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报告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钟南山
肺癌是世界及中国导致死亡最多的肿瘤之一,每年造成全球超过180万人死亡。中国每年新发肺癌70万人,相关死亡超过60万人,是中国第三位死因。绝大多数肺癌的形成是慢性过程,在局限期(未扩散)积极有效的干预,可以彻底治愈,因此,早诊早治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目前,肺癌早期诊治策略仍有许多问题亟须解决。近年来,我们研究团队在肺癌早筛早诊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包括在全国多地开展了社区万人筛查活动,基于大数据关联分析挖掘未知的肺癌高危因素;通过手绘数值化导航引导支气管镜外周肺结节活检,显著降低支气管镜导航路径规划时间、总手术时间及手术费用;研发处于前沿地位的人工智能及血浆游离DNA检测相结合等工具辅助高危结节的鉴别诊断和处理,减少89%的良性结节患者不必要的侵入性检查和(或)手术,并避免73%的恶性结节患者延迟治疗;以及开发了无管微创手术、介入消融、免疫靶向治疗等早期肺癌的治疗新手段等,改善肺癌患者远期预后,推进了肺癌早筛早诊早治及其精准化。
健康照护的“六域”及“六宝”
兼论内科危重症的全方位照护
报告者: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 王辰
健康与生命是人的终极利益。医学、卫生、健康三个概念彼此联系交融,但各有其主要属性。医学为道、为学,卫生为路、为行,健康为本、为果。
当代医学正在发生深刻转化,已经从初级阶段的“以疾病为原点”转化为当前的“以健康为原点”。
医学既关注个体,也应关注群体,前者对应临床医学,后者对应群医学。医学的基础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社会科学和方法、人文学科和文化,医学是一个综合的、巨大的体系,是万学所归,万学所终。
医学从“应对疾病”到“照护健康”的转变,以始为终,在“促防诊控治康”即(健康促进、预防、诊断、控制、治疗、康复)六个领域,以“语药械食居环”(语言、药物、刀械、饮食、起居、环境)六个“法宝”为支撑,形成“六合格局”,践行“大医学、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知行合一地实施全面健康照护。
报告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瞿介明
肺部感染是全球首位感染致死因素,疑难危重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病原因、传播规律与致病机制等诸多方面仍不明确。在本次的CTS会议上,瞿介明教授分享了其团队近十余年在疑难危重呼吸感染性疾病领域最新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成果。
针对成人严重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瞿教授团队开展的全国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揭示了中国SCAP常见病原体的分布和流行趋势,并构建了基于病原和宿主相关特征的疾病预后预测模型。针对国内外广泛流行的高致病性重症毒株——B7型腺病毒,深入开展宿主因子与病毒Fiber Knob互作的全新相关机制研究。
在过去三年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研究中,瞿教授展示了他们瑞金医院团队在疾病筛查、识别、治疗、预后预测及预防等领域的系列研究成果。利用单细胞质谱流式技术、蛋白质组学和单细胞RNA测序等多组学方法解析潜伏期无症状感染者和持续无症状感染者的免疫特征,尤其针对灭活新冠病毒疫苗不同接种状态(0、2、3剂)对于奥密克戎毒株感染与未感染个体的对照研究,从而系统阐述了灭活新冠病毒疫苗免疫学特征和固有免疫、细胞免疫方面具有的保护机制。在新冠治疗方面,瞿教授他们瑞金医院团队的探索性临床试验结果改写了新冠治疗指南,特别是关于羟氯喹的使用没有额外获益并会增加腹泻等不良反应的风险,为不支持应用羟氯喹治疗Covid-19提供了依据。
此外,瞿教授团队还专注于研究疑难重症呼吸感染性疾病的新型非抗生素治疗,包括间充质干细胞及其细胞外囊泡(MSCs & MSC-Evs)的治疗效果与机制,重点围绕间充质干细胞及其细胞外囊泡对于呼吸重症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耐药细菌肺部重症感染等领域的临床转化应用研究。
报告者:深圳市人民医院 陈荣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呼吸慢病)是一组病因复杂、异质性强的疾病,其患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也是“健康中国2030”重点防控对象。近年来,将多组学方法整合到呼吸慢病研究中,革新了我们对这一系列复杂疾病潜在分子机制的理解。疾病队列是推动呼吸慢病多组学研究的关键资源。队列与多组学方法的整合使我们能够全面了解呼吸慢病的分子基础,促进新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发现。通过多组学分析,可识别与疾病亚型和疾病进展相关的特定遗传变异、基因表达模式、蛋白质修饰和代谢谱。这些方法有潜力鉴定早期诊断的新型生物标志物,预测疾病进展,并指导个体化的治疗干预。
多组学方法具有巨大潜力,通过整合多组学数据,研究人员可以揭示遗传因素、环境暴露和分子途径在慢阻肺发病机制中的错综复杂相互作用。因此,呼吸慢病队列结合多组学技术具有重要意义:①系统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潜在分子机制;②高效筛选与临床特征紧密关联的分子特征和生物标志物;③有效发现临床终点指标和潜在治疗靶点。
然而,要实现多组学发现的临床转化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需要建立更大规模的疾病队列并收集相关的临床数据,以支持多组学数据的分析和解释;其次,还需要研发更稳健和便捷的检测方法,以便将多组学分析的结果转化为临床应用。未来应基于纵向队列,着重于学科交叉、技术研发和临床转化。最终,多组学整合将改善呼吸慢病的诊断、预后和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预后和减轻疾病负担。
9.15日上午
8:00~9:40
3层两江厅
转自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官方微信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