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0年8月10日,“中国肝癌防治联盟西区重庆省级联盟启动会暨第一次学术会议”于线上顺利举办。该会议邀请了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张雷达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杜成友教授、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李靖教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陈志宇教授、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刘宏鸣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郭鹏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刘作金教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德卫教授、重庆三峡中心医院苟剑林教授、重庆市中医院陈应果教授、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隆洪木教授、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刘永国教授、重庆市璧山区人民医院陶锐教授、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段世刚教授、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张敬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肖文波教授担任特邀嘉宾,就中国肝癌MDT治疗的实践与进展进行了热烈的探讨。本报采访了杜成友教授,内容如下:
杜成友教授介绍,中国肝癌防治联盟推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版)》更新,促进MDT学术交流。现在肝癌的诊断和筛查都需要借助MDT的开展,进一步完善MDT能够提高肝癌的诊断率和生存率,降低肝癌的死亡率。《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版)》经过多次进行的多学科的交流和讨论,多学科联合发布。《规范》的发布过程中,感谢中国肝癌防治联盟的核心单位和各位专家做了大量的工作。《规范》更新的指导原则包括从需求出发、粗细结合、洋为中用、中国特色、突出重点,体现权威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可行性。
我国高度重视癌症防治,近年来肝癌手术、局部和系统治疗,尤其是新型抗肿瘤药物治疗蓬勃发展,多学科综合(MDT)治疗理念逐步提升。在健康中国战略指导下,《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版)》应运而生,遵循需求出发、粗细结合、洋为中用、中国特色、突出重点的原则,体现了权威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可行性。
在原发性肝癌(HCC)诊断与分期方面,新规范强调了甲胎蛋白(AFP)在诊断中的价值。血清AFP是当前诊断肝癌和疗效监测常用且重要的指标。规范建议,当血清AFP≥400 μg/L,排除妊娠、慢性或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以及消化道肿瘤后,高度提示肝癌;血清AFP轻度升高者,应作动态观察,并与肝功能变化对比分析,有助于诊断;而血清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或DCP)和血浆游离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也可作为肝癌,特别是对血清AFP阴性人群早期诊断标志物。
新规范还明确了有典型影像学特征的占位性病变不需要以诊断为目的的肝穿刺活检,突出了肝癌病理标本取材采用“7 点”基线取材法和微血管癌栓(mVI)的病理学分级诊断的地位。
新规范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及实践积累,依据患者一般情况、肝肿瘤情况及肝功能情况,建立中国肝癌的分期方案,并强调重视系统治疗,推荐系统治疗用于IIb-IIIb期肝癌患者,并关注手术及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的综合应用。在系统治疗药物的选择方面,新规范推荐索拉非尼位列系统一线治疗首位,用于Child-Pugh A级或B级患者;新增仑伐替尼,仅用于Child-Pugh A级患者。基于RESORCE研究中索拉非尼序贯瑞戈非尼中位OS达26个月的结果,新规范新增瑞戈非尼为肝癌二线标准治疗方案。
未来多学科多手段联合仍是未来肝癌治疗的发展趋势,我们要继续重视MDT治疗、手术或TACE等传统手段与靶向/免疫治疗密切结合以及靶向药物之间、靶向药物与免疫药物的联合使用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由杜成友教授审校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