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所谓经典,是当潮水退去,它依然是屹立不倒的基石。
——沈镇宙 教授
乳腺癌已成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防治关乎千家万户的健康福祉。从化疗奠定系统治疗根基,到内分泌治疗实现精准调控,再到靶向药物带来突破性进展,几代中国医者以仁心与智慧,共同铺就了一条从“治愈疾病”迈向“疗愈人生”的进阶之路。那些历经时间淬炼的经典方案,已成为临床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基石。在此背景下,中国医学论坛报正式发起“时光淬炼·经典新声:乳腺癌防治医路同行系列访谈”,旨在探讨经典方案在多代医者视角下的价值定位与传承脉络。
作为系列开篇,本期特别邀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沈镇宙教授,以其亲身经历诠释何为经典,从历史回望中见证突破,从时间沉淀中解读价值,共同感悟一位医者在漫长岁月中恪守的初心与使命。
沈镇宙教授专访视频
从刀锋独舞到系统协奏
——在探索之路上点燃希望之光
在您近六十八年的从医生涯中,经历了中国乳腺癌治疗发展的关键时期。回顾早期阶段,当您面对那些经过手术但仍面临复发风险的患者时,您当时面临的主要临床困境是什么?在那个治疗选择相对有限的年代,您最期待在治疗策略上实现怎样的突破?
沈镇宙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我们内心最迫切的期盼,就是能找到一种有效抑制肿瘤播散的药物。”回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乳腺癌治疗,沈镇宙教授如此形容当时的临床困境。在那个治疗手段匮乏的年代,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术后辅助治疗选择极为有限。
转机出现在以表柔比星为代表的蒽环类药物登上历史舞台。“我们终于拥有了疗效确切的系统性治疗武器。”经过数十年的临床检验,以表柔比星为代表的蒽环类药物在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初确立了其在治疗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不论在新辅助治疗还是辅助治疗领域均展现出卓越疗效。九十年代后,紫杉类药物的问世带来了新的突破,与蒽环类药物强强联合使用,进一步降低了术后复发率。他欣慰地表示,“这些经典的AC方案至今仍在全球广泛应用,为无数患者延续生命希望。”
从当年面对疾病的“束手无策”到如今拥有成熟有效的治疗体系,沈镇宙教授深切感慨:这些经典药物是医学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里程碑,承载着前辈的探索智慧,为延长患者生命铺就了创新之路。
从短期攻坚到长期守护
——在策略演进中构筑生命防线
在经历了系统治疗从无到有的突破后,乳腺癌治疗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您认为后续哪些治疗策略的出现,进一步重塑了我们对乳腺癌的认知和治疗边界?真正改变了乳腺癌的治疗格局,成为了我们手中的“基石”?
沈镇宙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治疗不应仅着眼于当下,更需为患者未来的长期生存保驾护航。”沈镇宙教授指出,乳腺癌治疗的进阶之路体现为从短期疾病控制向终身健康管理的理念转变。
临床实践证明,HR+乳腺癌患者术后长期辅助内分泌治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绝经后患者中,以依西美坦为代表的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展现出重要临床价值。其疗效明确,为患者长期治疗提供了可靠保障。”他强调,规范的延长内分泌治疗能为特定高危人群带来显著生存获益,而在方案选择时,必须重点关注药物对患者长期生活质量的影响,优先选择对骨骼和代谢更为友好的策略,这对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至关重要。
谈到晚期乳腺癌的治疗突破,沈镇宙教授的语气中充满欣慰:“以哌柏西利为代表的CDK4/6抑制剂的出现,让HR+/HER2-晚期乳腺癌正式进入了联合治疗时代。我们第一次看到,晚期患者可以通过这种联合方案实现长期疾病控制。”这种治疗模式的革新不仅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更使患者在维持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与肿瘤长期共存。
“每一个经典方案的出现,都不是对前者的替代,而是在疾病不同阶段、针对不同人群的精准补充。”沈镇宙教授认为,正是这种经典方案的持续积累与迭代,构建起更为完善、更富人文关怀的治疗体系,使医学发展真正服务于患者的全生命周期,彰显出学科进步的深层魅力。
——在时间沉淀中恪守医者初心
站在今天回望这段发展历程,从化疗、内分泌治疗到靶向治疗,您认为乳腺癌治疗理念演进的核心脉络是什么?您认为那些能够历经时间考验、至今仍在临床实践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治疗方案,其必须守护的、最不可撼动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沈镇宙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乳腺癌治疗理念的核心演进,是从‘最大可耐受治疗’转向‘最小有效治疗’。”沈镇宙教授如此总结乳腺癌治疗发展的核心脉络。早期化疗承担了攻坚使命,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内分泌治疗的精细化带来了与肿瘤共存的智慧;而靶向治疗则使晚期乳腺癌转变为可控慢性病成为现实。
谈到那些历经时间洗礼仍占据核心地位的治疗方案,沈镇宙教授认为其不可撼动的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首先是疗效的确定性。这些方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建立了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其有效性经过了无数病例的严苛检验。其次是时间的检验性。真正的经典需要经历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沉淀,在此过程中不断证明自身的生命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对患者生命质量的尊重。他指出:“一个好的治疗方案不仅要考虑当下的治疗效果,更要关注患者长期的生存质量。”
作为中国乳腺癌治疗发展的推动者和见证者,沈镇宙教授深切体会到,医学进步不仅体现于技术革新,更蕴含在对生命理解的深化与尊重中。“以人为本的医学理念,推动着乳腺癌治疗不断向前,让更多患者能带着希望与尊严实现长期生存。”这正是医者始终恪守的初心与永恒的追求。
六十八载医路深耕,沈镇宙教授亲历并推动了中国乳腺癌诊疗从技术突破到理念革新的完整历程。每一次治疗范式的演进,都体现了医学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尊重。在沈镇宙教授看来,那些历经时间淬炼的经典方案,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确切的临床疗效,更在于对患者生命质量的深度守护。这份初心与坚守,如同薪火相传的明灯,照亮着后来者的前行之路,也必将引领中国乳腺癌诊疗走向更加精准、更具温度的未来。
沈镇宙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终身教授
曾任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
目前担任肿瘤医院外科名誉主任、博士生导师
上海乳腺癌临床医疗中心首席专家
上海乳腺疾病防治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医学会肿瘤学会名誉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长
2000年起任《中国癌症杂志》、《抗癌》杂志主编,同时还但任国内外20余种肿瘤专业期刊的编委,已发表论文150余篇,专著《乳腺癌》、《肿瘤外科手术学》、《现代乳腺肿瘤学进展》、《乳腺肿瘤学》等十本主编;《现代肿瘤学》、《肿瘤学新理论、新技术》副主编;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卫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多次,数次获“卫健委先进工作者”称号。
审校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沈镇宙教授
整理 |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简言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