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胃息肉是不是胃癌先兆?应不应该切?这些知识你必须知道!

2023-02-19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非原创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凸出于胃肠而形成的局限性隆起性病变,说通俗了,就是胃黏膜表面长出的一块小肉疙瘩。

胃息肉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可以达到十几枚、几十枚甚至上百枚。

胃息肉的直径多数为几毫米,有时可见直径大于 1 厘米的,直径数厘米的息肉很少见。


微信图片_20230209231101.png
微信图片_20230209231112.png



胃息肉会导致哪些症状?

大多数散发性胃息肉患者不会有特殊不适的症状,但胃息肉可能会合并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等,所以有些患者会出现腹部不适、上腹隐痛、腹胀、恶心、消化不良等症状。

如果息肉体积较大、数量较大,或者位置特殊(位于贲门或者幽门的位置),或有糜烂渗血等情况,就可能会出现腹痛、吞咽不畅、腹胀、黑便、贫血等症状。



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

胃息肉确实有发展为胃癌的风险,但风险有大有小,不可一概而论。具体要根据息肉的大小和病理类型进行判断。

大小:胃息肉直径 ≥ 1 cm,癌变风险可能会增加,通常建议内镜下切除。

微信图片_20230209231116.png


胃息肉的病理分型比较复杂,但其病理分型与癌变风险是密切相关的,所以通常情况下,发现息肉,应取活检送病理检查以明确病理类型。

1. 胃底腺息肉。有些可能与长期口服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有关,其癌变率不到 1 %。

直径<1 cm的息肉在患者停用质子泵抑制剂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消失;直径≥ 1 cm,通常建议内镜下切除。


2. 增生性息肉。通常与幽门螺杆菌、萎缩性胃炎等长期慢性炎症有关,有一定的癌变风险,但癌变率也是比较低的,有研究报道其发展为上皮内瘤变的概率为 5%~19%。40% 的增生性息肉在根除幽门螺杆菌后会消退,直径≥ 1 cm者癌变风险有所增加,多数国家的指南推荐直径>0.5 cm 者要切除。


3. 腺瘤性息肉。此息肉为高危息肉,特别是直径>2 cm、病理为绒毛状腺瘤者,据文献报道,癌变率可达 28%~40%。

腺瘤性息肉可能跟幽门螺杆菌感染、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存在一定相关性,最好进行内镜下切除,并建议术后定期做胃镜复查,监测时间 3~5 年。

腺瘤性息肉在胃息肉所占比例较低,大多数胃息肉是癌变风险比较低的胃底腺息肉或增生性息肉,且部分息肉可能在治疗胃炎或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自己就消失了。



如何预防胃息肉?

胃息肉发生有很多因素,包括基因遗传、胃黏膜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不恰当地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不恰当地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吸烟、饮酒、高脂低纤维饮食)等。


健康知识“划重点”


除了遗传因素外,其余的因素都可以预防,具体措施如下:

1. 戒烟戒酒,规律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高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多吃富含纤维的蔬菜等。

2. 治疗胆汁反流、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3. 使用胃药应当遵从医嘱,避免不恰当地、长期使用抑制胃酸的药物,如奥美拉唑等。



作者:北京协和医院 张娣

来源:人卫健康


猜你想看
▶影像诊断,值夜班必须掌握的21种腹部疼痛原因
▶镜创无痕,微胆相照!1例胆总管结石合并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炎及胆囊息肉的诊治
▶新冠感染使用NSAID类药物,消化道出血该如何处理?
▶重症急性胰腺炎为什么渗出液会出现在后腹膜?
▶年度盘点| 令狐恩强教授:2022年度消化内镜领域的应用进展

▶年度盘点| 张澍田教授:2022年消化道早癌诊疗新进展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