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一、CRBSI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CRBSI)是指留置血管内导管期间或拔除血管内导管48 h内发生的,可伴有发热(>38 ℃)、寒战或低血压等临床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近十年研究结果显示,我国CRBSI发生率为每千导管日0.62~16.96例。
CRBSI一般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常见临床表现为插管部位出现红、肿、热、痛、渗出等炎症表现,可伴有发热(体温>38 ℃)、寒战等全身感染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低血压、心动过速、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持续性菌血症、感染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明确诊断CRBSI需要微生物学证据。美国感染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建议诊断依据为患者至少有1处外周静脉血培养阳性,有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寒战和(或)低血压],且除导管外无明显的感染来源。
此外,还需满足以下至少1个条件:(1)经导管尖端培养和经皮获得的外周血培养为同一微生物,用半定量培养法菌落计数>15个菌落/板或定量肉汤培养时菌落计数>103/单位;(2)外周静脉穿刺所取标本和经导管所取标本定量血培养细菌浓度比例超过1∶5,或导管腔和外周血标本培养报阳性时间差达到2 h以上;(3)在不能进行外周血培养或导管尖端培养的情况下,通过对导管的2个不同管腔进行定量血液培养,至少有3倍的菌落计数差异。
推荐意见:置管操作完成后需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当患者出现CRBSI相关临床表现时,需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
二、CRBSI发病机制
CRBSI是重症监护室常见的院内感染,主要由革兰阳性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引起,在我国重症监护室中CRBSI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革兰阴性细菌,如大肠杆菌、克雷伯菌。
血管内导管包括外周静脉导管、经皮下隧道或非隧道中心静脉导管、经外周插入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等。引发感染的途径包括:(1)细菌沿深静脉导管外表面,经过皮下段生长至血管内引起管周组织感染;(2)体内其他感染灶引起的血流感染通过血行播散到深静脉导管血管内段黏附定植;(3)细菌污染深静脉导管端口和内腔经深静脉导管内腔播散引起。对于短期置管患者(<10 d),最常见的感染来源是沿着导管外表面的皮肤微生物。而对于长期置管患者(>10 d),导管的腔内扩散是发生感染的主要机制。
CRBSI常见危险因素包括:(1)患者基础情况:年龄、合并症、营养状况、机体免疫力、肠外营养、伴发其他部位感染等;(2)导管因素:导管材质、类型、管腔数量、与导管连接的辅助装置等;(3)临床操作因素:置管技术、手卫生实施、无菌条件、置管部位、置管时间、封管方法、置管与导管维护等。
推荐意见:医务人员需了解CRBSI的相关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进行有效预防,降低感染发生率。
来源:《麻醉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专家共识》
往期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