型。随着研究的深入相继发现P1-Ⅰ型及P1-Ⅱ型变异株。有研究者通过分析肺炎支原体流行有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儿童患者,发现P1-Ⅱ型感染患儿的中位基线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较高,住院次数较多。两种基因型可能具有不同的致病潜力,在儿童中,P1-Ⅱ型菌株感染后更容易出现的下呼吸道感染可能。还有研究者发现在有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表现的患者中,P1-Ⅱ型更常见。还有报道P1基因型与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相关,日本学者发现在当地P1-Ⅰ型更容易出现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


肺炎支原体具有超抗原作用,能刺激炎症细胞在感染部位释放大量的淋巴因子(如TNF-α、IL-1、IL-6)引起组织损伤。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病理改变以间质性肺炎为主,又称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临床症状较轻,以咳嗽、发热、头痛、咽喉痛和肌肉痛为主,5~l0天后消失,但肺部X线改变持续4~6周才能消失。有时并发支气管肺炎,个别病人可见呼吸道外的并发症,如皮疹、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症状,这可能与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自身抗体出现有关。


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可产生血清特异性IgM、IgG及sIgA和致敏的淋巴细胞,但体液抗体保护作用不完全。呼吸道局部黏膜产生的sIgA对防止再感染有较强的保护作用。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可出现IgE介导的I型超敏反应,促使哮喘病急性发作。婴儿可以从母体获得抗体,以后逐渐消失。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版权所有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