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规范镇痛 无痛生活——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张倩

2019-02-01作者:数字报管理员经验
癌痛规范化治疗

一、基本病史资料

1、患者,女,72岁。

2、病史:患者因发现左乳肿物7年2014-12-26于外院行左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左乳浸润性导管癌,可见脉管瘤栓,同侧腋窝淋巴结可见转移癌(45/46)。免疫组化:ER(+),PR(+),Her-2(-)。术后行6个周期多西他赛+比柔吡星化疗,后续行局部放疗(具体不详)。2015-5开始口服来曲唑2.5mg qd至今。

2018-05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骶部及双下肢疼痛,为间断性锐痛,偶有酸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无发热,患者自行口服芬必得 0.4g 日三次,未行其他诊疗,症状持续存在。于2018-06-31查胸腹增强CT示:右中肺多发结节,考虑转移。考虑部分体及双侧肋骨、髂骨多发骨转移。全脊柱MRI平扫提示颈、胸、腰椎多发肢体信号异常,考虑转移瘤。我院病理会诊手术病理切片:(左)乳腺浸润性导管癌Ⅱ级。免疫组化:ER(+100%)、PR(+70%)、Her-2(1+)、P53(-)、Ki-67(+5%)。给予卡培他滨1.5g bid po d1-14 q21d抗肿瘤治疗1周期,唑来膦酸4mg治疗骨转移,同时给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口服,根据滴定原则调整至40mg q12h po。 患者因未遵医嘱,擅自活动,腰骶部疼痛加重3天,于2018-07-20再次返院。

3、既往癌痛治疗过程:盐酸羟考酮缓释片40mg q12h po,阿片耐受。

二、癌痛规范化诊疗初期评估

1、主诉:左侧乳腺癌术后3年余,腰骶部疼痛加重3天。

2、疼痛评估:部位:腰骶部; 性质:持续性酸痛; 疼痛分类:躯体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 疼痛评分:NRS 8-10分; 加重因素:活动; 伴随症状:平卧于床行动受阻;沟通减少担忧未知;情绪躁烦睡眠障碍; 食欲减退进食下降。

3、体格检查:T 36.2℃,P 90次/分,R 20次/分,BP 149/80mmHg,PS 2。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左乳缺如,左侧胸壁可见一长约15cm横行手术切口瘢痕,愈合较好。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90次/分,律齐。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紧张。双下肢轻度指凹性水肿。各椎体无压痛。

4、诊断:左侧乳腺癌(术后) TXN3M0 ⅢC期,浸润性导管癌Ⅱ级,化疗6周期后,局部放疗后,内分泌治疗后,复发,多发骨转移。

三、癌痛规范化治疗

001.jpg

002.jpg

003.jpg

004.jpg

005.jpg

006.jpg

四、总结与讨论

病例小结:该患者系老年女性,乳腺癌椎体转移,明确的诊断对治疗药物的选择有重要指导;癌痛患者的全程管理,需要对患者的疼痛进行持续动态的评估,在规范化镇痛及抗肿瘤、抗骨转移治疗下使患者疼痛缓解。但再次出现的疼痛加重了患者的思想负担、情绪低落,在关注疼痛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对患者精神心理因素进行疏导,加强人文关怀,通过连用辅助止痛药物(包括抗抑郁等药物)、加强医护协作、医护患及家属沟通增进信任、增加依从性、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重拾生活信心。

癌痛药物治疗方面讨论:止痛治疗还需标本兼治,规范化镇痛联合抗肿瘤治疗不可或缺; 根据吗啡耐受情况选择滴定流程,缓释剂型方便安全且有效; 副作用可预判,初期即加用通便药物,耐受性好; 止痛还需辅助用药,联合镇痛提高疗效; 镇痛全程需关注心理,加强疏导,做到“四全照顾”。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