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2023ISC 华山特约】亟待解决:血管内治疗后的血压管理(BEST-II)

2023-02-11作者:论坛报沐雨资讯
原创

点击进入专题:

235-1.jpg

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 血管组 王心如 洪澜


恢复血流灌注、拯救缺血脑组织已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常规治疗范式。机械取栓作为常规再灌注治疗方式之一,可以在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中取得较为不错的血运重建率[1]。然而,并非所有经历成功取栓的患者都可以获得良好的功能结局。再通后血压作为可能影响患者取栓后结局的修饰因子之一,与再灌注损伤、增加出血性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相关[2]

 

尽管如此,现有指南对于成功再灌注的取栓患者,只予以维持<180/105 mmHg的Ⅱb类证据推荐,并没有进一步给出具体的血压控制目标[3]。不过随着取栓技术的改进、取栓成功率的增加以及血压和临床结局相关性证据的增多。在一覆盖58家美国中心的调查中,大部分临床医生都会选择将血压控制在<160 mmHg的水平,但是个体差异性较大[4],这迫切提示规范化血压管理的重要性。

 

2019年,来自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Eva A. Mistry教授团队在Stroke杂志中发表了前瞻性队列研究BEST(Blood Pressure after Endovascular Stroke Therapy)的主要结果。该研究共纳入分布于12家中心的患者共485例,提示取栓后24小时内峰值血压控制在158 mmHg以下与良好功能结局密切相关[2]

 

然而,在2021年的BP TARGET和2022年的ENCHANTED-2 MT试验中,都没有得到患者可以从取栓后强化降压中获益的结论[5, 6],后者更是指出强化降压组(<120 mmHg)的功能结局相较于平缓降压组(140-180 mmHg)更差[6]。从血压、侧支循环、脑微循环灌注、半暗带大小和临床结局之间的复杂网络中抽丝剥茧,可能有助于对其潜在机制的深入了解。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在2023年的ISC大会中,Eva A. Mistry教授团队公布了BEST-Ⅱ的研究结果。BEST-Ⅱ是一项前瞻性、随机、开放标签、终点者盲的2期临床试验(NCT04116112),采取无效分析的试验设计,设定检验效能为80%,单侧α为0.05,失访率为15%,拟从3所参与中心招募患者共120例,旨在评估对成功取栓的患者采用更低的24小时血压管理目标的安全性及初步有效性。

 


 

研究纳入标准:

1. ≥18周岁的缺血性卒中患者;

2. 前循环大血管闭塞(ICA/M1/M2);

3. 血管内治疗获得成功再灌注(mTICI≥2b)。

 

研究主要排除标准:心衰(EF<30%);

 

符合条件的患者将被随机1:1:1分配至≤180 mmHg、<160 mmHg和<140 mmHg组,在随机后1小时内启动血压管理,必要时以尼卡地平作为首选降压药物进行血压管理。

 

研究终点:

1. 多个主要终点:

 a. 36(±12)小时MRI/CT所示梗死体积(校正基线ASPECTS, 由中心实验室盲法评估);

 b. 90(±14)天效用加权mRS(utility-weighted modified Rankin score, uw-mRS)(校正基线mRS, 盲法评估)。

2. 次要终点: 任何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

 

无效分析:

如果低压组(<160mmHg和<140mmHg组)满足以下条件将被认为是未达到预期效果的:

1. 有明确的主要结局证据支持低压组的降压治疗有害;

2. 未来试验的预测成功概率(predictive probability of success, PPOS)<25%(即疗效方面是无效的)。

 

研究始于2020年1月,止于2023年1月,其间共招募患者120例,中位数年龄为69.6岁,基线NIHSS为16分。3组(≤180 mmHg、<160 mmHg和<140 mmHg组,下顺序同)的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29 (SD=20.3) mmHg、130.3 (SD=17.8) mmHg以及121.8(SD=14.6) mmHg,90分位数收缩压分别为157、153、139 mmHg,提示研究进程没有偏离试验设计。

 

在最终梗死体积的模型中,3组的平均梗死体积分别为46.5(67.5)、50.7(50.4)和32.4(43.6)ml,校正基线ASPECTS后的斜率为-0.29[-0.81, ∞], 单侧p=0.98,跨过0.5的安全边界,提示降压可能导致最终梗死体积的增长,但是其下限并未大于0.5,因此不能证明降压可明确导致梗死体积增长。该结论在校正年龄、基线NIHSS、基线ASPECTS和侧支循环后的次要分析中同样成立。

 

图片 3.png

 

在uw-mRS的模型中,3组的平均90天uw-mRS分别为0.584(0.371)、0.475(0.397)和0.507(0.373),校正基线mRS后的斜率为-0.0019[-∞, 0.0017], 单侧p=0.92,跨过-0.005的安全边界,提示降压可能导致uw-mRS分数的降低,但是其上限并未小于-0.005,因此不能证明降压可以明确导致uw-mRS降低。该结论在校正年龄、基线NIHSS、基线ASPECTS和侧支循环后的次要分析中同样成立。

 

图片 4.png

 

此外,3组的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分别为5%、2.5%和5%。

 

在PPOS分析中,提示在以uw-mRS作为终点的双臂优效性研究(180 vs.140 mmHg)中,当样本量为2400时,可以达到28%的成功率。

 

当收缩压管理目标设置在低于指南所推荐的180 mmHg时,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明确。本研究结果不能证明低压管理的无效性,然而也不能排除低压将不利于患者结局的可能性。然而,在ENCHANTED-2 MT和BP TARGET试验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低压管理可能有悖于资源的最佳分配,因此可以期待其他血压管理试验OPTIMAL BP、CRISIS I和HOPE的结果公布。 


BEST-Ⅱ的核心观点在于低压管理不能排除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同时只能带来边际获益效应,因此低压管理并非合理的血压管理模式。因此如何优化血压管理,平衡再灌注损伤和获益,仍是这个领域的“未解之谜”。 本文的纳入标准较为宽泛,同时没有将基线高血压、侧支状态、术后残留狭窄等混杂因素纳入考虑,是否有可能进一步从所有人群中挑出一部分患者,在降压过程中实现对再灌注损伤的规避,且不会阻碍微循环灌注仍是值得期待的研究方向。本文PPOS分析表明需要至少2400名患者才能获得28%的强化降压RCT临床试验阳性成功概率,结合既往血压相关的阴性研究结果,那么到底是否有必要对术后血压管理进行进一步研究;结合经济社会学成本考虑,除血压外,是否有更重要的且可介入的因素能够直接与预后相关,都是值得深入思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Goyal M, Menon B K, Van Zwam W H, et al. 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after large-vessel ischaemic stroke: a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from five randomised trials [J]. Lancet, 2016, 387(10029): 1723-31.

[2] Mistry E A, Sucharew H, Mistry A M, et al. Blood Pressure after Endovascular Therapy for Ischemic Stroke (BEST): 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 Stroke, 2019, 50(12): 3449-55.

[3] Powers W J, Rabinstein A A, Ackerson T, et al. 2018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J]. Stroke, 2018, 49(3): e46-e110.

[4] Mistry E A, Mayer S A, Khatri P. Blood Pressure Management afte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A Survey of the StrokeNet Sites [J].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 2018, 27(9): 2474-8.

[5] Mazighi M, Richard S, Lapergue B,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intensive blood pressure lowering after successful endovascular therapy in acute ischaemic stroke (BP-TARGET): a multicentre, open-label,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J]. Lancet Neurol, 2021, 20(4): 265-74.

[6] Yang P, Song L, Zhang Y, et al. Intensive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fter 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for acute ischaemic stroke (ENCHANTED2/MT): a multicentre, open-label, blinded-endpoint,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J]. Lancet, 2022, 400(10363): 1585-96.


本文为独家原创文章,转载须授权


200 评论

查看更多