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当地时间4月15-18日,2023年第50届欧洲钙化组织学会(ECTS)年会已于英国利物浦成功召开。
作为欧洲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在肌肉骨骼领域工作的主要组织,ECTS始终致力于推动欧洲钙化组织领域和骨骼肌肉疾病的卓越研究开展,并使研究成果惠及骨代谢疾病患者。此次大会的顺利召开更是为提升广大医务工作者对骨骼疾病领域前沿进展的了解、促进诊疗水平的提升贡献力量。
图1 ECTS大会主席 Bo Abrahamsen教授,图片来源:https://twitter.com/ECTS_science
值此契机,本期“骨舞健言”荣幸地特邀北京医院骨科主任、创伤专业组长文良元教授就本次ECTS大会热点摘要、骨骼疾病领域研究进展等话题分享精彩见解与点评。现将内容整理如下,与广大同道共襄盛宴、共话前沿。
文良元 教授
北京医院
北京医院骨科主任,创伤专业组长
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创伤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骨与关节损伤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学组委员、下肢学组委员
北京医学会骨科分会委员及创伤学组委员
北京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创伤协作组主任委员
SICOT中国创伤部常委
中国老年学及老年医学分会骨科分会常委
中国老年医学会骨与关节分会创伤工作组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教会骨科分会骨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及创伤学组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研究会理事及老年康复分会常委
AO、OTC中国区讲师
(上滑查看更多信息)
可否请您简要介绍下本次大会整体情况及骨质疏松症临床诊疗进展的内容?
文良元教授:ECTS大会是欧洲骨骼肌肉研究领域的传统盛会,本次大会由欧洲钙化组织学会(ECTS,the European Calcified Tissue Society)和骨研究学会(BRS,the Bone Research Society)联合举办,也是一次涵盖肌肉骨骼领域的最新发现、创新和前沿进展的学术盛会。
据数据统计,本次会议包含403份摘要、331份壁报,包含100个口头汇报、83个研讨会,从临床和基础/转化研究的角度出发,围绕骨质疏松症及其他骨矿盐疾病、儿童骨病、罕见性骨病等的最新进展开展精彩讨论。
整个会议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在开场环节中设置了椎体骨折中关于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 以及如何选择抗骨松药物的讨论。此外,为激发更为热烈的学术火花,特别设置两场临床和基础的主题辩论,分别聚焦“是否需要开展补充维生素D对骨骼影响的进一步试验”和“培养的骨细胞系对研究骨细胞生物学的意义”等问题。
聚焦骨质疏松症临床诊疗方面,此次大会报道的骨质疏松症最新进展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
骨松流行病学研究
1.髋部骨折患者死亡率:随访10年以上的韩国前瞻性队列研究(P256)[1]
在这项韩国髋部骨折前瞻性队列研究中,调查了1952例患者至少随访10年患者的死亡率。寿命表分析预测髋部骨折确诊后1年、3年、5年和10年的死亡率分别为17.1%、32.9%、46.7%和71.4%。髋部骨折患者骨折后死亡率持续增加,10年死亡率超过70%。在男性和未接受手术的患者中,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高龄、男性、未手术者死亡率高,应通过优化治疗降低病死率。
2.前瞻性队列研究:2型糖尿病(T2DM)表型与骨折风险(COP03)[2]
本项研究重点关注T2DM患者的β细胞功能、胰岛素敏感性和骨折风险之间的关系,纳入429名胰岛素缺乏症(低β细胞功能,高胰岛素敏感性)患者、1176名高胰岛素血症(高β细胞功能、低胰岛素敏感性)患者和2772名经典T2DM表型(低β细胞功能,低胰岛素敏感性)患者。在β细胞功能低但胰岛素敏感性高的人群中,观察到总体骨折和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MOF)率较高的趋势。
3.术前维生素D缺乏与中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一年死亡率增加有关—倾向评分匹配(PSM)研究(P043)[3]
本研究探讨髋部骨折患者术前维生素D状态对术后死亡率的影响,纳入2015年至2020年210例因单侧髋部骨折接受手术干预的老年患者,将患者分为维生素D缺乏症(<20ng/mL)和对照组,结果显示121名患者(57.6%)被诊断为维生素D缺乏症。维生素D缺乏症组的患者年龄更大,女性比例明显更高,术前痴呆、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更高,基线血清白蛋白(ALB)水平更低,周围神经阻滞。PSM后,被诊断为维生素D缺乏症的患者一年死亡率显著较高(21.5% vs 6.3%,p=0.011),一年独立行走率显著较低(67.1% vs 84.8%,p=0.016)。血清维生素D预测一年死亡率的AUC为0.656(p=0.006),最佳临界值为16.21ng/ml。本研究通过回顾性PSM设计,在中国南方人群中提供了新的证据,表明维生素D缺乏与手术干预后第一年的死亡率显著升高和无辅助行走率较低有关。
二
骨密度与骨折风险的关系
1.骨质疏松临床试验中12、18个月与24个月时全髋骨密度(THBMD)变化与骨折风险降低之间的关系(P267)[4]
使用来自21项骨质疏松药物的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试验的个体患者数据,包括10项双膦酸盐、1项奥达那替布、2项激素疗法、3项甲状旁腺激素(PTH)受体激动剂、4项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以及1项地舒单抗。研究共纳入74,070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2.2~100.0个月。荟萃分析显示,12、18和24个月时THBMD的治疗相关变化与椎体、髋部、非椎体和所有骨折风险的降低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05)。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这些相关性更强。
图2 荟萃分析结果统计图[4]
三
椎体骨折治疗相关研究
1.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3天绝对卧床时间是否足够?(P265)[5]
绝对卧床(ABR)是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Fs)保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ABR延长可能会增加患者的病情。本研究旨在确定接受保守治疗的老年OVFs患者的最佳绝对卧床时间。选取初次保守治疗的134例OVFs患者。44例患者行3天ABR, 90例患者行7天ABR。比较两组患者伤后1、4、12周的压缩率(compression rate,CR)和局部后凸角(local kyphotic angle, LKA),以及任何并发症如肺炎、深静脉血栓形成,根据电子病历进行谵妄、已知与ABR相关的尿路感染等检查。伤后1、4、12周,两组CR、LK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天ABR组的ABR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43.4%,3天ABR组为22.7%(p=0.02)。3天ABR组的住院时间(12.8天)显著短于7天ABR组(16天)(p=0.01)。综合考虑影像学结果、预后、并发症、患者便民性和经济影响等因素,3天的绝对卧床时间是OVFs保守治疗的合适时期。
2.性别对症状性椎体脆性骨折治疗后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的影响(LB-P023)[6]
本项随机临床研究比较了椎体成形术(VP)和保守治疗(CT)对症状性椎体骨折(VF)患者疼痛进展和生活质量(QL)变化的影响,观察到23%的受试者出现慢性背痛,症状性VF后疼痛和生活质量的变化因患者性别而异,女性的变化状况更差,与接受的治疗类型无关。
本次ECTS大会内容详实丰富,全面覆盖了骨质疏松流行病学、骨密度与骨折风险以及相关椎体骨折治疗等内容,取得诸多成果的同时引人深思。骨质疏松疾病长期以来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诸多患者的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因此,对于临床医生,如何汲取前沿研究进展并将其转化为临床实践经验是十分关键的。希望随着骨骼疾病研究不断突破,骨松患者可以享受到更加满意的治疗效果。
基础研究是推动疾病诊治的基石,本次ECTS 2023涉及骨质疏松症相关的重要基础研究可否请您向读者介绍一下?
文良元教授:本次会议中骨质疏松症相关的基础研究,主要涵盖成骨细胞与骨形成、破骨细胞与骨吸收、骨细胞和机械生物学、遗传学与表观遗传学等方面。以下撷取研究精华进行分享。
一
破骨细胞与骨吸收
1.两种代谢不同的破骨细胞群的特征:与骨质疏松症发展的可能联系(COP23)[7]
破骨细胞(OCL)具有多样性,单核细胞(MN)来源的MN-OCL和树突状细胞(DC)来源的DC-OCL,在代谢和吸收能力上的存在差异,对这些OCL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确定特异性靶向病理性OCL的方法。
2.在骨祖细胞而非破骨细胞前体细胞中条件性敲除Bmpr1a可预防雄性小鼠甲状腺功能亢进诱导的骨质疏松(PLO13)[8]
在Bmpr1afl/fl;Osx:Cre-小鼠来源的成骨细胞和骨组织中,随着甲状腺功能亢进,核因子-κB 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骨保护素比值升高,而Bmpr1afl/fl;Osx:Cre+小鼠来源的成骨细胞和骨组织中RANKL/骨保护素比值没有升高,这表明甲状腺激素(TH)可能通过骨形态发生蛋白(BMP)途径在成骨细胞中间接作用于破骨细胞生成和骨吸收。综上所述,成骨型BMP受体Bmpr1a是导致雄性小鼠甲状腺功能亢进导致骨质丢失的主要原因。
二
骨形成
1.RANKL缺失对骨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P215)[9]
RANKL KO小鼠在SSC谱系的分化缺陷与RANKL的缺失特异相关。说明RANKL对骨干细胞非常重要。
图3 组间对比结果统计图(Mann-Whitney检验)[9]
三
抗骨松药物作用机制
1.艾地骨化醇通过调控SIRT1-Nrf2信号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衰老,从而预防卵巢切除诱导的骨质疏松(P274)[10]
建立卵巢切除(OVX)大鼠模型,探讨给予艾地骨化醇是否通过调控BMSCs的衰老来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骨量丢失。结果表明,艾地骨化醇能明显改善OVX引起的BMSCs衰老,抑制ROS水平;上调去卵巢大鼠BMSCs中SIRT1和Nrf2的表达。艾地骨化醇可通过调控SIRT1-Nrf2信号抑制去卵巢大鼠BMSCs的细胞衰老,从而预防骨质疏松导致的骨量丢失。
总体来看,基础研究覆盖机体生理骨骼代谢全过程,深入探讨不同来源的破骨细胞在骨吸收调节环节的重要作用,为针对性疾病预防、相关靶点药物研发提供重要启示。在抗骨松药物治疗方面,揭示了新型活性维生素D类似物艾地骨化醇预防骨质疏松发生作用的重要机制,为将来设计更加有效的抗骨松药物提供了新思路,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期待将来基础研究不断深入,为推动骨质疏松疾病诊疗与药物研发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您作为深耕骨科领域的专家,可否请您结合丰富的骨科诊疗经验,就椎体骨折疼痛、手术选择及抗骨松管理分享一下您的看法?您认为骨松领域还有哪些临床需求亟待满足?
文良元教授:椎体压缩性骨折发病率高,居骨松性骨折发病第一位。其临床特点为暴力轻微、疼痛不很典型、疼痛部位有时和骨折部位不一致,所以骨折容易被忽略而未能及时确诊,以至于引起后期的椎体变扁、驼背、身高变矮。在对骨折患者查体时,局部压痛、叩痛是临床最为典型的体征,最常用的检查手段是X线、磁共振成像(MRI),有时也会用到核素扫描。
随着微创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椎体压缩骨折首选微创骨水泥注入,手术治疗时椎体高度的恢复固然重要,但骨折固定及镇痛才是治疗的首要目的,微创骨水泥注入手术(PKP、PVP)的早期效果良好。然而,随着临床手术病例的增多和随访时间的延长,发现其并发症也越来越多,如骨水泥移位、再骨折、临近节段骨折、椎体高度进一步丢失等,给患者造成了不少的影响和困扰。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我个人认为原因有二:一是骨折微创手术后,只注重手术本身而忽略了后续的骨松评估、管理及治疗,造成后续骨松药物治疗的停顿,导致骨质疏松症进一步加重,这是主要原因;另外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骨水泥异物注入后长期驻留在体内而不能被吸收,不仅占据骨生长空间,而且产生异物反应及骨吸收,这也是大家热议的问题。目前临床急需一种能被吸收的且能有足够强度和粘性的人工材料替代骨水泥,但尚缺乏。
在此情况下,临床进行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时,除骨折手术本身需要重视外,还需要认真对待患者的骨松治疗。因此对骨折患者骨质疏松的程度、再骨折的风险需作详细评估,住院期间完成BMD及骨代谢指标的检查,分析患者骨松程度及骨转换状况,借此确定骨折手术后的具体的及规范的药物治疗方案。药物选择比较复杂,对于骨科医师来说,比较简单有效的办法是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高龄或肝、肾功能不好者同时补充活性维生素D3,加上双磷酸盐或地舒单抗,定期门诊复查。
骨松发病率逐年增高,也是跨学科疾病,危害巨大,要引起医、患双方的高度重视,而现实的问题是大家对骨松问题并不太在意,或直到出现了骨松骨折后才会开始注意。故而需要纠正目前临床对骨质疏松症的低知晓率、低诊断率、低治疗用药率状况,还需要我们做更多、更大的努力。如果通过不同的方式能提高大家对骨松危害的认识,并且能对骨松及骨松骨折人群作有效的管理、有效降低我国骨松骨折的发生率,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成就。
目前临床骨质疏松治疗的药物选择繁多、也很复杂,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未来希望开发出更多的有综合效能的药物,把给药方案尽可能简化,而药物作用机理能多样化、个体化、一药多能,就像我们身边使用的傻瓜相机一样,人人会用,基层医院、社区医师都能很好掌握,这样就能更好地达到骨松有效治疗和控制的目的。
骨质疏松症、椎体骨折及多种代谢性骨病是世界人口老龄化进程中面临的共同挑战。ECTS会议作为高级别国际会议,为领域内专家学者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通过本领域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的成果交流,广大医务工作者进一步拓展了学术视野,梳理了研究思路,并捕获到了未来研究的热点与焦点问题,意义重大。路漫漫其修远兮,骨质疏松和代谢性骨病领域的学术研究任重道远,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学术交流助力提高疾病诊疗水平,为国人骨骼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ECTS 2023 Abstract Book.P256
2.ECTS 2023 Abstract Book.COP03
3.ECTS 2023 Abstract Book.P043
4.ECTS 2023 Abstract Book.P267
5.ECTS 2023 Abstract Book.P265
6.ECTS 2023 Abstract Book.LB-P023
7.ECTS 2023 Abstract Book.COP23
8.ECTS 2023 Abstract Book.PLO13
9.ECTS 2023 Abstract Book.P215
10.ECTS 2023 Abstract Book.P274
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阅读
审核编号:EDR-NP-20230518-00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