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肠道微生态与黏膜保护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为对这一领域进行深入探讨,2025年1月4—5日,由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主办的肠道微生态黏膜保护基础与临床学术大会将在北京召开。1月3日下午,中国罕见病联盟/北京罕见病诊疗与保障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年会将同期举办。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大会主席、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李景南教授就大会背景、亮点及同期举办的中国罕见病联盟消化病学分会年会的重要意义进行深度专访,敬请关注。
《论坛报》:请您简要介绍“肠道微生态黏膜保护基础与临床学术大会”的背景及会议亮点?
李景南教授:肠道微生态是当前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它不仅与肠道疾病紧密相关,还对精神、代谢等方面产生影响,而黏膜屏障功能在这些作用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肠道微生态和黏膜屏障是两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在此背景下,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黏膜屏障学组于2021年制定了《胃肠道黏膜保护临床专家共识》,以指导临床实践。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消化领域的会议更多聚焦于临床疾病,但基础与临床的会议却相对较少,然而基础与临床的紧密结合对于推动学科发展至关重要。在临床上,如何利用基础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方法,来阐明肠道微生态与疾病发生之间的关系,以及肠道微生态与黏膜屏障之间的相互作用,显得尤为关键。例如赵立平教授最早发现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赵方庆教授阐明了人类肠道菌群由婴幼儿向成人转变的确定性模式,姜长涛教授、钱韦教授等也在微生态基础研究方面成果显著。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微生态的认识,更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我们决定搭建一个基础与临床相互交流的平台,并于2018年首次举办了肠道微生态基础和临床的小型论坛,旨在深入探讨这两个领域。本次大会是疫情后的首次会议,期待通过这一平台,进一步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推动相关研究的进展。
本次会议邀请了基础和临床专家共同授课、交流启发,深入探究肠道微生态与消化疾病尤其是黏膜屏障的相关性,促进相关研究的进展与转化,最终使患者受益,这亦是办会的初衷。我们邀请的消化科专家,如房静远教授、唐承薇教授、王良静教授等,均在肠道微生态领域有深厚积累,他们的参与将进一步丰富交流平台,促进深入交流与合作。
《论坛报》:本次大会专门设置了“杰/优青前沿研究专场”,请介绍设置这个专场的目的和意义。
李景南教授:正如刚刚提到的,肠道微生态与黏膜保护领域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目前,许多优秀的青年学者不仅在这一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且拥有独到的见解。
设置“杰/优青前沿研究专场”,旨在提供一个平台,让这些优秀的青年学者能够分享他们的前沿研究成果。一方面有助于临床医生及时了解最新的科研进展,从而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应用这些新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够激励我们的团队不断开拓视野,通过青年学者交流沟通,提升我们的基础研究水平。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通过这一专场,激发更多关于肠道微生态与黏膜保护领域的基础与临床结合的创新思维,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论坛报》:中国罕见病联盟消化病学分会年会与本次大会同期举行,这对提升消化罕见病的识别和诊治能力有何重要意义?
李景南教授:目前,罕见病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这类疾病发病率低,许多患者面临无药可用或药物昂贵(类似孤儿药)的困境。为提升罕见病患者的幸福感和治愈率,国家从政策、药品等多方面发力,连续公布了两批罕见病目录。在此背景下,中国罕见病联盟/北京罕见病诊疗与保障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于2024年1月成立,本次会议作为 2024 年的年会,主要目的之一是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并规划后续工作的推进方向。
相较于神经、骨科等领域,消化罕见病的病种相对较少,但很多罕见病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如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表现为消化道出血,神经血管性水肿表现为腹痛等。消化科医生如果对这些罕见病缺乏认识,极易导致漏诊误诊。
此次年会我们邀请了来自不同地区的专家共聚一堂,分享经验、探讨难题,共同提升对消化罕见病的认知和诊治水平。此外,年会还强调了临床思维的重要性。在临床上,面对腹痛、腹泻、出血等常见症状时,消化科医生需要仔细甄别,判断其背后是否隐藏着罕见病的可能。这对消化科医生的专业素养和临床经验是一个重要的考验。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此次年会,可以进一步推动消化科医生注重临床思维的培养和实践,提高罕见病的早期识别和诊治能力。
目前中国罕见病联盟消化病学分会成员共有 26 位专家,他们在消化领域均有深厚的临床造诣,后续也期望吸引更多来自不同地区、有兴趣且愿意参与的专家教授加入,壮大队伍,共同为提升消化罕见病的识别和诊治能力而努力。
(中国医学论坛报 佟艳华 采写,感谢李景南教授审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