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限时福利】一文详解胃SMT的内镜治疗

2025-10-13作者:论坛报马山资讯
原创

【温馨提示】

本篇文章因版权问题,仅作为限时福利,14天后阅读入口关闭,精彩内容不再可见,感兴趣请立即解锁全文。


胃SMT内镜治疗

作者:张华


胃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是一类起源于胃壁黏膜下层及以下层次的肿瘤性病变,以间质瘤、平滑肌瘤、神经内分泌肿瘤最为常见。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革新,内镜下治疗已成为直径<2 cm、无恶性征象SMT的首选治疗方式,其核心优势在于微创、恢复快、并发症少。本文将系统梳理胃黏膜下肿瘤内镜下治疗的关键技巧,涵盖术前评估、常用技术操作要点、并发症防治及术后管理,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01
胃SMT治疗适应证及禁忌证


1.内镜下切除的适应证

(1)对于术前检查怀疑或活检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存在恶性潜能的肿瘤,特别是对于术前评估肿瘤直径≤2 cm疑似GIST且复发转移风险低并可能完整切除的可内镜下切除;对于肿瘤直径>2 cm的疑似低风险的GIST,术前评估除外淋巴结或远处转移者,在保证肿瘤可完整切除的前提下,可考虑在内镜治疗技术成熟的单位由具丰富经验的内镜医师开展内镜下切除。

(2)有症状(如出血、梗阻)的SMT。

(3)术前检查怀疑或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良性、但病人不能规律随访或随访期内瘤体短时间增大及内镜治疗意愿强烈的病人。


2.内镜下切除的禁忌证

(1)明确发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的病变。

(2)对于部分明确发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的SMT,为获取病理需检查结果大块活检,可视为相对禁忌证。

(3)经过详细的术前评估,确定为一般情况差、无法耐受内镜手术者。


02
术前精准评估:治疗成功的基础


术前评估的核心目标是明确肿瘤性质、大小、位置、起源层次及与周围血管、器官的关系,避免盲目治疗。精准的评估不仅能筛选出适合内镜治疗的病例,更能降低术中风险


影像学评估:明确肿瘤 “解剖特征”

高清内镜检查

通过白光内镜观察肿瘤表面黏膜是否光滑、有无溃疡、糜烂或出血,初步判断肿瘤良恶性倾向(如表面溃疡、质地硬韧多提示恶性风险升高)。对于位于胃底、胃体等部位的肿瘤,需调整内镜角度完整暴露肿瘤形态。

超声内镜(EUS)

这是术前评估的 “金标准”。需重点关注以下指标:

· 起源层次:明确肿瘤位于黏膜肌层、黏膜下层还是固有肌层,这直接决定治疗技术的选择(如黏膜下层肿瘤多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固有肌层肿瘤需联合黏膜下挖除术);

· 大小与回声:测量肿瘤最大径(直径>2cm 时需谨慎评估恶性风险),观察内部回声是否均匀(如间质瘤多表现为低回声,神经内分泌肿瘤多为中等回声);

· 边界与血供:边界清晰、无包膜侵犯提示良性可能性大,内部丰富血流信号需警惕恶性或血管性病变。

计算机体层摄影(CT)

对于直径>3 cm 或EUS提示可能侵犯浆膜层的肿瘤,需通过增强 CT 评估肿瘤与胃周血管、器官(如胰腺、肝脏)的关系,排除远处转移。


病理活检:明确肿瘤病理性质

对于EUS提示恶性风险较高(如固有肌层起源、直径>2 cm、内部回声不均)的肿瘤,需在治疗前通过 EUS 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EUS-FNA)获取病理组织,明确肿瘤性质:

操作技巧

穿刺时需避开肿瘤内部坏死区,选择肿瘤边缘血供丰富区域,多次穿刺(3-5 次)以提高标本阳性率;

注意事项

对于直径<1cm 的肿瘤,FNA 活检阳性率较低,可省略活检直接行内镜下切除,术后通过病理标本明确诊断。


03
常用内镜治疗技术:操作要点与选择策略


胃黏膜下肿瘤内镜下治疗技术主要包括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需根据肿瘤起源层次、大小选择合适的技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适用于黏膜下层起源的肿瘤

ESD主要用于治疗起源于黏膜下层、无浆膜侵犯的肿瘤(如直径<2 cm 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平滑肌瘤),核心是通过 “剥离” 黏膜下层组织完整切除肿瘤,避免损伤固有肌层。

操作步骤与技巧

· 标记:使用氩离子凝固术(APC)或电凝钩在肿瘤边缘 5mm 处标记,明确切除范围;

· 黏膜下注射:在标记点外侧注射 “甘油果糖 + 亚甲蓝 + 肾上腺素” 混合液,使黏膜层与固有肌层分离,注射时需分点多次注射,确保黏膜层充分抬起(抬举征阳性);

· 切开与剥离:先用电凝钩切开标记点外侧的黏膜层,再用 IT 刀或 Dual 刀沿黏膜下层缓慢剥离,剥离过程中需保持视野清晰,避开黏膜下血管(遇小血管可直接电凝止血,大血管需用止血夹夹闭后再切断);

· 创面处理:切除肿瘤后,用止血夹闭合创面黏膜缺损,若创面有渗血,可用 APC 或热活检钳止血。

关键注意事项

对于黏膜下层血管丰富的肿瘤,术前可在黏膜下注射含肾上腺素的溶液(浓度 1:100000)减少出血;

剥离时若发现肿瘤与固有肌层粘连,需放慢剥离速度,避免误切固有肌层导致穿孔。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适用于固有肌层浅层起源的肿瘤

ESE 适用于起源于固有肌层浅层、未侵犯浆膜层的肿瘤(如直径 2~3cm 的间质瘤),相比 ESD,ESE 需“挖除”部分固有肌层组织,操作难度更高。

操作要点

· 黏膜下注射与切开:同 ESD,但需增加注射剂量,使肿瘤充分突出于胃腔;

· 肿瘤暴露与挖除:切开黏膜层后,用 IT 刀或钩刀沿肿瘤与固有肌层的边界分离,逐步挖除肿瘤,挖除过程中需注意保护浆膜层(若浆膜层出现小破损,可用止血夹夹闭);

· 创面处理:挖除肿瘤后,若固有肌层缺损较小(<1cm),可用止血夹直接闭合;若缺损较大,需用 “荷包缝合” 技术(多枚止血夹联合尼龙绳)闭合创面,防止术后穿孔。

风险控制技巧

挖除时若肿瘤与浆膜层关系密切,可在浆膜层表面喷洒生物蛋白胶,增强浆膜层韧性;

术中需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若出现腹痛、腹胀,需及时行腹部 X 线检查,排除穿孔。


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适用于固有肌层深层或浆膜侵犯的肿瘤

EFTR 适用于起源于固有肌层深层、已侵犯浆膜层或部分突向胃外的肿瘤(如直径>3 cm 的间质瘤),需“全层切除”胃壁组织(从黏膜层到浆膜层),术后需闭合胃壁全层缺损。

操作核心技巧

· 肿瘤定位与标记:通过 EUS 明确肿瘤在胃壁的投影位置,标记范围需包括肿瘤周围 1cm 的正常胃壁组织;

· 全层切开与切除:先用 ESD 技术切开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再用钩刀或超声刀切开固有肌层和浆膜层,完整切除肿瘤(若肿瘤部分突向胃外,需用抓钳将肿瘤拉回胃腔后再切除);

· 胃壁缺损闭合:这是 EFTR 成功的关键,需使用 “全层缝合技术”:用多枚止血夹交替夹闭胃壁缺损的两侧,再用尼龙绳穿过止血夹的孔道,收紧尼龙绳使缺损闭合(若缺损直径>2cm,需联合使用生物蛋白胶加固)。

术后监测重点

EFTR 术后需禁食 24~48 小时,监测患者有无发热、腹痛、腹水(可通过腹部超声检查),排除腹腔感染或迟发性穿孔。


04
并发症防治:降低治疗风险的关键



胃黏膜下肿瘤内镜下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包括出血、穿孔、腹腔感染,需在术中预防、术后及时处理。


出血:最常见并发症,分为术中出血和术后迟发性出血
术中出血预防与处理

· 预防:在手术过程中注射要充分,可使较大血管裸露,有利于电凝止血;黏膜下注射时加入肾上腺素(浓度 1:100000),减少黏膜下血管充血;剥离或挖除过程中,对直径>1mm 的血管先进行预防性电凝止血后再切断;

· 处理:少量渗血可用 APC 或热活检钳止血;活动性出血(喷血或涌血)需立即用止血夹夹闭出血点,若止血困难,可联合使用止血粉(如氧化纤维素)喷洒创面。

术后迟发性出血处理

术后出血表现为呕血、黑粪或便血等,严重者可有失血性休克的表现,多发生于术后1周内,但也可出现于术后 2~4周。如出现呕血黑粪量较多、色较鲜艳、血红蛋白下降较明显等症状时,应及时行内镜检查。

处理:立即行急诊内镜检查,仔细观察创面,若发现有活动性出血,用热电咬钳或金属夹夹闭止血。术后出血往往与术后血压控制不佳、胃酸对残留血管的腐蚀等因素有关。同时给予质子泵抑制剂(PPI)静脉滴注抑制胃酸分泌,减少创面腐蚀。


穿孔:最严重并发症,分为术中穿孔和术后迟发性穿孔
术中穿孔预防与处理

· 预防:剥离或挖除时保持视野清晰,避免盲目操作;对于固有肌层起源的肿瘤,避免过度牵拉导致浆膜层撕裂;

· 处理:术中发现穿孔(如视野中出现气体或腹腔脂肪组织),需立即用止血夹夹闭穿孔处,若穿孔直径>1 cm,需联合使用尼龙绳荷包缝合;术后给予抗生素(如头孢哌酮舒巴坦)预防感染,禁食72小时。

术后迟发性穿孔处理

表现为术后突发剧烈腹痛、腹肌紧张、发热;

处理:立即行腹部 CT 检查明确穿孔位置,若穿孔较小且无明显腹水,可保守治疗(禁食、胃肠减压、抗生素、PPI);对于积液者可进行腹腔穿刺置管等保持引流通畅;若穿孔较大或合并腹腔感染,经保守治疗感染无法局限或合并严重的腹腔感染,需转外科行腹腔镜或开腹手术修补。


腹腔感染:多继发于穿孔

预防重点在于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术后若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需及时行腹部超声或 CT 检查,明确有无腹水;若存在积液,需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同时根据细菌培养结果调整抗生素。


05
术后管理:促进恢复与长期随访


短期术后管理:促进创面愈合
饮食管理

ESD/ESE 术后:禁食24 小时后,可进食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粥、面条),1 周后恢复普通饮食;

EFTR 术后:禁食48~72 小时,待胃肠功能恢复后(排气、排便),再逐步过渡饮食,2 周内避免辛辣、坚硬食物。

药物治疗

术后常规给予 PPI口服 4-8 周,抑制胃酸分泌,促进创面愈合;

若术后出现腹痛,可给予解痉药物,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防止刺激创面。


长期随访:监测肿瘤复发

胃黏膜下肿瘤术后需长期随访,尤其是恶性或潜在恶性肿瘤(如间质瘤、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国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诊治专家共识(2023版)推荐要点建议消化道黏膜下肿瘤随访策略如下图:


image.png


06

结语


胃黏膜下肿瘤内镜下治疗的成功依赖于“精准评估-合理选术-精细操作-规范管理”的全流程把控。术前通过EUS+CT明确肿瘤解剖特征,通过活检明确病理性质;术中根据肿瘤起源层次选择 ESD、ESE或EFTR,注重止血与防穿孔技巧;术后加强并发症监测与长期随访,才能实现“微创治愈”的目标。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如内镜机器人、磁控胶囊内镜),未来胃黏膜下肿瘤的治疗将更加安全、高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临床获益。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