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每日新闻】访CSCO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梁军教授——从“药理即毒理”谈用药副作用的精准把握

2025-09-12作者:论坛报雨彤资讯
原创

画板 2.png


《CSCO每日新闻》版面概览


T6TK06C912 - 转曲_Print_01.jpg


《CSCO每日新闻》具体内容


 “是药三分毒”这句话,道出了医学中的一个深刻道理——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毒性作用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总是同时存在,甚至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在中医理论中,这一思想被总结为“药毒同源”和“药理即毒理”;在现代医学中,也有类似的概念,比如“剂量决定毒性”和“治疗窗”理论。随着医学进入精准时代,我们依然可以借鉴中医“辨证施治”的思维,实现对药物副作用的更精准管理。


基础:精准辨证,把握副作用的方向


中医对“毒”的理解是辨证而灵活的。《周礼·天官》里提到:“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这里的“毒药”,其实指的是所有能治病的药材。广义上说,“毒”就是“药”,指的是药物具有的“偏性”。古人认为,人体健康是阴阳平衡的状态,得病就是这种平衡被打破。药物能治病,正是利用它或寒或热、或升或降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失衡,重建平衡。


这个思路同样适用于现代肿瘤治疗中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这类药物通过阻断免疫抑制信号,提高整体免疫水平,加强对抗肿瘤的能力。但由于激活的是全身免疫反应,而不只是针对肿瘤,因此可能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副作用。控制这些副作用时,我们常会用到免疫抑制药物,比如糖皮质激素。也就是说,我们通过精确使用上调免疫和下调免疫的药物,让免疫水平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状态,既对抗肿瘤,又避免伤害自身。这就好像在恢复人体免疫的平衡。此外,在免疫治疗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维持患者整体的免疫稳定,比如加强营养、预防感染、保护重要器官。治疗前,我们也会调整患者的基础疾病和身体状况,增强自我调节能力,降低失衡风险。


总而言之,通过精准的辨证诊治,我们能够在肿瘤治疗中更好地平衡疗效与副作用,让患者真正受益。


关键:药物配伍,系统性地减轻毒性


中药讲究“君臣佐使”,这不只是药物功能的搭配,更是一套控制毒性、降低副作用的系统性方法。君药针对主病,臣药增强疗效、减少单味药毒性;佐药通过缓释、炮制、反佐或引经方式,缓解毒性、保护身体;使药引导病邪排出、促进代谢。四者协同,把药物的“偏性”转化为治疗效果,同时,把副作用降到最低。


现代肿瘤治疗中的靶向药物,原理是针对肿瘤细胞特有的信号通路进行精准抑制。但这些靶点往往也参与正常细胞的生理功能,因此抑制它们的同时,也可能影响正常细胞,导致副作用。即使进入了精准医疗时代,药物的副作用仍然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平衡:精准时代的副作用三级预防


“药理即毒理”这一古老智慧,在精准医疗的今天仍然闪耀着光芒。它告诉我们,药物的治疗与毒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动态平衡、相互关联的。


从免疫治疗的平衡调控,到靶向药物的多药协同,不仅是中西医思维的融合,更是医学理念的进步——从单纯“治病”到全面“治人”。未来的药物治疗,更加注重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早期副作用的预防和动态调整方案,从而在疗效与安全之间找到最佳平衡。


正如《淮南子》所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真正的精准医疗,是从用药开始之前就着手系统预防副作用,从整体上把握治疗与毒性的平衡。在每一次用药中尊重生命的复杂性,平衡疗效与风险,最终让患者从医学进步中真正受益。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桂晶晶 整理


END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