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跟着病例学 | 预混胰岛素方案转换及剂量调整

2023-11-29作者:论坛报苌田田资讯
原创
本期作者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何斌斌


图片




病 例

患者张某,女,70岁,因“口干、多饮、体重下降19年”入院。患者19年前感口干、多饮,每日饮水约2 L,体重下降10 kg,无眼干,无怕热、心慌、手抖,无发热。

于我院门诊就诊,空腹血糖(FBS)13 mmol/L,2 h血糖33 mmol/L。诊断为2型糖尿病,既往使用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尚可。2年前因血糖控制不佳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目前降糖方案为“赖脯胰岛素注射液50早18 U+晚16 U皮下注射;二甲双胍缓释片0.5 g,bid 口服”。

近半年血糖控制欠佳,空腹及餐后血糖均在15~16 mmol/L左右,无视物模糊,左下肢足部偶有麻木。夜尿多为2次,为进一步诊治就诊。

既往合并高血压5年,目前予以奥美沙坦氨氯地平80 mg/5 mg口服降压,血压控制在125~140/75~88 mmHg。



入院查体

血压:142/81 mmHg,体重:50.4 kg,体质指数(BMI:22.85 kg/m2



入院后辅助检查

①生化检查:血肌酐 89 µmol/L,TG 2.22 mmol/L、TC 3.04 mmol/L、LDL-C 1.59 mmol/L、HDL-C 0.92 mmol/L;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甲功未见异常;尿糖(3+)、尿酮体(-)。

②糖代谢情况:HbA1c 11.6%

图片

③并发症:

24小时尿蛋白(-)

眼底照相:未见异常;

四肢多普勒:正常范围;

震动感觉阈值测定:正常。

颈部血管B超:左侧颈动脉斑块形成。



入院诊断

2型糖尿病;

高血压病3级 很高危组;

血脂异常;

左侧颈动脉斑块。


图片

病例特点分析

  • 患者老年女性,糖尿病病史19年,病程长。

  • 患者既往使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尚可,随着病程的延长,血糖控制欠佳,改用预混胰岛素,目前血糖仍然控制差,空腹及餐后血糖均高

  • 患者入院后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提示胰岛素储备功能差,进餐后无明显胰岛素分泌高峰。

  • 患者非肥胖体型。


经验总结
本例患者降糖方案的制定


该患者非酮症酸中毒起病,诊断糖尿病初期使用口服降糖药显示降糖效果良好,因此糖尿病分型考虑为“2型糖尿病”。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血糖控制欠佳,目前正在接受预混胰岛素每日2次的降糖治疗,但血糖显著升高,HbA1c 11.6%。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和《2型糖尿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临床专家指导意见》推荐,对于2型糖尿病已经使用每日2次预混胰岛素且经过充分的剂量调整治疗3个月以上,血糖控制仍然不佳(HbA1c>7.0%者,建议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包括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基础-餐时胰岛素方案和每日3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方案。


对于该患者,我们首先选择使用CSII。根据目前胰岛素剂量起始总量为18 U+16 U=34 U,胰岛素泵基础率0.7 U/h,早6 U-中6 U-晚6 U餐前皮下注射。根据血糖调整为基础率7点~17点 0.8 U/h、17点~7点 0.7 U/h,早7 U-中7 U-晚7 U餐前皮下注射。

👇

如转为“三短一长”,方案可以为长效胰岛素17 U,三餐前速效胰岛素早7 U-中7 U-晚7 U皮下注射。

👇

基于患者胰岛功能欠佳,年龄偏大,例患者希望简化胰岛素治疗方案,因此将胰岛素泵转换为合适比例的预混胰岛素皮下注射。通过计算发现30/70的预混胰岛素比例更合理,早餐前22 U+晚餐前16 U皮下注射。

👇

患者空腹及晚餐前血糖仍未达标,早晚各加2 U。餐后血糖未达标,可考虑联合二甲双胍或α-糖苷酶抑制剂等口服降糖药物,直到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达标为止。该患者最终方案为门冬胰岛素30早餐前26 U+晚餐前20 U,联合二甲双胍500 mg早餐后口服。


胰岛素泵转换为预混胰岛素的方法
图片


① 计算预混胰岛素比例

早餐前:早餐前胰岛素剂量/(中餐前胰岛素剂量+早晚餐间基础率)

晚餐前:晚餐前胰岛素剂量/(晚餐至早餐前基础率)。


② 计算剂量

早餐前:早中餐前胰岛素剂量+早晚餐间基础率;

晚餐前:晚餐前胰岛素剂量+晚餐至早餐前基础率。


上述患者计算过程

① 计算预混胰岛素比例:早餐前7/(7+0.8×10)=7/15,晚餐前6/(0.7×14)=6/10。因此,30/70的预混胰岛素比例更合理

② 计算剂量:早餐前:7 U+15 U=22 U,晚餐前6 U+10 U=16 U


预混胰岛素的剂量调整
图片


预混胰岛素是指将短/速效与中效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胰岛素制剂。早餐前胰岛素管理的血糖包括早餐后血糖、中餐前血糖、中餐后血糖和晚餐前血糖;晚餐前胰岛素管理的血糖包括晚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

因此,根据晚餐前血糖调整早餐前胰岛素剂量,根据空腹血糖调整晚餐前胰岛素剂量。具体方法可参考如下:

图片


图片
划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空腹及餐前血糖的控制目标。此外,若晚餐前和空腹血糖达标时,出现餐后血糖仍高于目标值,建议可于该餐加用降餐后血糖的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或DPP-4抑制剂等,不建议同时使用胰岛素促泌剂。



版权说明





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论坛报“领航计划”项目专题,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请联系【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内分泌】申请授权


特别推荐:CDS2023第“壹”现场




点击上方图片,查看更多会议精彩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