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放疗患者的营养支持:基于 2025GPS 项目肿瘤患者营养治疗中心的实践与探索

2025-09-17作者:论坛报小吕资讯

放疗患者的营养支持:基于2025GPS项目肿瘤患者营养治疗中心的实践与探索

 

 

引言:放疗患者不可忽视的“营养困境”

放疗作为肿瘤治疗的核心手段之一,已在头颈部肿瘤、胸部肿瘤(如肺癌、食管癌)、腹部肿瘤(如直肠癌、胰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据《中国肿瘤放射治疗指南(2024版)》数据显示,约60%-70%的肿瘤患者在治疗全程需接受放疗,其通过高能射线破坏肿瘤细胞DNA、抑制肿瘤增殖的作用已得到临床证实。然而,放疗在精准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射线照射区域的正常组织造成损伤,引发一系列消化道、黏膜及代谢相关的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往往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出现“营养困境”,成为影响放疗疗效、增加治疗风险的关键因素。

 

临床数据显示,放疗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40%-80%,其中头颈部肿瘤、食管癌患者因放疗直接损伤口腔、咽喉及食管黏膜,营养不良发生率更是超过75%。此类患者常因口腔黏膜炎、吞咽疼痛、味觉改变、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减少进食,导致能量及蛋白质摄入不足;同时,肿瘤本身引发的高代谢状态、放疗导致的组织修复需求增加,进一步加剧了“摄入不足-消耗增加”的营养失衡矛盾。若未及时干预,不仅可能导致放疗中断(据统计,营养不良患者放疗中断率较营养良好者高3倍),还会增加感染、贫血、组织愈合延迟等并发症风险,最终降低患者生存质量、缩短生存期。

 

2025GPS项目肿瘤患者营养治疗中心(以下简称“GPS营养中心”)以“精准化、全程化、多学科化”为核心理念,致力于构建放疗患者营养支持的全周期管理体系。本文将结合GPS营养中心的实践经验,从放疗相关营养问题的机制、营养支持的重要性、规范化实施路径及管理策略等方面,系统探讨放疗患者的营养支持方案,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放疗相关营养问题的发生机制与临床特征

放疗对营养状态的影响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肿瘤本身影响+放疗组织损伤+患者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放疗部位因损伤的正常组织不同,引发的营养问题也呈现出差异化特征,需针对性识别。

 

 

(一)核心机制:从“摄入障碍”到“代谢紊乱”

1. 消化道黏膜损伤:进食的“物理屏障”被破坏  

放疗的电离辐射会损伤消化道黏膜细胞的DNA,导致黏膜上皮脱落、修复障碍,形成炎症或溃疡。口腔黏膜(放疗剂量≥30Gy时易出现)、食管黏膜(胸部放疗常见)、胃肠道黏膜(腹部放疗为主)的损伤,会直接引发疼痛、吞咽困难、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这些症状是导致患者“不敢吃”“不能吃”的主要原因。例如,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后出现Ⅲ-Ⅳ度口腔黏膜炎时,吞咽疼痛评分可达7-10分(VAS评分),甚至无法吞咽流质食物;食管癌患者放疗后食管黏膜水肿、溃疡,可能出现“进食梗阻感”,导致固体食物摄入完全受阻。

 

2. 味觉与嗅觉改变:进食的“感官动力”丧失  

头颈部放疗(尤其是照射腮腺、颌下腺等唾液腺,或舌、鼻咽部)会损伤味觉受体细胞及嗅觉神经,导致患者出现“味觉减退”“味觉倒错”(如将甜味感知为苦味)或“嗅觉丧失”。临床数据显示,约60%的头颈部放疗患者在放疗第2-3周出现味觉改变,其中20%~30%的患者味觉功能需6个月以上才能部分恢复,少数患者甚至遗留永久性味觉障碍。味觉与嗅觉的异常会显著降低食物的“适口性”,导致患者食欲下降,即使无明显疼痛也不愿主动进食。

 

3. 唾液腺功能抑制:消化的“初始环节”受损  

腮腺、颌下腺等唾液腺对放疗高度敏感,放疗剂量20Gy时即可出现唾液分泌减少,剂量≥40Gy时唾液分泌量可减少50%以上,表现为“口干症”。唾液不仅具有润滑口腔、保护黏膜的作用,还能通过淀粉酶初步分解淀粉、促进食物吞咽——唾液分泌不足会导致口腔干燥、食物黏附于食管壁,进一步加重吞咽困难;同时,唾液中的溶菌酶减少还会增加口腔感染风险,形成“口干-感染-疼痛”的恶性循环,进一步影响进食。

 

4. 肿瘤相关高代谢:营养的“消耗需求”激增  

肿瘤细胞的无序增殖需消耗大量能量及蛋白质(肿瘤组织的葡萄糖利用率是正常组织的2-3倍),导致患者处于“高代谢状态”;而放疗引发的组织损伤(如黏膜修复、炎症反应)会进一步增加能量及营养素(如蛋白质、维生素C、锌)的需求。据测算,放疗期间患者的能量需求较普通人群增加10%-20%(约25-30kcal/kg/d),蛋白质需求增加至1.2-1.5g/kg/d(严重营养不良或恶病质患者需达1.5-2.0g/kg/d)——若摄入未同步增加,将导致“负氮平衡”,引发肌肉流失、免疫力下降。

 

5. 心理因素与治疗认知偏差:主动进食的“心理障碍”  

部分患者因对放疗副作用的恐惧、对肿瘤预后的焦虑,易出现情绪低落、食欲抑制;此外,“饿死肿瘤”的错误认知(认为减少进食可抑制肿瘤生长)、过度忌口(如拒绝摄入“发物”“肉类”)等误区,也会导致患者主动限制饮食,加剧营养不足。

 

 

(二)不同放疗部位的营养问题特征

放疗部位不同,营养问题的侧重点存在显著差异,GPS营养中心通过临床实践总结了以下典型特征,为精准干预提供依据:

 

| 放疗部位       | 核心营养相关副作用                | 营养问题表现                          | 发生率(临床统计) |

|----------------|-----------------------------------|---------------------------------------|--------------------|

| 头颈部肿瘤     | 口腔黏膜炎、口干、味觉改变        | 吞咽疼痛、进食量锐减、口腔感染        | 75%-90%            |

| 胸部肿瘤(肺、食管) | 食管炎、恶心、食欲下降            | 吞咽梗阻感、胸骨后疼痛、进食恐惧      | 60%-80%            |

| 腹部/盆腔肿瘤  | 恶心呕吐、腹泻、肠黏膜损伤        | 营养吸收障碍、脱水、电解质紊乱        | 50%-70%            |

| 全身放疗       | 多器官黏膜损伤、骨髓抑制          | 严重营养不良、免疫力衰竭              | 80%-95%            |

 

 

二、放疗患者营养支持的核心价值:不止“补营养”,更是“保疗效”

临床实践及大量研究证实,科学的营养支持并非单纯“补充食物”,而是放疗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更能直接提升放疗耐受性、降低并发症风险、改善治疗结局。GPS营养中心基于500余例放疗患者的随访数据,总结了营养支持的四大核心价值:

 

 

(一)维持体重与肌肉量:放疗“耐受底线”的保障

体重下降是放疗患者营养不良的重要标志,也是导致放疗中断的首要原因。当患者体重在短期内(1个月内)下降超过5%,或放疗全程体重下降超过10%时,放疗相关副作用(如黏膜炎、骨髓抑制)的发生率会增加2-3倍,且常因体力不支、血象异常(如白细胞过低)被迫降低放疗剂量或暂停治疗。

 

营养支持通过补充足量能量与蛋白质,可有效延缓体重下降速度。例如,GPS营养中心对86例头颈部放疗患者的干预显示:接受规范化营养支持(包括口服营养补充剂+饮食指导)的患者,放疗全程体重下降率平均为3.2%,而未接受干预的对照组为8.7%;同时,干预组患者的肌肉量(通过生物电阻抗法测量)下降幅度仅为对照组的1/3。肌肉量的维持不仅能提升患者体力,还能减少放疗后疲劳综合征(CRF)的发生——肌肉是能量代谢的重要器官,肌肉流失会导致能量储备不足,加剧疲劳感。

 

 

(二)增强免疫力:降低感染并发症的“防线”

放疗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同时营养不良会进一步削弱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的活性,使患者处于“免疫脆弱状态”。临床数据显示,营养不良的放疗患者感染发生率(如肺炎、口腔炎、尿路感染)高达35%-50%,而营养良好者仅为10%-15%

 

营养支持通过补充蛋白质(免疫细胞合成的原料)、维生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D)、矿物质(如锌、硒),可有效增强免疫力。例如,GPS营养中心对食管癌放疗患者的研究发现:每日补充1.5g/kg蛋白质+200mg维生素C的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Ⅲ-Ⅳ度)发生率为12.5%,显著低于未补充组(28.3%);同时,感染相关住院天数平均缩短2.3天。

 

 

(三)促进黏膜修复:缩短副作用持续时间的“关键”

口腔黏膜炎、食管炎、肠黏膜损伤等放疗副作用的愈合,依赖于充足的蛋白质(如胶原蛋白合成)、维生素(如维生素A促进上皮细胞生长)及能量供应。营养不良会导致黏膜修复延迟,使副作用持续时间延长——例如,普通患者口腔黏膜炎的愈合时间约为7-10天,而营养不良患者可延长至2-3周,期间患者需长期依赖流质饮食,进一步加剧营养失衡。

 

GPS营养中心的实践显示:对出现Ⅲ度口腔黏膜炎的头颈部放疗患者,给予含高蛋白(乳清蛋白)、谷氨酰胺(黏膜修复必需氨基酸)的肠内营养制剂,同时补充维生素B族(促进黏膜代谢),黏膜炎愈合时间平均缩短3.5天,患者恢复半流质饮食的时间提前2.8天。

 

 

(四)改善生活质量与远期预后:提升治疗“综合获益”

营养支持不仅能减少放疗副作用,还能直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EORTC QLQ-C30(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量表)评估发现,接受营养支持的放疗患者,在“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等维度的评分均显著高于未干预组;同时,营养良好的患者放疗后1年、3年生存率分别较营养不良患者高15%-20%10%-15%(据《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23年研究数据)。这一结果的核心逻辑在于:营养支持保障了放疗的顺利完成,减少了并发症对身体的长期损害,同时维持了患者的身体机能,为后续康复或综合治疗(如化疗、手术)奠定基础。

 

 

三、放疗患者营养支持的规范化实施路径

GPS营养中心强调,放疗患者的营养支持需遵循“全程化、精准化、个体化”原则,分为放疗前储备期、放疗中干预期、放疗后康复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目标、评估重点及干预措施各有侧重。

 

 

(一)第一阶段:放疗前储备期(放疗前2-4周)——“未雨绸缪,打好营养基础”

#目标:

识别高营养风险患者,通过饮食调整或营养补充,提升患者的营养储备(尤其是能量、蛋白质及微量元素),为耐受放疗副作用做好准备。

 

#核心措施:

1. 营养风险筛查与评估  

   - 采用国际通用的NRS-2002量表(营养风险筛查量表)进行初筛,对评分≥3分的患者(高营养风险),进一步通过主观全面评定法(SGA) 或微型营养评定法(MNA) 进行详细评估,同时结合生化指标(如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体重变化(近1个月体重下降率)、饮食摄入量(近1周进食量减少比例),明确营养状态分级(正常、轻度营养不良、中度营养不良、重度营养不良)。  

   - GPS营养中心建立了“放疗患者营养评估电子档案”,将评估结果与肿瘤类型、放疗部位、放疗剂量计划关联,自动生成高风险预警(如头颈部肿瘤、食管癌患者默认列为高风险)。

 

2. 个体化饮食指导  

   - 对营养状态正常或轻度营养不良患者,通过营养师一对一指导,调整饮食结构:  

     - 能量:每日摄入25-30kcal/kg(如60kg患者每日1500-1800kcal),可通过增加主食(如米饭、面条)、适量脂肪(如坚果、橄榄油)实现;  

     - 蛋白质:每日摄入1.2-1.5g/kg(如60kg患者每日72-90g),优先选择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瘦肉、鱼虾、豆制品),分3-5次摄入(避免单次过量增加消化负担);  

     - 微量元素:补充富含维生素C(新鲜蔬果)、维生素A(胡萝卜、动物肝脏)、锌(牡蛎、瘦肉)的食物,促进黏膜修复与免疫力维持。  

   - 对中度营养不良患者,在饮食指导基础上,每日补充口服营养补充剂(ONS200-400kcal(如乳清蛋白粉、全营养配方粉),分2次在两餐间服用,避免影响正餐摄入。

 

3. 纠正基础营养问题  

   - 对存在贫血(血红蛋白<110g/L)的患者,补充铁剂(如硫酸亚铁)、维生素B12及叶酸;  

   - 对存在脱水或电解质紊乱的患者,通过口服补液盐或调整饮食(如补钾可食用香蕉、橙子)纠正,确保放疗前身体处于稳定状态。

 

 

(二)第二阶段:放疗中干预期(放疗期间,通常为4-6周)——“动态调整,应对副作用”

#目标:

密切监测放疗副作用对营养状态的影响,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案,确保患者在放疗期间维持基本营养需求,避免体重过度下降及严重营养不良。

 

#核心措施:

1. 动态监测与评估(每周1次)  

   - 监测指标:体重(每周固定时间、空腹、穿相同衣物测量)、饮食摄入量(通过24小时饮食回顾法记录)、副作用分级(如口腔黏膜炎采用WHO分级标准、腹泻采用CTCAE分级标准)、生化指标(每2周复查白蛋白、前白蛋白、血常规);  

   - GPS营养中心开发了“营养监测APP”,患者可每日记录饮食量、副作用症状(如吞咽疼痛评分),营养师通过后台实时查看,及时发现问题(如连续3天进食量减少50%以上,立即启动干预)。

 

2. 根据副作用调整饮食形态与内容  

   放疗中副作用会动态变化,需针对性调整饮食,核心原则是“减轻消化道负担、保证营养摄入”:  

   - 口腔黏膜炎/吞咽疼痛(头颈部、胸部放疗):  

     - 饮食形态:从软食(如粥、烂面条)过渡到流质(如米汤、牛奶、匀浆膳),避免粗糙、辛辣、过烫(温度<40℃)食物;  

     - 营养补充:选择顺滑、易吞咽的ONS(如短肽型配方粉),可加入少量蜂蜜调味(避免过甜),通过吸管缓慢饮用(减少食物与黏膜的接触);  

     - 口腔护理:每次进食后用温盐水或碳酸氢钠溶液漱口,保持口腔湿润,减少感染风险。  

   - 恶心呕吐(胸部、腹部放疗):  

     - 饮食原则:少食多餐(每日5-6餐),避免空腹或过饱,选择清淡、易消化食物(如苏打饼干、馒头、清蒸鱼);  

     - 进食时间:放疗前1小时或放疗后2小时进食,避免放疗期间进食;  

     - 营养补充:若呕吐频繁,可通过静脉补充葡萄糖、电解质及维生素,避免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 腹泻(腹部、盆腔放疗):  

     - 饮食原则:选择低渣、易消化食物(如白粥、面条、煮鸡蛋),避免高纤维(如芹菜、韭菜)、油腻、生冷食物;  

     - 水分补充:每日饮用1500-2000ml温开水或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  

     - 营养补充:若腹泻严重(每日>5次),可选用短肽型或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减少肠道负担,同时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

 

3.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衔接  

   - 优先选择肠内营养(通过口服或管饲),符合“肠道优先”原则,可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减少感染风险;  

   - 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启动肠外营养支持:  

     - 口服或管饲肠内营养无法满足60%能量需求超过5天;  

     - 严重口腔黏膜炎(Ⅳ度)或食管炎,无法吞咽任何食物;  

     - 严重腹泻(Ⅲ-Ⅳ度),肠内营养不耐受;  

     - 出现严重呕吐(Ⅲ-Ⅳ度),导致营养摄入完全中断。  

   - GPS营养中心采用“多学科会诊(MDT)”模式,由营养师、放疗科医生、消化科医生、临床药师共同评估肠外营养的指征,制定个性化配方(如调整葡萄糖、脂肪乳、氨基酸的比例),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电解质,避免并发症(如肝功能损伤、高血糖)。

 

 

(三)第三阶段:放疗后康复期(放疗结束后1-3个月)——“循序渐进,促进恢复”

#目标:

逐步恢复正常饮食,修复放疗损伤的组织,补充放疗期间的营养消耗,预防远期营养相关并发症(如肌肉减少症、营养不良复发)。

 

#核心措施:

1. 饮食过渡与营养强化  

   - 随着放疗副作用的缓解(如口腔黏膜炎愈合、腹泻停止),逐步从流质、半流质饮食过渡到软食,最终恢复普通饮食,过渡过程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如每次增加1种新食物,观察2-3天无不适再增加量);  

   - 继续强化蛋白质摄入(每日1.2-1.5g/kg),重点补充优质蛋白,促进肌肉修复与再生(如鱼肉、鸡肉、豆制品);  

   - 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新鲜蔬果、全谷物),预防放疗后便秘(因放疗可能导致肠道蠕动减慢)。

 

2. 肌肉量恢复干预  

   - 对放疗后肌肉流失明显的患者,采用“营养+运动”联合干预:  

     - 营养方面:补充亮氨酸(肌肉合成的关键氨基酸,可通过牛肉、鸡蛋、乳清蛋白摄入);  

     - 运动方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轻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及抗阻运动(如弹力带训练),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促进肌肉合成。

 

3. 长期随访与管理  

   - 放疗结束后1个月、2个月、3个月进行营养复查,评估体重恢复情况、饮食摄入情况及生化指标,对仍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如体重未恢复至放疗前水平、前白蛋白偏低),继续给予饮食指导或ONS补充;  

   - GPS营养中心建立了“放疗后营养随访档案”,通过电话、APP等方式进行远程指导,解答患者饮食疑问(如“放疗后能否吃海鲜”“如何补充营养不增加胃肠负担”),同时开展患者教育课程(如线上直播“放疗后营养康复指南”),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四、GPS项目肿瘤患者营养治疗中心的管理创新:构建“精准化、全程化”营养支持体系

2025GPS项目肿瘤患者营养治疗中心在传统营养支持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化平台、多学科协作、患者教育”三大创新,实现了放疗患者营养支持的规范化、精准化管理,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

 

 

(一)信息化平台:实现营养管理“全程可追溯、动态可调整”

GPS营养中心构建了“放疗患者营养管理信息化系统”,整合了营养评估、方案制定、监测随访、数据统计四大功能模块,实现了营养管理的全流程数字化:  

1. 营养评估模块:医生或营养师输入患者的肿瘤类型、放疗部位、体重、饮食情况、生化指标等信息后,系统自动通过NRS-2002SGA量表进行评分,生成营养风险等级及评估报告,同时推荐初步干预方案(如饮食指导、ONS补充);  

2. 方案制定模块:营养师根据系统推荐及患者个体情况(如过敏史、基础病),制定个性化营养方案,包括每日能量、蛋白质目标,饮食种类建议,ONS类型及用量,系统自动将方案同步至患者APP及放疗科医生工作站;  

3. 监测随访模块:患者通过APP每日记录体重、饮食量、副作用症状,系统自动生成趋势图,若出现异常(如体重骤降、进食量锐减),立即向营养师发送预警;营养师通过系统定期随访,调整营养方案,并记录随访结果;  

4. 数据统计模块:系统可实时统计放疗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营养支持有效率、放疗中断率等数据,为临床研究及质量改进提供依据。

 

信息化平台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营养管理的效率(营养师人均管理患者数量从20例增至40例),还实现了营养方案的动态调整,避免了“一刀切”的干预模式。

 

 

(二)多学科协作(MDT):打破“单一科室管理”壁垒

放疗患者的营养问题往往涉及放疗科、营养科、消化科、口腔科、临床药师等多个学科,GPS营养中心建立了“放疗患者营养MDT团队”,通过定期会诊(每周1次)解决复杂营养问题:  

- 放疗科医生:提供放疗方案(剂量、部位、预期副作用),评估患者放疗耐受性,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放疗计划;  

- 营养师:主导营养评估与方案制定,监测营养状态变化,调整营养支持措施;  

- 消化科医生:处理放疗相关消化道并发症(如严重腹泻、食管炎),评估肠道功能,判断肠内营养耐受性;  

- 口腔科医生:处理口腔黏膜炎、口干症,提供口腔护理指导,促进口腔黏膜修复;  

- 临床药师:评估营养制剂(如ONS、肠外营养配方)与患者用药的相互作用,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如某些抗生素与肠内营养制剂同服可能影响吸收)。

 

例如,某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期间出现Ⅳ度口腔黏膜炎,无法吞咽任何食物,且合并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MDT团队会诊后,制定了“肠外营养(调整葡萄糖比例,控制血糖)+口腔护理(碳酸氢钠漱口+生长因子凝胶涂抹)+降糖药物调整”的综合方案,患者口腔黏膜炎在1周后缓解,顺利恢复肠内营养,未中断放疗。

 

 

(三)患者教育: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让营养支持“落地生根”

GPS营养中心认识到,患者及家属的配合是营养支持成功的关键,因此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患者教育,提升其营养认知水平:  

1. 入院教育:患者放疗前入院时,由营养师进行一对一营养宣教,讲解放疗可能出现的营养问题、营养支持的重要性、饮食调整的基本原则,发放《放疗患者营养手册》(图文并茂,包含食谱示例、副作用应对方法);  

2. 定期讲座:每周举办“放疗营养科普讲座”,由营养师、医生讲解“放疗后如何吃”“ONS的正确使用方法”“常见营养误区纠正”等内容,同时设置互动环节,解答患者疑问;  

3. 线上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APP推送营养科普文章(如《头颈部放疗患者的流质饮食食谱》《放疗腹泻如何调整饮食》)、短视频(如“ONS冲泡教程”),方便患者随时查阅;  

4. 家属培训:邀请患者家属参与教育活动,指导家属如何协助患者准备食物(如将食物打成匀浆、制作易吞咽的营养餐)、监测患者饮食情况,形成“医院-家庭”联动的营养管理模式。

 

患者教育的开展,显著提升了患者的依从性——GPS营养中心数据显示,接受系统教育的患者,ONS补充依从性从60%提升至85%,放疗期间饮食调整的正确率从55%提升至90%

 

 

结语:以营养为“翼”,助力放疗患者跨越治疗难关

放疗患者的营养支持是一项“全程化、精准化、多学科化”的系统工程,其价值不仅在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更在于保障放疗的顺利实施、降低并发症风险、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与远期预后。2025GPS项目肿瘤患者营养治疗中心通过构建“信息化平台+多学科协作+患者教育”的管理体系,为放疗患者营养支持的规范化实施提供了实践范本。

 

未来,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放疗患者的营养支持将向“更精准、更个体化”的方向迈进——例如,通过基因组学、代谢组学技术识别患者的营养需求差异,制定“量体裁衣”的营养方案;通过人工智能技术预测患者放疗期间的营养风险,实现“提前干预、主动预防”。我们相信,以营养为“翼”,将帮助更多放疗患者跨越治疗难关,走向康复。

 

本文作者:

刘俪玭

北京医院 放疗科 主治医师

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放射治疗学博士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北京医院院内课题1项 以第一作者发表SCI 9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27.7分 北京健康促进会肺癌诊疗专委会委员 北京精准放射医学学会肿瘤放射诊疗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纵膈肿瘤学组组员

 

陈小华北大医疗鲁中医院肿瘤科 肿瘤科主任 主任医师

先后在全国及省级刊物发表论文6篇 参与科研课题2项 现为CSCO(中国肿瘤临床协作中心)会员 淄博市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常见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特别是肺恶性肿瘤、胃恶性肿瘤、乳腺恶性肿瘤、大肠恶性肿瘤、食管恶性肿瘤、卵巢恶性肿瘤、淋巴瘤等常见恶性肿瘤的化疗,肝脏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恶性积液的处理,分子靶向药物、生物制剂治疗恶性肿瘤,注重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晚期肿瘤患者及慢性癌痛的姑息性治疗。

 

高阳北大医疗鲁中医院肿瘤科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