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引言
《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是美国胃肠病学会(American Gastroenterology Association,AGA)的官方杂志,是国际消化病学领域的高水平学术期刊,提供了胃肠病学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最新和权威报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是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是AGA在中国唯一官方指定授权发布《胃肠病学》杂志翻译的单位。
每月两期,一起了解胃肠疾病学术前沿信息!
<第50期>
电针可缩短胃癌腹腔镜切除术后肠麻痹持续时间: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通讯作者:
孙建华教授,江苏省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郭静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背景与目的
电针或可缩短胃癌腹腔镜切除术后肠麻痹(POI)持续时间,但现有证据有限。本研究旨在评估电针在缩短胃癌腹腔镜术后患者POI持续时间及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方面的疗效。
方法
这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在中国7家医院开展,纳入2021年10月27日至2023年12月21日接受胃癌腹腔镜切除术的585例患者。所有参与者均接受围手术期标准护理,并被随机分配至4次电针组、4次假电针组或仅接受标准护理组。主要观察指标为首次排气时间,次要观察指标包括首次排便时间、饮食恢复时间、生活质量、术后活动及住院时长。
结果
578例患者纳入全分析集分析。电针组首次排气时间较假电针组和标准护理组分别缩短12.96小时(95% CI:-19.17至-6.75;P<0.001)和24.46小时(95% CI:-30.61至-18.30;P<0.001)。电针组首次排便时间亦显著缩短(较假电针组:-15.41小时,95% CI -27.73 至-3.09,P=0.007;较标准护理组:-24.66小时,95% CI, -36.76至-12.55,P<0.001)。电针组发生POI持续时间延长的概率显著低于加电针组(组间差异-0.41,95% CI -0.66至-0.16,P<0.001)和标准护理组(组间差异-0.56,95% CI -0.82至-0.31,P<0.001),且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
电针能有效缩短胃癌患者腹腔镜切除术后肠麻痹持续时间,降低术后肠麻痹持续时间延长的发生风险。
图文摘要
研究者说
这篇研究论文是一项设计严谨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旨在系统评估电针(EA)对胃癌患者腹腔镜切除术后肠麻痹(POI)的治疗效果。研究在中国7家医院开展,采用严格的随机分组和盲法设计,共纳入585例接受腹腔镜胃癌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假电针组和标准护理组。研究团队制定了详细的标准化操作流程,由经验丰富的针灸师执行干预,确保治疗的一致性。主要观察指标是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这一临床常用的胃肠功能恢复标志,次要指标则全面涵盖了首次排便时间、饮食耐受情况、术后活动能力、住院时长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等多个维度的临床相关参数。
研究结果显示出电针治疗在改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方面的显著优势。数据分析表明,与假电针组和标准护理组相比,电针组患者的首次排气时间中位数分别缩短了12.96小时和24.46小时,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在次要结局方面,电针组患者的首次排便时间也明显提前,与两个对照组相比分别缩短15.41小时和24.66小时。值得注意的是,电针组患者POI持续时间延长(定义为术后72小时仍无排气)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此外,通过标准化的生活质量量表评估发现,电针组患者在术后72小时及4周随访时的整体健康状况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胃肠症状如便秘、疼痛等得到更好缓解。在安全性方面,电针治疗仅引起轻微不良反应,如局部皮下血肿和短暂头晕,未报告任何严重不良事件,证实了该疗法的良好安全性。
讨论部分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入分析。在作用机制方面,研究者指出选用的穴位组合(内关PC6、足三里ST36和上巨虚ST37)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现代研究表明,ST36穴位的刺激能够通过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抑制促炎细胞因子释放,同时增强肠道蠕动;PC6穴位则与缓解术后恶心呕吐密切相关。这种多靶点的协同作用可能是电针疗效的关键所在。在临床意义方面,研究者强调,与现有术后康复方案相比,电针提供了一种安全、经济的辅助治疗选择。EA方案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成本,具有卫生经济学优势。研究还发现,电针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术后活动能力,这对预防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具有重要价值。
同时,研究者也客观指出了本研究的若干局限性。首先,主要结局指标如排气、排便时间依赖患者主观报告,可能存在测量偏倚。虽然研究尝试通过护士定期提醒来减少误差,但未来仍需开发更客观的评估方法,如实时肠鸣音监测技术。其次,在亚组分析中发现,电针对远端胃切除术患者效果显著,但对近端胃切除术患者疗效有限,可能与手术方式对迷走神经的损伤程度不同有关,这提示需要针对不同手术方式制定个体化的电针方案。此外,研究排除了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因此结果在复杂病例中的普适性仍需验证。
该研究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证实电针能安全、有效地加速胃癌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减少POI相关并发症。其创新性设计和显著疗效为中西医结合实践提供了范例,未来须进一步探索机制、扩展适应人群,并优化干预方案以提升临床转化价值。
译者简介
译者
周姝彤
医学博士
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发表多篇核心及SCI文章,主要研究方向为消化道肿瘤发生与代谢异常、炎症水平及肠道菌群紊乱的关系等。
审核
施海韵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
副教授、青年博导
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副教授,青年博导。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微生态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肠道疾病专业副召集人,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青年论坛副召集人。入选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等多项人才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多次在DDW、APDW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做汇报交流并获青年研究者奖。主要研究方向:炎症性肠病、结直肠肿瘤与肠道微生态。
总审核
张澍田
主任医师、教授
博士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院长,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临床医学协同研究创新联盟秘书长,中国医院协会第三、四届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七届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九届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六届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十届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第四、五届会长,亚太消化内镜学会第六、七届委员,世界华人消化医师协会第一届会长,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主编,中华消化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副主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消化中心简介
西城院区
通州院区
顺义院区
西城院区:位于首都核心区(前门南、天坛西)
通州院区: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
顺义院区:位于首都机场附近的后沙峪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